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雄州乃是名將何承矩。他帶兵有方,肯與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卒樂於為他所用。有邊民來告知機密之事,他就會屏退左右,與來人推誠相見;左右擔心來人是刺客,但何承矩仍然與來人單獨會見。所以,契丹方麵的動靜,他都能提前知道。“子河汊戰役”後,何承矩很為折禦卿自豪,認為邊將如此,必能捍禦契丹。他還將這一場戰役的勝利果實,一條條列出來,在雄州內外張貼告示,告訴民眾,契丹沒有什麼,我大宋可以隨時滅他。契丹很為此而羞愧,於是派出數千精騎來進襲雄州。契丹兵敲著鑼鼓,在城下縱火,火苗子甚至躥到了城堞之上。何承矩號令嚴明,整備武裝,夜半率兵出城列陣。到了天亮,開始與契丹短兵相接,斬殺甚眾,還擒獲了契丹一員高官,所謂“鐵林相公”。
契丹遁去。
但太宗認為何承矩張榜羞辱契丹,屬於“輕率致寇”,太輕率,導致敵寇來侵。於是命令他與滄州太守安守忠對調。
大宋著名的法學專家魏廷式,奉命出使河北,調查“契丹攻雄州之戰”的來龍去脈,知道雄州有功,於是堅決為何承矩請功。太宗又派出內侍多人來核實,這才對何承矩及麾下有功者做了頒賞。
同年冬,雄州大捷、折禦卿死後,太宗又斬殺了一個馬步軍都軍頭、澄州刺史孫讚。理由是:他擅自率兵進入敵境失利。太宗解釋說:
“軍旅情況,朕都知道,信賞必罰,人們就會知道自我砥礪。孫讚,他一直想到河西邊境去立功,朝廷就令他去監護河西石堡地方的戍卒。但與番賊接戰之後,他卻違背主帥號令,徑自出擊,結果陷沒百餘人。朕已經派遣使臣前往將他就地正法。這樣的將領隻要稍有違背軍令,就不寬待,那麼那些偏裨小校之類,哪裏還敢不聽從將帥命令呢!”
何承矩有功,久久不賞;孫讚主動出擊契丹,遭遇正法。太宗這是有意不想再與契丹生出“邊釁”,不想再與契丹有大規模戰事。這是一個重要信號。
“雄州之戰”後,太宗一朝餘下的幾年中,再也沒有與契丹發生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