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發展生態畜牧業的主要措施(1 / 1)

1.健全有關法律體係及政策體係,加大宣傳

建立健全有關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法律體係和有關支持和鼓勵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政策體係,一方麵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出發點,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從法律角度凸現生態畜牧業的必要性;另一方麵,政府有關部門出台相應的優惠政策,從政府層麵體現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必要性,以政府優惠政策為優勢、法律體係為保障,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同時,要加大生態畜牧業宣傳力度,讓農牧民了解和認識新生事物,並迅速接受和發展新事物。

2.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係

畜禽品種是影響畜牧業產值和效益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對生態畜牧業更是如此,品種對於畜牧業的貢獻率超過40%,隻有建立完善的良種繁育和推廣體係,才能實現畜牧業生態、經濟雙贏的目標。

3.大力開發飼料資源,發展節糧畜牧業,改變種植業結構

改變種植業結構,將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轉化成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牧草特別是優良的豆科牧草,不僅可以作為飼料發展畜牧業,而且對增強土壤肥力,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

4.畜牧業季節性生產,推廣肉畜異地育肥技術

畜牧業季節性生產是青草期多養畜,枯草期多出欄,充分發揮牧草與粗飼料季節生長優勢和幼畜增重快、肉質好的特點,進行短期育肥,依生物生長規律的“時間差”、“空間差”,進行資源合理配置,達到草畜同步,生態平衡,從而提高牲畜的周轉率、出欄率和商品率。長期以來,不同生態區草畜結構不平衡,限製了畜牧業的發展,造成冬、春季節牧草損失1/3、營養降低2/3,致使牛羊冬春季節質量下降1/3、死亡1/5。這種“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嚴重地影響了畜牧業穩產、高產。羔羊異地育肥技術,將傳統畜牧業周期長的“消耗戰”改為現代畜牧業短期育肥的“陣地戰”,大大縮短了育肥周期,並且同樣量的草料可以多產出2~3隻羊。

5.在農牧業生產中,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

飼料喂畜禽,畜禽代謝產生糞便,畜禽的糞便經微生物發酵等方式加工處理再飼喂其他的畜禽或養魚,最後返回土壤肥田,促進農作物高產,綜合產值成倍增加。例如雞糞一豬—養魚—魚塘泥肥田—農作物高產;農作物的莖和葉、牧草、樹葉—養羊、兔—糞喂豬—糞—沼氣—沼渣—蚯蚓—雞等有機循環鏈,通過這些循環鏈,可以變廢為寶,發揮物質和能量的最大潛能,既提高了農牧業的總產值,又改良了土壤,維護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人畜爭糧的局勢。

6.進行立體開發,普及生態養殖業

庭院經濟生態係統,是發展農村商品生產,利用農村閑散勞動力,解決農村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的重要出路之一。庭院經濟的生產效益遠遠高於同麵積的農田。例如地上種植果樹、農作物,養殖牛、羊、兔、蚯蚓等;地上空間養雞、鴿、鵪鶉;動物糞便養魚;動物糞、農作物秸稈進入沼氣池產生沼氣,用於做飯、照明;沼液用於養魚種田,沼渣做農田有機肥料,從而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差以及水、熱、光等自然生態的物質和能量資源。

7.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進程

目前,我國的畜禽飼養方式有3種:一是大型的出口肉類加工企業自己設立專門的飼養公司,自己飼養,二是出口公司通過合同形式與農戶合作,即“公司+農戶”的飼養模式。三是農戶自己飼養,企業收購產品進行加工。第一種模式在控製獸藥殘留和動物疾病方麵效果很好,值得推廣。而目前大部分的飼養方式是後兩種,由於飼養的規模太小,點多麵廣,很不利於獸藥殘留和疾病的控製,導致我國出口的動物源性食品屢屢被進口國檢出獸藥殘留超標,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如果不采取規模化、集約化的飼養方式,仍維持目前的飼養方式,出口動物源性產品的內在質量將很難保證,將嚴重地製約畜牧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出口企業和飼養戶轉變飼養模式和經營方式,由“公司+農戶”的飼養方式盡快轉變為“公司+基地”的飼養模式,即規模化、集約化飼養。隻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控製產品的內在質量,擴大動物源性食品的出口,促進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同時,加大檢查監督執法力度,並加大投資力度,建設種、養、加一體化的大型生態畜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