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的見證
新中國初期,由於工農業生產剛剛起步,當時的汙水汙染程度很低,全國僅有幾個城市建設了近十座汙水處理廠,處理工藝有的還是一級處理,處理的規模也很小,每天隻有幾千立方米,最大的也隻有每天5萬立方米左右,致使汙水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處於較落後的狀態。共和國60年,我國的汙水處理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許建國,現任浙江省海寧市水務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出生於1954年,作為家中的長子,許建國的父母對他的將來充滿著期望,並因此取名“建國”。
許建國說:“可能父母的想法是正好在這麼一個火熱的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出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我也是這個家庭的長子,所以給我取名建國,還是為了長大之後,能夠建設好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
許建國出生在江南水鄉海寧市,毗鄰杭州和蘇州。海寧市河流湖泊縱橫相連,屬太湖水係。“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這首歌當年曾經廣為傳唱,青山綠水滋潤了許建國的童年時代。作為海寧市水資源管理部門的負責人,許建國對他的兒童時代至今仍懷有深深的眷戀:“這裏是杭嘉湖,江南水鄉,環境非常優美……我記得小的時候,就是在河裏麵學的遊泳,當時沒遊泳池的,那時候的水清澈,可以見到小魚啊,小蝦啊,小的時候到河裏麵遊泳啊,玩水啊。我們過去釣魚哪有到魚塘裏麵釣的,都是在河裏麵釣魚的……拿個小鉤子,找一根線,再弄根小竹竿,放在河裏麵,拿隻蒼蠅掛著就去釣了。”
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伴隨著青山綠水的美好回憶過去了,此後是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在他15歲時,“文化大革命”還在狂熱地進行中,年齡尚幼的許建國隨著浩浩蕩蕩的支邊大軍,來到祖國邊陲黑龍江。
許建國回憶說:“我15歲支邊,黑龍江那個地方是原生態的,1970年,我們去的時候,那時候叫北大荒,大量的都是未開墾的原始森林啊,沼澤啊,還有大麵積的林海雪原,黑龍江那時候有句名言,叫做‘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被窩裏’,到了冬天,在冰上鑿一個洞,你拿一個勺子放到下麵去,就可以撈起魚來,那時候環境原生態。”
在東北,許建國一呆就是18年。荒涼而充滿熱情的北大荒,磨練了青年人的意誌,也增長了他的才幹。1984年,許建國又隨著浩浩蕩蕩的返城隊伍回到家鄉,分配在海寧市計經委工作。從那時起,他開始參與家鄉改革開放的曆程。也由於他的工作崗位,他見證了家鄉的水環境變化的全過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是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一個現象,我們現在的發展確實也得益於這種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的體製環境。鄉鎮企業的發展的同時,離土不離鄉基本都是。利用當地的材料,像磚瓦廠、水泥廠,那時候磚瓦廠、水泥廠,但它造成了對環境的損害,造成了空氣汙染。
上世紀90年代,海寧皮革業迅速崛起,創造了“零資源創出大產業”的奇跡,締造了許多的“中國製造”神話,海寧因此被譽為“中國皮革之都”。1993年,全國最大的皮革市場-海寧中國皮革市場奠基,從此海寧皮革業乘上這艘“航空母艦”登上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經濟舞台。正當皮革產業作為海寧支柱產業崛起的時候,許建國擔任了海寧市二輕公司總經理,皮革業恰恰是二輕公司的主幹產業。
90年代開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皮革城的興起,大量的皮革廠發展起來,帶來的製革汙水就成為影響我們環境的一個主要的因素,而且製革汙水的處理難度很大。許建國是親身經曆,眼看到水一年不如一年。
海寧作為全國最大的皮革專業市場以及全國首屈一指的皮革生產基地,皮革業的大力發展對於海寧的水環境破壞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許建國說:“我1992年到二輕公司當總經理,皮革業就是二輕的主要產業,當時的海寧製革廠對海寧整個皮革產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汙水處理方麵,當時在同類企業中間也是比較被重視的,治理力度比較大,但是也遠遠達不到現在我們國家的標準。
製革產生的大量的鉻之類的重金屬是降解不掉的,它對整個水源的影響是很大的。盡管當時生態惡化到十分危險的地步,但大多數人並未認識到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一些地區和用水戶隻顧眼前利益,繼續大量超采地下水;一些企業放縱汙染行為;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汙水不能得到有效處理。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用於農田灌溉,使環境汙染進一步擴大。
許建國說記得到了1982年,那時候河裏麵還能夠下水遊泳……但到80年代的末期,你就沒法下水了,那個時候整個河水的水質是逐步逐步地惡化的……在1986年、1987年的時候,當時建第一個自來水廠的時候……那個水質呢還是比較好的,三類水,它是符合那個飲用水標準的,然而到90年代末期,那個水已經成五劣五類了。”
許建國又說大量地抽取地下水,造成整個地麵沉降,建國初期之後的50年間,像長安的地麵沉降99公分,硤石的地麵沉降在47公分……像現在一場大雨,趙家漾會全部淹掉,實際上是由於地麵沉降,地造成了整個一個漏鬥狀態。
許建國說的長安和硤石是海寧的兩個中心城鎮。趙家漾則是海寧的一個居民區。經濟的發展對水環境造成的影響不僅於此,它甚至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
許建國說:“這樣一種水,造成了很多地方飲水、灌溉都成問題,我記得有一年在海寧西部,因為河水嚴重汙染,它的水甚至不能夠培育秧苗,這個已經成為社會問題了。”
也就在這一時候,許建國有機會到黑龍江出差,他專程到當年曾給他留下美好回憶的黑龍江省密山縣,希望能重新找回那段美好的回憶,然而他失望了:“我在90年代到原來曾經插隊的密山區,環境也不行了, 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沒有同步地控製。”
僅僅20多年的時間,曾經水清魚肥的江南水鄉,小河流水一條條變黑了,河邊的小朋友再也享受不到打魚摸蝦的樂趣了。製革業的發展不僅僅影響到孩子們的樂趣,甚至影響到人們的飲水問題。
一些製革廠比較集中的區域,老百姓的飲水都出現了問題,因為水的問題而引起的一些衝突和矛盾也是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尖銳。
之後,許建國開始擔任海寧市經濟開發區的管委會主任,開發區的主要任務是招商引資。
許建國說:“考慮海寧的產業特點,引進製革企業,一些紡織印染企業是我們開發區的重點……但沒有把握好,我原來在開發區的時候,主要注重引進,對環境整治,當然也是按照國家標準的,但在實際執行中間,往往犧牲環境的利益,也曾有折中情況的。我們前些年在經濟發展的同時, 對環境是欠賬的,可能造成了對環境整體的一個損害,我們也是責任者之一,因為搞經濟發展的時候,沒有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
海寧的經濟在這樣的環境下快速發展著,而隨著物質生活地不斷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覺醒。追求優美的生活環境已經成為人民居住狀態的重要要求。
許建國說:“我們當時有個鎮,鎮上有一個製革廠,他周邊的一些村民自發地組織起來,去監督這個廠,不讓他偷排,他如果有偷排情況,馬上取樣、舉報,那麼環保局就會及時來處理。”
1999年,海寧開始籌建第一家汙水處理廠,2005年成立水務集團,許建國被任命為海寧市水務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許建國從一名經濟發展的推手變成了一名水環境治理的重要人物。
許建國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是製定水環境管理規劃,編製完善了《海寧市域汙水專項規劃》,規劃範圍覆蓋整個海寧市域。水環境改造工程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汙水集中處理和管網工程順利實施、快速推進。
許建國說:“我們水務集團是在2005年開始組建的,我就是從那個時候從市政府到水務集團來的,我是很高興哦,我叫建國,又是能夠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間,特別在環境建設中間能夠在第一線從事這個工作,應該說也是感到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