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徐仲高如此說這樣的前景,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為張家港的昨天和明天感到激動與振奮!這種激動和振奮源於我們無法想象的現實:僅僅手掌一般大的地方,它所產生的潛力和效益為什麼可以頂內地一個地區甚至一個省的經濟總量?為什麼張家港人能白手起家,在短短一二十年時間裏就走到了今年這樣的水平,而其他地方在同樣的曆史時間內似乎沒有任何變化?這是為什麼?我想考問中國!當然並不是責備誰,但這樣的問題對那些仍然在等待所謂的“機遇”和成天在埋怨這條件不好那條件不好的地區領導者來說,也許是特別重要的。
小市張家港現如今已有了國際大港,這注定了張家港市經濟的騰飛。
然而我知道,張家港真正出名的地方並非是經濟總量和GDP水平,而是這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上世紀90年代以來,張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設享譽全國。而我作為張家港的“老鄰居”,怎麼也想不通五大三粗的秦振華連同吃飯和走路都顯土氣的張家港人怎麼可能一夜之間建成了全國著名的“文明之城”。
“自家人”蘇州人想不通的事讓秦振華都幹出來了。
1992年、1993年,秦振華突然在楊舍鎮最繁華的中心地段建起了一條“步行街”。啥叫“步行街”?當時像我們這些住在首都等大城市裏的人似乎也沒有聽說過,好不容易問到一個去過新加坡的人才知曉,原來新加坡有那麼一條專門供人行走而不讓任何車輛包括自行車、三輪車在內的所有車輛行走的街道。
“秦瘋子又出招了!搞了一條不讓車子走的街,哈哈,這還不算,在那條街上走路,你不能抽煙,不能丟煙頭,丟了就罰款!吐痰更不行,罰死你……”有一天我在蘇州的老鄉打電話向我報告秦振華的又一出新奇事。
“他真罰啊?誰來罰呀?”我好奇地問,心想著北京曾經多少次搞過不準隨地吐痰,吐痰者罰款,結果從來就沒有成功過。秦振華在一個農民組成的城市,搞這麼個招數能行得通嗎?
“罰,真罰!你知道他怎麼設置的:滿街都是別袖章的‘假警察’,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你跑不掉的!”
“老百姓不罵他?”
“罵!罵什麼的都有。說秦振華一個土包子想裝洋鬼子,以為自己的老祖宗是大不列顛國的臣民呢!”
這罵得也夠損的。秦振華的額頭禿,可人家招數亮嘛!
“他不是罰你錢,而是讓你穿上紅馬夾當文明監督員,直到你發現另一個違紀者在街頭出現後把馬夾給人家穿後你就可以解放了……”
老鄉的話讓我忍俊不禁:這秦振華確實不簡單。這樣的處罰真是能教育人!我想那些曾經穿過一次紅馬夾的人下次肯定不會再違紀了。而那些臉麵薄的人也因為不願穿那招人嘲笑的紅馬夾而自覺遵守步行街的規定--蘇州人最講究麵子。
想到這裏,我一下子感覺到秦振華這個“步行街”可行。
我是兩年以後回故鄉探親時,才去張家港親身目睹和體會步行街的。
第一次的印象是:步行街很寬,中間有六七十米寬,行人不多,這是因為張家港是個小市,遠沒有蘇州街頭的那種人頭攢動的景象,也沒有常熟街頭的熱鬧,但確實沒有人在大街上丟東西,少有地幹淨和整潔。街頭行走的人群中本地人似乎更少,這個原因我倒是知道,因為本地人一般都是上早市,白天上街的人除非有需要急買東西者。但在當時的步行街上所走的人群中十有八九是外地參觀者,他們都像我一樣好奇地在觀察和參觀這個秦振華的新玩意。
“步行街”使張家港聲名鵲起,其聲望並不比港口影響小,因為這是個改變中國人生活習性和城市形象的舉措,而且令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都感到了壓力。後來幾年裏,北京、上海等地都紛紛效仿張家港而建起了自己的步行街,像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等都成了不準行車的步行街。
張家港的步行街出名後,附近的蘇州、無錫等“鄰居們”壓力太大了!與張家港近鄰的江陰市領導很不服氣,那時江陰的經濟總量在張家港之前,名氣也大,可就因為一條步行街,讓張家港搶了風頭,於是江陰市領導在一天晚上帶著全體常委和政府班子成員,悄悄來到張家港的步行街參觀,並且回去後立即決定要建一條比張家港更寬的“百米步行街”,想壓壓秦振華和張家港的勢頭。江陰後來建的“百米步行街”確實非常漂亮,可人家張家港是首創和原創,因此名聲還是張家港的步行街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