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由語音、詞彙、語法(文法)構成的體係。同思維有密切的聯係,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為社會各階級服務,是社會的共同財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語言三要素】即構成語言的語音、詞彙和語法(文法)。
【母語】(1)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在一般情況下是本民族的標準語或某一種方言。(2)有些語言是從一種語言演變出來的,那個共同的來源,就是這些語言的母語。
【語文】(1)語言和文字的簡稱,如:語文程度(指聽話、說話、閱讀、寫作等能力)。(2)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民族共同語】民族內部共同使用的語言。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又吸收其它方言的成分,並使各方言服從於它。其產生是語言統一的一種結果,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產物.也是民族的重要標誌之一。
【共同交際語】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間共同使用的語言。主要的民族語言往往成為國內各民族的共同交際語,如:中國的漢語。國際會議上確定的幾種共同使用的語言,也叫共同交際語。
【國語】有些國家中法定為本國各族在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麵使用的語言。我國過去曾將普通話叫國語,現已不用這個名稱。
【語言規範化】根據語言發展規律,對語音、詞彙、語法(文法)等進行加工,製定標準以促進民族共同語的統一,並使其內容和體係更為豐富和完善。如:漢語規範化就是確定漢民族共同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據此製定標準,因勢利導,擴大影響,使漢語更好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也促使漢語更加豐富、精煉、優美。
【官話】官話是普通話的舊稱。明清時代指的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向民族共同語發展的一種口語。所謂官,是公共的意思。辛亥革命以後,這個名稱被普通話和國語所替代。
【漢語】漢語是漢民族的語言,是我國人民使用的主要語言。漢語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語言之一。使用人數最多,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漢語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髙度重視。1973年12月8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八屆會議一致通過,把漢語列為大會和安理會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
【現代漢語】有時統指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和方言,這是廣義用法。有時隻指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這是狹義用法。
【普通話】現代漢語的標準語,它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不等於北方話或北京話,它揚棄了北方話中重複的、過於特殊的成分,吸收了不少北方話以外的各種方言的有用部分。它比任何方言都更豐富、更完美。普通話原來叫官話,是近幾言年來在曆史上逐漸形成的,但是解放前它的影響麵並不很廣。解放後,特別是由於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確定了普通話的規範,並且大力推廣普通話,才使會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