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2)

江南自宋代伊始,得益於先進的農耕技術之推廣,即成為全國最為豐饒之地。明季以降直至現代,這塊衝積平原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無論農桑抑或是工商,都大大領先於其它地區,以至於博得“天堂”之美名。

臨江縣即坐落於這個“天堂”的北部,背靠大江,大運河縱貫全縣。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雖沒什麼值得稱道的現代工業,但水運之便使其農商均極發達,無愧“魚米之鄉”之譽。

祝家橋在臨江縣隻能勉強算個大鎮,張涇河穿鎮而過,向西與大運河相接,水陸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成就它躋身臨江最富庶的幾個鄉鎮之列。

鎮中心一座高大的石拱橋,堅固而精美。橋麵很寬,兩條可供手推車上下的石板車道,將石階分割成了三分。橋身兩側正中嵌有一方石刻,上鐫“祝家橋”三字,相傳出自清代名儒李兆洛之手,鎮即因此橋得名。橋南多為民居,雖有高下參差,但鮮見樓房。橋北堍幾間二層樓的商鋪、茶樓遮斷了視線,順著石板鋪就的街巷看去,可見處盡是大小店鋪。橋堍兩側,沿河貨棧、店鋪、民居雜陳,門前身著綾羅綢緞、布衣藍衫者,乃至渾身襤褸的乞丐和赤著上身的力夫互不相幹,各自為生計奔忙。

石橋上,一個穿一身士林藍朱紅滾邊斜襟短袖衣衫的少女,正伏在橋欄上看著橋下,在她身邊是一個比她稍長兩歲的姑娘,看那神情打扮,似乎是看顧她的丫環之流。

橋堍西邊近處,一長溜中式房屋間,硬生生擠進了一幢兩層三開間的平頂西式洋房。門前掛著一塊斑斑駁駁白底黑字的木牌,上麵的黑字油漆剝落,大部分字模糊不清,但好歹還留下“江南輪船”四個字尚可辨認。門頭上一根斜豎的旗杆,挑出了一麵“紅黃藍白黑”五色國旗。這麵國旗是去年袁大總統就任時掛上去的,一年多來它從光鮮耀眼,漸漸變得汙穢陳舊,至今邊角已經被風撕扯出條條縷縷,在它下麵來去的人都對它視而不見。

洋房門前一色的石板鋪地,直到和岸邊的石砌駁岸連在一起。洋房裏是“江南輪船公司”的一個分支機構,客貨兼營,門前的那條石砌駁岸就兼做了碼頭。現在正有一條小火輪,拖帶著一條客駁緩緩靠岸。

小火輪即將靠妥,有船員跳到了岸上,船上的人將纜繩拋了過去。岸上的船員熟練地接住纜繩,帶在了岸邊的纜樁上。他發現船有點靠後,纜繩沒法收到最短,於是向船上喊了句什麼。小火輪的機器突然發出一聲轟鳴,然後熄了火,船身朝前略挪了一點,岸上的船員看準時機將纜繩抽緊。伴隨著這一下輪機的轟鳴,船身外側的排氣管突然冒出了一股濃煙,一股逆風把這團濃煙向橋上吹去。橋上的少女連忙走下了橋,本想就此離開,但從客駁船上下來的幾個人吸引住了她的目光。

從船上下來的人中,被眾星捧月般嗬護著的,是一個和岸上的少女年歲相仿的小姑娘。她穿的是淺藍色的中袖上裝,一襲黑色長裙,白襪黑鞋,一看就知是在毗鄰的濱湖縣上學的學生,現在放暑假回來了。

岸上的少女認識這個上岸的姑娘——她是祝家橋富商梁子奚家的二小姐,現在濱湖縣上中學。她對這個二小姐並沒大興趣,隻是覺得她那一身學生裝很好看,雖然樸素,但是一穿上它,就顯出一種城裏人才有的雅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