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範大學 周瑞法
“三八”節前夕,人文學院女教工舉行“曬幸福”活動,參與者對個體情感體驗的敘述,不僅讓當事者熱淚盈眶、傾聽者擊節而和,而且激發了所有成員對群體精神活動的高度向往,有人甚至建議設立學院“狂歡節”。筆者聞之,歡欣無比,感慨良多。
人文學院女教工“曬”出的是大學知識分子對“精神”的追尋。在“熙熙”尋利而來“攘攘”逐利而去的物化世界,高校知識分子已被譏為“有知識沒文化”的“知識二傳手”。在更多人懷疑高校是否依然講求“主義”與“精神”的當下,有那麼一群人,毫無功利之心,在優雅閑適之中,搜尋著令自己怦然心動對他人有所裨益的“精神”產品,這對以精神生產為主業的高校知識分子不是有難能可貴的意義嗎?倘若,高校知識分子能把這種對精神的搜尋、挖掘和生產活動推廣至教書育人,大學不就有了無邊的魅力!
人文學院女教工“曬”出的是觀照世界認識自我的健康心態。有人說,幸福感是物質滿足程度與個人欲望的比值。也就是說,在基本相同的物質供給情況下,個人的欲望或心態影響甚至決定了人的幸福感。時時以暴富之人為參照對象,那自己一生一世都是窮酸貧寒,心靈也就難有平息寧靜之日。相反,如能追尋著生活之美、心靈之幸,那感覺,就會像啟功先生在世時常說的“世界如此美好,我們為何不樂”!
人文學院女教工“曬”出的是寬鬆和諧的人文環境。也許有人會說,“曬幸福”不就是講講自己那些高興事快樂情,有何難哉。殊不知,這背後支撐的是自信優雅的心態、寬鬆和諧的環境。如若不然,在行將開口之時便會有“他人會怎麼看怎麼說”、“我的事我的情是否會成為別人的笑柄”等等的疑慮,哪還有甜蜜而富有感染力的陳述、哪還有一撥又一撥的共鳴、哪還有共鳴之後設立“狂歡節”的強烈動議!在“文人相輕”的環境中,開口難而營構能讓人自覺開口的環境更難,開口幸而有讓人放心開口的環境更幸。僅是這一點,我們便有足夠的理由為“人文”而喝彩!
大學的魅力或讓人留戀之處就是其中的人事情景以及由此營構的種種故事。讓活躍其中的你我他共同參與,在小我的幸福裏,“曬”出大學的精神和氣度,共同構建美好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