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一般都講究健身、修心、養性。即以道教而論,其主要信仰是崇拜神仙和追求個人長生成仙。長生成仙的主要途徑是煉養,煉養長生則以體魄健康為功夫,故道教極重養生健身之道。道教煉養學內容龐大駁雜,其主要特征是注重形神共煉、性命雙修、內外並重、人天合一。其煉養方法極多,不下數百種,概括起來可分靜功、動功、輔助功三大類,其中靜功包括煉神、服氣、守竅、存思、內丹等,動功主要包括導引、按摩、武術等,其他如辟穀、服餌、房中術、攝養、符(竹夕水)等均屬助功。上述導引術、服氣、辟穀,是道教積精累氣的重要方法。《三國誌·華佗傳》雲:“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寧先生導引養生法》亦雲:“所以導引者,令人肢體骨節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有能精誠勤習理行之,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骨節堅強,以愈百病……皆可按圖視像,於其疾所在,行氣引導以意排除去之。行氣者則可補於中,導引者則可治於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應該強調的是,道教繼承了道家《老子》之學,非常重視軍事學和武功。自古以來,一些道士將健身養生的導引術稍加發展,即使之成為既能健身養生又可護身卻敵的武術,作為煉養方法之一的動功。如果再融道教哲學及氣功於武術之內,使之成為有道教與特點的內家武功,那是很自然的事情。據《養性延命錄》載,華佗曾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編創了一套“五禽戲”,或引腰側足,或引項反顧,或以腳勾物,或伸縮身全,以達到“除疾,利手足”和“身體輕快,食欲增進”的目的。這種導引術稍加衍變和發展,即成武術,這是不言而喻的。又如道教中有所謂“轉天尊”功法,類似八卦轉掌,繞圓走轉,要求習練者步法擦膝摩脛,擺扣清楚,平起平落,於沉穩中見靈活;身法上要求順項提頂、含胸拔背、(僉欠)臀坐胯、屈腿抱膝、十趾抓地;口中反複誦“太乙救苦天尊”之詞句,“以一念代萬念”,達到調心入靜的目的。顯然,這種簡便易行的健身功法,已具有一些武術的性質了。總之,中國古代各種宗教文化是中華武術賴以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我們還應予以深入探討與實事求是的研究,以進一步促進中華武術學理論的提高與繁榮。需要指出的是,宗教對武術的影響既有積極推動其發展的方麵,也有肖極阻礙其發展或將其引入歧途的另一方麵。如何對這兩種文化之關係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進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武術沿著有益於人民身心健康的正確道路發展,是中華武術學理論工作者與武術家的共同責任,我們理應為之而努力。在中華武術史上,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武術與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宗教與武術究竟有哪些關係?為什麼會發生這些關係?如何評價宗教在中華武術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華武術史,以過些問題是不應回避的。宗教與武術的關係宗教與武術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兩個子係統文化。在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二者之間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換而言之,宗教對武術的影響,表現在方方麵麵:既有表麵的、一般性的影響,又有內在的、實質性的影響;既有思想、理論性的影響,又有實踐、功能性的影響;既有積極方麵的影響,又有消極方麵的影響。一、從武術內容的分類看宗教與武術的關係中華武術內容豐富,流派眾多。很多不同名稱的武術套路,因為在形成中彼此之間有親緣關係,或相互間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點,而同屬於一定的拳係範疇。武術家們依照自己的理解,對分屬於不同拳係範疇的武術流派進行分類,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法。大體而言,曆來較通行的有三種分類法:1.按武術門類分類法依此類分法,中華武術的代表門類主要有:主要傳承於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門,主要傳承於湖北均縣道教名山武當山的武當門,以伊斯蘭教穆斯林查密爾始創拳技為基礎發展形成的查拳門;此門,還有所謂達摩門、羅漢門、二郎門、大聖門、醉八仙、佛山、萬法歸宗門等名目。顯然,這些名目均帶有宗教色彩。2.按武術功類分類法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按武術功類將其分為內、外兩家。他在所撰《王征南墓誌銘》中雲:“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其子黃百家在所著《內家拳法》中亦雲:“張三豐既精於少林,複從而翻之,是名內家。”以後,有人遂將武術分別歸入內家與外家。曹秉仁《寧波府誌》雲:外家“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內家“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內家的代表是道教武當派的武功,外家則以佛教少林派武功為代表。萬籟聲《武術彙宗》雲:“宗派分少林、武當兩派:少林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武當宗洞玄真人張三豐祖師。少林為外功,武當為內功,各有精微造詣。”3.按地域分類法有人按地域之不同,將武術分為南、北兩派,提出“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同樣也是將武當武功、少林武功作其代表。上述三種分門別類法是否嚴格準確姑置認論,其共同特點則都是以少林、武當兩派武功為其主要的代表。宗教對武術之影響於此確可略窺一斑了。二、從民間傳說中各流派武術創始人看宗教與武術的關係在民間傳說中,許多主要武術流派的創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在少林武功。民間傳說始於南北朝時期南印度禪師菩提達摩所授十八羅漢手及《易筋經》中的十二式運動法。武當武功。民間傳說“內家拳發源於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此說又分為兩種:其一是指宋代武當丹士張三峰,稱三峰曾“夜夢玄帝授之拳法”,“以單手殺賊百餘”,百年後其術流傳於陝西,由王征南、陳州同、張鬆溪等繼其技(見黃宗羲撰《王征南墓誌銘》)。其二是指明代道士張三豐。《大嶽太和山誌》載:三豐“研磨太極陰陽之奧蘊,靜觀龜鶴之動態,探究其長壽之源,頓有所得”,遂創武當武功。太極拳。民間傳說有二:一是張三豐創太極拳;一是陳王廷創太極拳。陳雖非道士,但據其所作《長短句》可知,他應是一位深受道教思想影響、熟讀道教經典的道教信仰者。形意拳。據說初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創始人為山西姬際可。據姬氏《自述》雲:他曾上嵩山少林寺習武近十年,“頗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槍訣術八卦掌。據傳創始人為河北文安縣朱家塢村董海川。然據清光緒九年(1883)春所立《董先生墓誌銘》載,海川“少任豪俠”,“性好田獵”,“後遇黃冠,授以武術,遂精拳勇”。照此而論,董氏武功並非其所創,而是從“黃冠”道士那裏學來的。黃冠者何人也?吳圖南先生在《國術史略》中雲:海川“嚐於山中遇道幹畢澄霞者,見其演習掌於青石之上,伶俐活潑,輕巧動人,遂師事焉。山居三載,造旨頗深,創八卦拳,以教後世。”《武當武功》一書的編者也說,海川之藝源自道士畢澄霞、郭濟元:畢在九華山,郭在武當山,二人俱傳徒董海川。董氏八卦拳藝精蓋世,傳有八卦八翻掌,即今之武當太極拳雲雲。可郵,董氏之所以成為一代武師,是接受道士畢澄霞、郭濟元所傳武功的結果。太極梅花螳螂拳。據郝恒祿先生在《太極梅花螳螂拳略論》中考證,此拳為明代兩澗山(田比)盧禪院一老僧與一位叫王郎的武師,在觀察螳螂互鬥的啟發下共同研創的。八極拳。據朱寶德先生《八極拳祖先》,其創始人是癩藍在。癩氏原姓名不詳,清康熙年間(1662~1722)陝西乾縣人,在參加天地會起義失敗後,隱姓埋名,入浙江少林寺削發為僧。此後,他接觸了許多來寺隱居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在此基礎上,他根據八卦學說的原理,博采眾長,創出內外兼修的八極拳,故該拳又稱“癩八極”。嶺南白眉派武功。據傳說,該派武功為峨嵋山白眉道人獨創,故名。白眉道人留有遺訓,該派武功隻傳出家的僧道中人,不準傳給世俗之徒。陳宗良先生在《嶺南白眉派與張禮泉》一文中對此所述甚詳。燕青拳、迷蹤拳、迷蹤藝、秘蹤拳,民間傳說,係唐代少林僧在猿狀動物相鬥的啟發下所創。宋代河北盧俊義曾在少林寺不密閉、研究此拳,使其特點益加突出。後來,盧氏以此拳授燕青,燕青公開授徒,遂使之公諸於世。青萍劍術。據傳為江西龍虎山潘真道人所創。道人號元圭,擅武功。他博采眾家,潛心鑽研,參照天地玄機,編創出以輕柔矯捷、灑脫飄逸為特色的青萍劍術。五童氣功拳。該拳武道兼修,功拳並練,據雲為大別山天柱峰吳道人所發明,後傳給安徽太湖縣的方良寅。大悲陀羅尼拳。是佛僧練身、修心、養性的佛門秘拳,創始人為上方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奇雲。傳說奇雲遍遊名山寶刹時,嚐遇隱衲授以無名神拳。後拜誦大悲陀羅尼懺時,敬觀圖像,頓悟與隱衲所授拳式融通;按像尋索拳式,覺姿式莊嚴,動作圓和,與大悲陀羅尼懺圖像契合,知隱衲所授乃失傳已久之大悲陀羅尼拳。奇雲複融合各家拳術之精華,征引印證,豐富發展,使此佛門秘拳益加精妙。查拳。據傳始創者為明工西域(指今新疆)地區穆斯林查密爾,是回族穆斯林的代表性拳種,俗有所謂“教門拳”、“回回拳”之稱。此外,由穆斯林所創並明顯帶有回族特色的還有十趟彈腿、三路腿拳、回回十八肘、湯瓶七式拳、西域鞭(杆子鞭)、五虎群羊棍、龍爪鉤等。俗諺雲:“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對於以上這些傳說應取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應盲目地一味聽信,也不宜盲目地一概否定,它反映了某個曆史階段宗教與武術的特定關係。誠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以訛傳訛,牽強附會,托名仙聖,自炫神奇之處,曆來有之,自不可免;尤其是夾雜的那些荒誕不經的迷信成分,顯係出於虛構與杜撰,不可置信。如達摩折葦渡江、張三峰夜夢玄帝授拳等,即屬此類。此外,傳說中有些內容與曆史事實相去甚遠,甚至根本相悖,亦不可信。如所謂達摩駐錫少林、麵壁九年後坐化事,曆史上絕無此事。查《中國佛教史》可知,菩提達摩與當時少林寺前兩任住持跋陀、僧稠,分屬於互相敵對的水火不容的禪學派別:達摩派在當時備受冷遇,皆以遊化為生,奉頭陀行;跋陀、僧稠派受官方保護,有權、有勢、有錢,不可能將達摩請上自己的山頭,讓他駐錫少林,任其“麵壁九年”並宣傳其禪學主張。達摩不是安然坐化的;恰恰相反,他多次遭到敵對禪僧毒害,最後終於飲毒而死於非命。所謂《易筋經》作者,實際上是明天啟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而非達摩。所謂虯髯客,本是晚唐傳奇中的虛構人物,將他說成是《易筋經》之傳人,實屬荒誕不經。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在這些傳說中確實有許多合理因素。如菩提達摩是南北朝時期禪師,他本是否擅武雖說是謎,但他所處時代已有佛僧習武則是可以肯定的。《中國佛教史》上所載當時那十多次沙門僧眾的武裝起義,敦煌石窟中迄今仍存的那一幅幅羅漢練功習武壁畫,就是有力的證據。又如《易筋經》的作者雖非達摩,但畢竟是僧道中人;就該經內容而言,說它出於僧道之手也是可信。僧道為了更好地進行宗教修行,需要健全的體魄,故習武強身、易筋健體,為防惰怠而搞健身運動是順理成章之事,絕非無稽之談。佛道教徒多在深山老林的寺觀修行,有條件接觸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自由詩而避居山林寺觀的武功高手;有機會觀察野生禽獸競食互鬥,思索龜鶴等動物長壽之因,探索人體養生之奧。在此基礎上,他們編創出一些防身健體的武功套路應是很自然的事情。總之,剔除傳說中那些不可信的成分,接受其中合理之說,可以認定很多武術流派確由宗教信仰的武師所創。三、從曆史上許多宗教信仰者擅武看宗教與武術的關係中華武術史的大量資料表明,許多名播遐邇的武術大師都有宗教信仰。佛教徒武林中佛門弟子甚夥。如北齊時少林寺曾慧光與稠禪師;唐代少林寺以曇宗為代表的十三棍僧;宋代有編撰第一套《少林拳譜》的少林寺方丈福居,有“少林第一武尼”美稱的智瑞,有曾率僧兵擊敗金後於黃河岸邊的少林寺僧惠盛;金代有曾編撰《七十四散手》和《少林擒敵一百招》,被譽為少林武功“中興之祖”的少林寺僧覺遠及受其影響並對少林武功做出重大的貢獻的白玉峰;明代有曾為國立功的抗倭武僧邊澄、大造化、月空、洪轉、普從、宗擎等,有撰寫出珍貴的少林拳法著作《拳經》和《拳經·拳法備要》的少林僧人玄機,有托名達摩編撰《易筋經》的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清代有嶺南一派之宗的著名武僧一貫禪師及其弟子蔡九儀、胡某,有發明少林地術犬法之武尼五枚大師,有擅長羅漢拳與花拳的至善禪師,有創《峨嵋拳譜》的僧湛然,有傳梅花槍法給陸桴亭的峨嵋山僧,有授八卦掌予廖四公的靜法和尚,有向吳鍾傳授拳法與槍術的浙江少林寺僧“癩”、“癖”二道人;近現代有著《少林拳解》等多部武林典籍的“金羅漢”妙興大師,有曾著《太祖拳法》三卷並以醫拳濟世的泉州紫帽山妙月和尚及其門師仰華和尚,有粗於高空摔叉、大悲陀羅尼拳、方便鏟(九環禪杖)的上方山兜率寺少林密宗高僧奇雲大師,有精於少林紅拳及少林日月乾坤圈的少林武僧釋德根,有精於孫臏拳的山東愛國居士徐自良。道教徒道教徒中亦不乏武林名家。中國早期道教徒曾掀起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如張角、張寶、張梁利用太平道發動的黃巾大起義;李流、李雄領導的以五鬥米道徒為主的流民起義;孫思、盧循領導的反晉鬥爭;兩晉時期到處打著李弘旗號進行的農民起義等等。其中,當有眾多名不見經傳的武功高手。此外,如那位稱為內家拳創始人的張三豐,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武林高手。其他還有明末擅長彈腿及各種拳術的邋遢人,有《剪燈餘話·青城舞劍錄》所載“通劍術,曉兵,深於智略,號文武才”的青城山道士真本無和文固虛;清代擅長青萍劍術的江西龍虎山潘真道人及其弟子山東沂水縣道人孟皎華、再傳弟子臨邑縣道人馮希陽,傳武功給董海種的道士畢澄霞、郭濟元,創嶺南白眉派武功的白眉道長,擅五童氣功拳的大別山吳道人。近現代武當山全山道總道號乾乙真的徐本善等。穆斯林回族穆斯林武功高手輩出,代有傳人。元末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中,常遇春、胡大海、馮勝、沐英、藍玉等一大批加族將領,俱身懷武功兼熟韜略。明末“老回回”馬守應領導的回民義軍,驍勇善戰,所向披靡。有清一代,各地各族穆斯林反抗封建王朝剝削壓迫、反對分裂、反侵略的愛國鬥爭此起彼伏,其中自然亦不乏武功高手。回族穆斯林好武,久為世人所周知。不少回族大姓,曆史上中武舉人、武進士者甚多。據當代學者楊大業先生《明清回族進士考略》可知,僅清代回族武進士即38人。乾隆皇帝曾讚回民哈氏習武有成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出將種。”(《畿輔通誌》卷8《名將》)。他的話是頗有道理的。其實,民間著名於武林中的穆斯林更多。如河北滄州有據傳康熙禦封“鐵壯士武俠”之稱的丁發祥,有“北方八極門拳術之初祖”並以“神槍”名聞天下的吳鍾;河南有“心意大俠”買壯圖以及共弟子馬福圖和馬振泰、馬振英父子;河北有傳習六合槍法和劈刀的李冠銘,擅使雙刀、大他的李鳳崗,被梁啟超譽為“幽燕大俠”的“大刀王五”王正誼;北京牛街有“精騎射,通教義”的楊祥宇,有“猿臂騎射,以驍勇著稱”的任五槐,有“習諸家拳棒及各種兵器”的米祥所,有精拳撲之技的李三友,有“虎頭猿臂,精於騎射”後累官至江西守備的張五,有“亦善騎射”後授千總,升大同守備的吳應彪;山東冠縣有張乾、張坤、張其維、張錫顏、張錫泰、張英振、常振芳等查拳名家,濟南有楊洪修及其名弟子“神力千斤王”王子平;沈陽查拳名師劉寶瑞及其諸師王鏢師、沙長老、沈福臣、趙熙種等亦都是穆斯林;此外還有八極拳名家吳榮、吳滎、吳忠毓、吳惠清、吳秀峰;擅使鐵(钅黨)、鐵鞭、虎頭雙鉤的天津海朝英阿訇;擅長氣功點穴和劍術的北京王崇明阿訇;弘揚近世劈掛及八極等拳法的滄州馬鳳圖、馬英圖;一度被譽為“中國全能大力士”的河南丁全福;西安有心意拳名家穆子傑及馬雲青、穆長貴等;內蒙有八卦大師吳英、吳耀及其孫吳桐;跤師則有定居內蒙的白老八(儒珍),北京的沈三(友三);1933年全國武術比賽散打冠軍周子和也是穆斯林。當代回族穆斯林武術好手尤多,不勝枚舉。其他宗教徒我國曆史上曾有過許多民間宗教組織,如白蓮教、羅教、黃天教、弘陽教、聞天教、圓頓教、八卦教、無為教、大乘教、混元教、龍天教、龍華教、收元教、清水教、長生教、天理教、白陽教、青蓮教,義和團等等,教以百計。這些民間秘密宗教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一樣,都打著宗教的旗號發動過政治鬥爭和武裝起義。總之,古往今來不少武功高手都有其一定的宗教信仰,他們對中華武術的豐富與發展都程度不同地做出過貢獻,他們是中華武術的重要載體之一。對於這種客觀存在的曆史現象,應該予以注意、研究和實事求是地評價。四、從少林武術發展的文學記載上看宗教與武術的關係從唐宋以來,即已有少林寺僧人習武的文字記載。由這些文字記載中,不難看出宗教協助武術普及與發展的大致走向。梁代著名佛教學者釋慧皎的《高僧傳》,唐初僧道寅的《續高僧傳》,唐張(族馬)的《朝野僉載》,唐斐(水崔)《少林寺碑》,北宋《景德傳燈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