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
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中,心中充滿了愧疚,仰天長歎道:“朕今為大漢之罪人也。”當夜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
諸葛亮聽說此事頓時昏厥於地,眾人急忙服起。慢慢諸葛亮睜開雙眼,歎道:“蒼天啊,想當今聖上乃是千古未有之賢君,今陛下病危,漢室氣數盡矣。”
諸葛亮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且說諸葛亮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麵。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天下之望!”先主以目遍視,隻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歎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托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
諸葛亮回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於正殿之內。
當晚,諸葛亮回到府中,悲痛萬分。正傷心時忽報龐統之子龐宏求見。
諸葛亮請入。龐宏道:“丞相安好?”諸葛亮道:“賢侄何意?現今陛下駕崩正是國家危亡之時,亮隻恨汝父為何如此狠心,竟拋下先帝與我先去了。若有士元兄在,亮何至如此孤獨!”龐宏道:“丞相勿憂,宏今日來正欲於丞相說這立主之事。”諸葛亮驚道:“賢侄何意?”龐宏道:“太子如何?”諸葛亮不答。龐宏道:“太子雖天生聰慧,然未經磨練,更兼暗弱,隻怕難以服重。”諸葛亮聽罷色變。龐宏道:“今先帝駕崩,太子暗弱,漢室傾頹,欲再興漢室全看丞相,還望丞相以國家為重。”諸葛亮被他一說,轉看龐宏,神采奕奕,精神抖擻,道:“明日再有妄言者,斬!”諸葛亮加龐宏為參軍。
次日,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曰:“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複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群臣讀詔已畢。孔明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立嗣君,以承漢統。”
忽一人道:“不可,不可。這蜀中之地卻是我等共同奪得,太子雖為先帝之子,然未有寸功,如何能為皇帝!”眾視之,乃征北將軍趙和。趙和一說,頓時也有些人言語。原來前些日子,一來劉禪暗弱,二來諸葛亮因劉備駕崩心亂如麻未加理會,這些人等自以為是,隻當是朝廷無力,更兼有些將軍之輩手握兵權,所以大膽。諸葛亮聞言大怒道:“今我奉詔立君,有不服先帝遺照著,斬!今征北將軍趙和竟敢亂言,來啊,斬了!”趙和大叫道:“你不能斬我。”諸葛亮那顧那些隻是喝令武士行刑,那武士也知趙和是位將軍,一時不敢下手。諸葛亮大怒道:“為何不行刑?來啊,這武士不遵將令,一同斬首。”話剛落音,隻見,趙雲拔劍斬下兩個首級獻上。群臣驚恐,無敢亂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