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麼不躲?他為什麼不招架?莫不是我誤解了他?莫不是他心中有說不出的苦衷?對了,歸林齊死前臉上還掛著笑,他的眼神是那麼安詳,那麼從容,那麼清澈……這到底是為什麼呀?

這個季節的草原,本該像孔雀開屏一般美麗,然而黃沙不斷侵襲,草原被一次又一次掩埋,草原這隻孔雀就像被拔去了羽毛,光光的脊背赤裸地露在外麵,風抽打著,日光暴曬著,馬蹄踩踏著。雖然幾簇芨芨草仍昂著高貴的身軀,但黃沙已經推進到腳下,怎不讓人為這最後的生命而憂心。

一頂高大潔白的蒙古包內,歸林齊滿滿地斟了一木碗酒,他心事重重地對壽蘇特說:“人各有誌,恕我不能隨你輔佐岱總汗。壽蘇特安答,把這碗酒喝了吧!”

安答是蒙古語,意為結義兄弟。

壽蘇特手一揚,“啪”木碗打翻在地,“骨碌骨碌”滾出七八步:“你還有臉叫我安答?”

歸林齊並沒有生氣,他回身又倒了一木碗酒,第二次把酒端到壽蘇特麵前,眼圈發紅:“壽蘇特安答,歸林齊求你了。”

壽蘇特鼻子哼了一聲,臉轉了過去。

歸林齊哀婉地說:“壽蘇特安答,喝了這碗酒,我們就再也不是安答了。”

壽蘇特身子一顫,他猛地回過頭,見歸林齊恭恭敬敬地捧著木碗。壽蘇特直盯盯地看著歸林齊,突然猛地把酒接到手中,“咕嚕咕嚕”喝了個精光,“啪”的一聲把木碗摔在地上。木碗頓時裂為兩半。

壽蘇特轉身就走。

歸林齊幾步跨到壽蘇特麵前,攔住他:“這場戰爭不可避免。你是岱總汗帳下第一猛將,我是也先太師身邊的第一射手,在陣前,你我必有一場生死之戰。我的箭鋒利無比,可穿透重甲。如果我們在戰場上相遇,你可要再加兩層甲呀……”

壽蘇特一推歸林齊,邁大步直奔帳外。他跳上馬,兩腳踹鐙,胯下馬飛奔而去。可沒跑多遠,壽蘇特一帶絲韁,馬停住了。他回頭看了看,見歸林齊還站在原地,他的馬打了個旋兒跑了回來。

壽蘇特背對著歸林齊,低沉地說:“我刀沉力猛,一刀下去,就是鋼鑄的頭盔也會被劈成兩半,你還是換個頭盔吧。”

說完,壽蘇特縱馬而去。

朱元璋取得天下,元朝亡而未滅,蒙古貴族雖然失去對全國的統治,卻擁有長城以北的遼闊草原,史學家稱之為北元。北元政權的存在,使明太祖朱元璋如芒在背,寢食難安,他時刻擔心蒙古皇室卷土重來,因此,朱元璋不斷派兵北征。明成祖朱棣執政後,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永樂八年到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10—1424年)十五年間,永樂皇帝朱棣五次北伐,北元雖遭重創,但明朝也將國力耗盡,明統治者隻得退守長城,全麵防守。

與明朝的戰爭停止了,蒙古貴族的內部矛盾卻顯現出來,一些部落各自為政,相互攻伐,北元十餘位君主都不能號令整個草原。

到了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北元岱總汗在也先的輔佐下,統一了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帕米爾高原,南抵長城,北逾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這年七月,也先乘勝南下,以十萬之眾,大破五十萬明軍,並生擒了明英宗朱祁鎮,史稱“土木之變”。

也先的功勞太大了,岱總汗先後封他為太師、淮王、右丞相、大頭目、都總兵……幾乎把所有極品的官銜都封給了他,但也先並不滿足。

1452年(明景泰三年)仲夏,也先公開挑戰岱總汗的權威。戰爭的起因源於立太子。岱總汗有三個兒子,長子摩倫是其結發之妻所生,次子吉思是也先的姐姐所生,三子是岱總汗的一個側室夫人所生。岱總汗雖有長子,卻不能當太子,因為這孩子三歲時,岱總汗把他母親遣回了娘家,用中原話說,就是休了。子以母貴,母親成了平頭百姓,兒子也跟著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