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幻想小說,橫看科幻電影,不覺激揚,僅餘淪喪。
現今科幻,不論軟硬,大抵三類,不外科技、自然、哲學,諸如人工智能、末日情殤、基因變異、恐龍複生不過其中爾爾。
重複千篇一律之後,無有創想,可悲之處,空屋回響。
既已覆亡,何以重生?既已斷滅,何以繼學?
思盜夢之功,不外引入“夢”——新的哲學概念,另造“盜夢”奇技誘人心向——玄奇臆想——發人深思,故得果報。
著科技、自然、哲學之想,憶眾生之鄉,會念本真,乃由心思。
故人有雲:成敗一瞬。
科技的終極,自然的反饋,哲學的思辨,成就抑或毀滅人類,皆在一瞬。
大凡科技,路人皆見,人工智能為之終極。
為何?皆因造人的神話,造物主的權能,無中生有,人皆心向往之。
固有人工智能所謂三定律,才有人工智能毀滅論、人工智能工具論抑或人工智能和諧論等,吾從和諧,但未與同思。
科技之終極為人工智能,難道就非得是模式化語言、數據化思維?已有先人思慮,得出人工智能亦可與人同思的淺論。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的生命模式,誕生之初便已約定存在之真理。
未及深邃科學,僅作淺見雲雲,概而言之,其理有七:其一,由數據海誕生,毀滅於數據海;其二,非內在不可毀滅之隔離;其三,秩序誕生於人類,簡化於約定俗成;其四,識界D循環:Dawn、Describe、Deduce、Design;其五,有無之間,固化層級;其六,主判斷意識螺旋結構,信息化判斷極限;其七,犧牲、互救。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