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彬

肖梟要將相關訪談結集出版,請我作序,盡管期間我正忙於準備去美國哈佛的演講,但我還是欣然答應。原因有二:一是為了鼓勵年輕人。鼓勵年輕人多學習、多思考,從而把自己打造成學習型員工、思考型員工;進而在湖南廣電形成一種氛圍,一種學習的氛圍、研究的氛圍、探索的氛圍,把我們的團隊打造成學習型團隊、研究型團隊、創造型團隊;有了這樣的氛圍,有了這樣的團隊,我們湖南廣電就有了人家拿也拿不走、學也學不像的優勢。所以我期待湖南廣電能有更多的員工出書論道議事。二是我對電視創新這一話題較為關注。創新是上天恩賜人類捍衛命運的盾牌,創新是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動力之源,創新是人類征服險灘、攀越高峰的快捷方式!未來中國電視的競爭,不是比拚欄目、比拚節目、比拚頻道、比拚品牌,而是比拚係統、比拚創新;亦非比拚資金之雄厚、設備之精良,而是比拚係統之先進、創新之奇妙。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電視台看家的“軟實力”,沒有這一“軟實力”作為支撐,任何“硬實力”隻能逞一時之強,領一時之先。我期待湖南廣電的員工能把創新作為一種興趣、一種愛好、一種習慣,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

初識肖梟,是在2000年歲末有線無線合並——都市頻道競聘總監的大會上,在十位競聘者當中,他是唯一一名不帶“長”(但又符合五項報名條件)的“小記者”,這點我印象特別深刻。這名“小記者”的參與讓我看到:競聘在湖南廣電已經深入人心,競聘已經成為湖南廣電的一種企業文化。

競聘的結果雖然沒有出人意料地落到肖梟身上,但他也頗有收獲,被福元同誌相中,調往局總編室工作,開始他的轉型之旅。到機關後,工作上的接觸漸漸增多,對他的了解也隨之多了起來。特別是他每月起草的媒體調度會材料令我眼睛為之一亮,材料不但閃現興奮點、信息量,而且還頗有信服力,材料少了一些套話,少了一些空話,巧妙地用事例鼓勁,用數字說話,用分析說理,文風樸實無華。

翻開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收集的這些訪談之作秉承了他一貫的文風,同樣充滿了興奮點、信息量和信服力。作者訪談的不是電視圈的“大人物”,而是生產一線的“小人物”,他們大多是一線的欄目製片人和業務主管;他們所談的不是宏觀層麵的戰略與決策,而是微觀層麵的思考與操作。與這些行家裏手對話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作者必須先“吃透”對方,否則不敢輕易與之對話,因為對話代表的是一種思考、一種碰撞、一種思想的交鋒、一種心靈的溝通。與其說此書是電視創新經驗介紹,不如說是電視創新方法歸納。我欣賞作者那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我讚歎作者一問便觸及核心、觸及靈魂的提問技巧。作者將業界這些精英的節目創新之法、廣告經營之道、頻道營運之策悉數探來,而且並沒有把它作為私家珍藏據為己有,相反,把它結集出版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想,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讓訪談嘉賓的思想智慧和思維盛宴激發更多人的創造熱情,讓創新在電視圈內燃成燎原之勢。

說了一大串讚美之詞之後,我還有要說的話。

不能因為作者是我的員工、我的屬下,我就可盡揀好的說。有一點我得鄭重提醒讀者,由於作者訪談的時間跨度較長(2002年7月至2006年12月),當初被奉為經驗的經驗不見得現在都能派上用場,所以讀者應該加以明辨,進行篩選取舍,千萬不能照搬,有用則留之,無用則棄之。

此外,若須節衣縮食省下些散碎銀兩來購此書,我認為絕無必要,因為此書確實還沒達到讓讀者不惜節衣縮食買回來拜讀的地步;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你囊中不算羞澀,倘若你想在業界有所建樹,倘若你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欄目製片人或業務主管,不妨讀讀此書,它將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給你一絲啟發、一點啟迪。畢竟,該書收集的每一篇對話,都是作者在電視海洋的沙灘上尋覓到的一粒晶瑩剔透的珍珠,所講述的,沒有理論的說教,隻有實踐的操作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