人民幣從誕生之日起,就長期實行事實上的固定彙率製。計劃經濟時代自不必說,所有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都按照計劃進行,貨幣實行固定彙率可以說順理成章。改革開放至今已30多年,許多領域都進行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目標的改革,但人民幣彙率仍實行事實上的固定彙率製(雖然在名義上已是“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可以說是少數沒有實行市場化的領域。

中國實行固定彙率製的原因,應該是為了有利於促進出口貿易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從1994年外彙管理體製改革到2005年7月的11年多時間裏,中國經濟取得了令世人歎為觀止的巨大發展,各項經濟指標與過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彙率一直維持在8.30左右。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國際收支實現了巨額“雙順差”:出口貿易大幅增長,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從而外彙儲備也隨之大幅增長。我們從這些事實中,可以一窺我國外彙管理體製的作用。

世界上關於實行固定彙率製對國家經濟的利弊的研究文獻早已汗牛充棟。可以說,固定彙率製本身就創造了一個討論不盡的話題,成為一門吸引無數學者的學問。各國學者對固定彙率製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經濟現象的研究非常充分,幾乎到了巨細靡遺的地步。

在無數學者對固定彙率製進行了精深研究的情況下,我還不揣譾陋,涉足這個領域,麵臨的挑戰和壓力可想而知。幾年來,首先是出於興趣,我一直關注固定彙率製下人民幣是否低估這個問題。近來的研究又獲得了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和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項目的立項資助,那就一定要做出點成果來才能有所交代,哪怕本人才疏學淺導致這些成果仍是幼稚和粗淺的。本書對固定彙率製下人民幣是否低估的測算隻是一家之言,是一個學者這幾年來對自己關注的問題的一點心得,不一定正確,更談不上是權威的結論。我真誠地渴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批評指正。

對經濟現象進行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權威的經濟數據,得出研究的結論。雖然在研究過程中,數據量的多少、所選數據的種類和數據頻度等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數據一旦選定,研究的過程和結論就隻對數據負責,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哪怕研究結論未必實用,也不應該放棄或改變自己的觀點。這樣做即使有“科學主義”之嫌,但優點是研究的結論有數據做支撐,因此也比較言之有據,總比憑空想象或出於某些非學術的原因而主觀確定結論好。筆者認為,這是所有科學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2009年5月,經濟管理出版社曾出版筆者的專著《貨幣價值論——從彙率生成機製看人民幣升值前景》。那本書是在2005—2006年筆者所撰寫的博士畢業論文的基礎上略作修改完成的,探討的是在浮動彙率製下一種貨幣的彙率生成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而試測人民幣如果實行浮動彙率製,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其對美元的彙率應該是多少。書中羅列了四個影響彙率生成機製的因素,並就它們對彙率形成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列舉的因素看上去較為全麵,實際上卻因研究對象(四個因素)較多,彼此之間又或多或少互有聯係,反而使某些結論顯得比較勉強。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部著作,各部分的粗糙和簡單還是令筆者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