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梟
2006年歲末,我有幸被派往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大學學習三個月。這期間,有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威斯敏斯特大學請來英國帶庫(Tape)公司的業務主管鮑爾先生給我們上課,鮑爾先生介紹說,帶庫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節目創意和評估的公司,公司建立了一個節目版本庫,節目庫中收集了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紅極一時的電視節目,但是節目版本庫裏沒有一個中國電視節目。他解釋說,一是由於他對中國電視還不夠了解,二是他認為中國的電視節目還不夠新潮。
鮑爾先生兩句簡單的大實話深深地刺痛了我!
中國電視遭遇了中國電器、中國服裝所遭遇的同樣的尷尬!
雖然中國生產出了世界上最多的家電,但在世界著名品牌中卻鮮有中國的家電品牌。
雖然中國生產出口了世界上最多的服裝,但在世界著名品牌中卻鮮有中國的服裝品牌。
同樣,雖然中國有成千上萬個電視節目,但在帶庫公司的世界節目版本庫中卻找不到一個中國電視節目。
盡管李宇春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麵,但保守的英國人還是沒有將《超級女聲》納入視野、收入庫中,他們認為《超級女聲》借鑒了《流行偶像》,雖然在克隆的基礎上有大膽的創新,但仍不屬原創節目,仍不屬新的節目形態。
中國電視什麼時候才能研發出引領世界潮流的節目?
中國電視什麼時候開始向世界各國出口節目模式?
這應當是所有中國電視人的夢想和追求!
中國電視需要創新,而且任重道遠。中國急需激活電視人的創新思維,中國電視急需創新的氛圍和環境,中國電視急需政府出台扶植創新的具體政策,中國電視急需管理層麵、專家學者層麵、觀眾層麵的包容,包容電視人的種種創新嚐試。
這一刺痛激發了我出書的欲望,於是在英倫學習期間我便挑燈夜戰著手整理近四年來我所寫的相關電視創新訪談文章,擬將把它結集出版。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我又頻生顧慮,由於我所訪談的嘉賓大多是湖南廣電內部的欄目製片人和業務主管,34位訪談嘉賓中除了IDG的熊曉鴿先生、美國蒙斯通的羅燕女士、清華大學的楊知行教授、中央電視台的郭振璽主任、央視-索福瑞的鄭維東先生等15位知名嘉賓外,其餘均是湖南廣電內部員工。他們所談的理所當然是有關湖南廣電的節目創新經驗,把這些內部的創新經驗向外界透露,會不會影響湖南廣電今後的領先地位?
正當我顧慮重重、猶豫不決的時候,無意中我讀到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一個農民,聽說某地培養出一種新的玉米種子,產量很高,於是千方百計買來一些。他的鄰居們聽說這個消息後,紛紛找到他,向他詢問購買種子的地方等有關情況,這位農民害怕大家都種這樣的種子,自己失去核心競爭優勢,便拒絕回答。鄰居們沒有辦法,隻好繼續種原來的種子。收獲的時候,這位農民的玉米並沒有取得豐收,比鄰居家強不了多少。為了尋找原因,農民去請教一位專家。經專家分析,很快查出玉米減產的原因:他的優質玉米接受了鄰居劣等玉米的花粉。農民本想在競爭中獨領風騷,結果卻事與願違。如果他有“雙贏”的智慧,就會是另外的結局——既利人又利己。
讀完後,我堅定了出書的決心,決定將這些所謂的電視創新經驗公之於眾。因為湖南廣電絕不是那樣的農民,湖南廣電從來都不懼怕競爭,競爭是一種雙贏,中國電視缺少的就是良性的競爭,有了良性的競爭,中國電視與世界電視接軌的日子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