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郭威做後周大帝不過三年時間。

三年時間裏,他做了三件大事:掃滅慕容彥超、罷免王峻、殺死王殷。這三件事都關係後周帝國的穩定,更關係“天下意識”的推演。三件事解決之後,柴榮大帝接手後周,已經沒有了內部的反對力量,所以能夠致力於解決北漢、淮南、契丹問題。

且說慕容彥超。

慕容彥超在郭威顛覆後漢的戰爭中敗北,逃回兗州大本營,一直心驚肉跳。他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這個新興的王朝後周。他前前後後,出爾反爾,種種跡象表明,已經亂了方寸。

開始,有個反對郭威的人跑到兗州來投奔他,慕容彥超將這個人抓起來,送回了朝廷,這是在買好郭威。

隨後,慕容彥超又派使者入朝進貢,再一次表示臣服,也是在討好郭威。

郭威則擔心他有疑懼,開誠布公地給他寫了一份詔書,內中說:“今兄事已至此,言不欲繁,望弟扶持,同安億兆。”

這裏的“今兄事”仨字理解不一,可以是第一人稱郭威自己,意思是“現在我老哥的事”,也可以是第二人稱慕容彥超,意思是“現在你老兄的事”,還可以是第三人稱,指後漢,“今兄”可能是“令兄”,指劉知遠,因為慕容彥超與劉知遠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意思是“你哥哥劉知遠開創的大漢國事”。但不論怎樣,都不難體會郭威這番話的實在。現如今,我的事情已到這個地步,不想多說啦,隻希望你能鼎力扶助我,共同安定億萬黎民百姓。

後來,郭威沒有因為慕容彥超對隱帝的忠誠而批評他,反而拿著這個說事,表彰了他。他決定給慕容彥超加官,加為中書令,讓他升格為國務大臣,依舊要他鎮守兗州,做他的泰寧節度使。

詔書說,漢朝喪德,君主年少,聽用讒言,所以在危急關頭,召愛卿奔赴宮闕。那時節,愛卿疾馳而來接受命令,隻用了兩夜便趕到京城,這真是拯救國家危難而不顧惜自身啊!聽到君主召喚而不等駕車,這是孔夫子的教誨,你做到了。等到上天結束漢朝國運,你的軍隊在京師郊外潰散,投降的將領、潰敗的軍隊,一個個接踵而至,愛卿卻掉轉馬頭,直接返回兗州。對於國君,對於時勢,你都做到了有始有終。這才是古語所謂“危亂見忠臣之節,疾風知勁草之心”啊!如果為臣者都能做到愛卿這一步,那麼有國家的君主誰不想任用!……如果對漢朝三心二意,又怎麼肯對周室忠信不二呢!愛卿由此而有恐懼,不也過分了嗎!愛卿隻管盡心竭力,安民體國。事奉朕的節操,如同事奉從前君主,這樣,不但黎民獲得平安,而且國家也依賴於此。朕隻想肯認愛卿的表率作用,從未議論過移鎮撤換。朕之由衷誠言,都在這裏啦!

我認為郭威這一番話應該是肺腑之言,此中並無權謀欺詐之心;或者說,至少表現了誠意,大家如同往日平安相處,不想撕破臉皮。

而慕容彥超在猶疑中做了一個不自量力的決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