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規則10(1 / 3)

第九章市場的帝王:誠信法則

【新聞案例】

“香港特區政府《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規例》2013年3月1日起生效,該法例規定16歲以上離境人士僅能攜帶1.8千克(約2罐)奶粉。任何人違反,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罰50萬港元及監禁2年。記者近日采訪獲悉,麵對香港這一史上最嚴限購政策,許多人在想方設法為家中小孩囤積奶粉的同時,也積極探索替代措施。其中,國外品牌的洋牛奶,越來越吃香,受到追捧。”上述新聞報道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如何認知類似的表麵現象和錯綜複雜的商品市場的狀況?

市場經濟是以契約合同為形式的信用經濟,一切市場的交易和市場的競爭,都以信用為紐帶,也受到信用關係的製約,換言之,沒有信用也就沒有市場秩序。事實上在今天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現實中,幾乎所有熱點問題,多多少少都跟“誠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諸如:周正龍華南虎事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深圳小悅悅18路人事件、美國金融次貸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等等。

誠與信,是一對同等意義的範疇。《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誠”其實就是誠實,這主要講的是做人;“信”就是信用,這主要講的是做事;所謂的“誠信原則”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要說實話、做實事,就是嘴上怎麼說,實際也怎麼做,要百分之百遵守自己的承諾,“誠信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所在。“承諾就是法律”也是市場經濟最古老的法則,一切的交易和交易秩序都得以此為本加以確立和完善。除非死亡和破產,所有的承諾都必須得到遵守,違反承諾就是違反法律,違反承諾就應得到法律嚴厲的製裁。

在對誠信的重視上,中外是一致的。基督教摩西十誡和佛教五戒都有不撒謊、不妄語的戒律。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加珍視誠信,古人雲:“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儒家所謂仁的境界是:“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論語》中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三綱五常的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中庸》更把“誠”視為一切德行之本,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墨家最高行為準則是:“言必信,行必果”。法家說:“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謂成人”。《老子》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有時話說得太圓滿的,值得懷疑。

現代市場經濟,很多世界級的企業品牌都是建立在長期信用的基礎之上,很多世界級的名牌都以人來命名,諸如:福特、奧迪、保時捷、勞斯萊斯、蘭博基尼、凱迪拉克、寶潔、沙宣、吉列、強生、屈臣氏、星巴克、嘉士伯、杜邦、沃爾瑪、阿迪達斯、戴爾、惠普、摩根、波音、麥當勞、迪士尼、愛立信、範思哲、路易威登、飛利浦、豐田、鬆下。而中國呢?

信用缺失主要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假、賴、瞞、騙。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下,信用缺失問題嚴重,根據國務院國家信用體係建設專題研究小組調查顯示:由於市場信用體係缺失,每年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六千億元,嚴重製約市場經濟的發展,削弱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其中假冒偽劣損失兩千億;拖欠貨款損失兩千億,每年經濟合同四十億份中,履約率僅占60%左右。2010年上海市的一課題組,對社會誠信問題展開調查,調研結果顯示:誠信作為社會行為中最重要的準則,在具體的經濟和社會交往中並未得到肯定,有90.2%的被調查人認為,誠實守信在不同程度上會吃虧。規範中國市場經濟秩序乃至社會整體秩序,必須建立以誠信為本的行為準則,否則我們沒有資格稱自己是中國人,因為我們違背了中國文化傳統的最為核心價值觀的所在。那麼,為什麼包括中華傳統文化在內的文明社會都特別重視誠信呢?下麵讓我們來看三個不同層次的案例:

個人案例:(選自《南方周末》)

一定要洗七遍:一個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課餘為餐館洗盤子以賺取學費。日本的餐飲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即餐館的盤子必須用水洗上七遍。洗盤子的工作是按件計酬的,這位留學生計上心頭,洗盤子時少洗一兩遍。果然,勞動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錢自然也迅速增加。餐館老板偶爾抽查一下盤子清洗的情況。一次抽查中,老板用專用的試紙測出盤子清洗程度不夠,便責問我們這位留學生時,他振振有詞地說:“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樣保持了盤子的清潔嗎?”老板隻是淡淡地說:“你是一個不誠實的人,請你離開。”為了生計,他又到另一家餐館應聘洗盤子。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說:“你就是那位隻洗五遍盤子的中國留學生吧。對不起,我們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屢屢碰壁。不僅如此,他的房東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聲”對其他住戶(多是留學生)的工作產生了不良影響。他就讀的學校也專門找他談話,希望他能轉到其他學校去,因為他影響了學校的生源……萬般無奈,他隻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開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誡準備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在日本洗盤子,一定要洗七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