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召開的國際肝膽疾病研討會上報告,高度概括了膽管結石治療新進展,對首選內鏡治療,其取石成功率為900,對大結石、嵌頓結石、膽管末端狹窄結石或肝內結石必須采取碎石術,而僅僅是第一步,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結石能被套入網內,如不能碎石可采用膽管直視下取石,或加用或脈衝激光(辦。為了安全采取膽管內或澈光必須在膽管鏡觀察下進行;指出子母鏡已被常規治療用十二指腸鏡所取替,再也不需其母鏡了。今日行內鏡經乳頭展波碎石激光有識別膽石和組織的係統作用。對亞洲人常見的肝內結石采取體外震波碎石,如果不伴有肝管狹窄,碎片可通過已做的乳頭自動排除。治療雖然有上述方法,總有少數病人需外科手術。對於有膽總管結石與膽囊結石並存之病人的治療如何選擇,他認為尚有爭論,一是手術摘除膽囊和膽管切開取石;二是內鏡分期治療。先行繼之做腹腔鏡下摘除膽囊,這要取決於內鏡醫生的水平。他認為分開做其危險性是低的。應用膽管鏡液電碎石,對嵌頓結石可成功的碎石,不用手術。由於結石引起梗阻性黃疸,內鏡治療可以視為有效的簡易可行的保守治療方法。
1.概述
1968年加等首次報道內鏡下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在胰膽係疾病中的應用,目前已成為診斷胰膽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操作技術較複雜,且有一定的危險,欲取得較好效果,除必要的設備外,尚需操作熟練的內鏡醫生、受過專門訓練的消化科護士和放射科醫生的密切配合。近年來治療性拉的重要性已大大超過了單純診斷性。
經皮經肝穿刺膽汁引流術以經皮經肝穿刺膽管造影術為基礎,1962年治療膽管惡性狹窄,較常規外科姑息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費用低,為膽管惡性狹窄患者的有效姑息治療措施之一。
自從1979年首次報道了內鏡下膽道支撐架內引流術以來,已有很多資料顯示,內鏡下膽道支撐架內引流術並發症的發生率明顯低於,患者痛苦小,且可避免對肝髒和血管的損傷,在膽管惡性狹窄患者的治療中逐漸取代了但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內鏡下膽道支撐架內引流術並不能使所有的膽管惡性狹窄患者獲得滿意的引流效果。若內鏡下膽道支撐架內引流術失敗,特別是對於一些位置較高的膽管惡性狹窄患者,即將兩者結合起來應用。
核素顯像在膽係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隨著核醫學在臨床應用範圍的不斷擴大,它在膽係疾病診斷中的價值越來越被臨床醫生所認識和接受。核醫學檢測技術對膽係疾病的診斷和超聲、磁共振、X線檢查比較,在動態觀察、功能分析、定量測定方麵更有其獨特之處。本法簡便、無創、靈敏度高、安全實用,並可在合乎生理條件下進行,可為膽係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觀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診斷膽係疾病所用顯像劑一般多采用標記的亞氨基二乙酸類藥物,但此顯像劑在高膽紅素血症時攝取較差,影響圖像質量,目前對抗高膽紅素的吡哆醛氨基酸類衍生物,從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們能被肝多角形細胞快速攝取,繼而排至膽汁內,膽汁內濃度高,肝內外膽管顯示清晰。顯像方法是應用在注人顯像劑後做連續多次動態顯像(必要時做延遲顯像),根據顯像所見進行形態與功能定性、定量分析。本法對下列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1.急性膽囊炎
對於典型的急性膽囊炎,結合症狀、體征即可作出診斷,但對多數不典型的急性膽囊炎,核素顯像則顯示出其優勢。絕大多數的急性膽囊炎伴有膽囊管阻塞,其最典型的顯像表現為膽囊持續不顯影直至注藥後3~4小時,而膽總管和十二指腸顯影正常。如果顯像圖上在膽囊周圍肝區出現了放射性濃聚帶,則提示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或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是外科急診手術的指征。具有高度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多數學者認為在有條件的醫院,膽係顯像是診斷急性膽囊炎的首選檢查方法。本法與X線膽道造影相比較,簡便、快速、安全、準確。超聲檢測雖有能檢出膽囊壁的厚度、膽管的直徑等優點,但對分析膽囊管動態功能狀態、閉塞與否不夠準確。
2.黃疸的鑒別診斷
以往一般把膽汁淤滯和肝外膽道梗阻並列起來,現在已經認識到膽汁淤滯包括肝外梗阻,是一種病變更廣泛、病因更複雜的綜合征,稱為膽汁淤滯綜合征。包括肝內和肝外膽汁淤滯,其共同表現為膽汁的排泄障礙、膽汁反流人血引起黃疸。肝外膽汁淤滯的主要原因為肝外膽管梗阻(包括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梗阻完全性梗阻的膽係顯像特點為腸道內始終無放射性出現,而且隨著梗阻時間的延長,膽管內壓力增高,膽汁流動受阻,膽囊和膽管可以不顯影。不完全梗阻的肝細胞功能可以正常或輕度受損,肝影出現時間基本正常,腸道內放射性出現延遲,並可見梗阻近端的膽管出現擴張。
肝內膽汁淤滯包括多種類型,如病毒性肝炎膽淤型、藥源性膽淤型、感染性膽淤型、妊娠性膽淤型等。發病機製為肝髒對膽紅素的排泌有障礙,肝細胞內膽紅素結合過程仍保持正常但不能正常排泄,因此出現黃疸。在顯像圖上I肝攝取正常,肝管、膽總管、膽囊和腸道顯影延遲或減低,個別病人肝管、膽總管和腸道持續不顯影,需結合臨床與完全性梗阻相鑒別。
另外引起黃疸的肝細胞性黃疸也應加以鑒別。肝細胞性黃疸是由於肝細胞受損,攝取功能降低。因此顯像呈肝攝取延遲,攝取量減少,肝影顯示不清,腸道內放射性出現延遲且強度減低,膽道內無放射性淤積;同時血中放射性增高,經腎排出增多,心腎影明顯。
內科性和外科性黃疸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因此膽係顯像對其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3.先天性膽道疾病的診斷
先天性膽道閉鎖和新生兒肝炎有時在臨床症狀上難以鑒別,而放射性核素膽係顯像則有鑒別意義。先天性膽道閉鎖腸道內始終無放射性出現,若腸道顯影則可排除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則肝髒攝取減低,腸道內放射性出現延遲;部分重度肝炎患兒,腸道內也可能持續無放射性出現,為避免誤診,可做苯巴比妥誘導試驗促進膽汁排出,再次顯像若腸道內出現放射性則可排除膽道閉鎖。
4.膽道運動功能失調
膽道運動功能失調包括膽道排空速度異常、膽道肌張力異常及膽道各部分協調障礙,在臨床上常引起上腹疼痛、飽悶、氣脹、不適等消化不良症狀,對脂肪食物的耐受性降低。膽係顯像過程中,在膽囊最大充盈時采用脂餐或縮膽囊素,促進膽囊內膽汁排出。利用計箅機感興趣技術,可以根據公式定量地測定膽囊的排膽分數據。評價膽囊的收縮功能。同時還可定量測定膽囊排膽的潛伏期、排膽期、排膽率等。臨床上可以用來探查膽囊排空障礙的原因、觀察內科用藥的療效及評價手術治療的效果。
5.膽囊切除術後隨訪
對膽囊切除術後並發的膽囊管殘餘、膽道梗阻、膽汁漏等均可及時準確地進行診斷,指導治療。根據臨床需要,本法常用於以下肝膽手術的評價:①術後有無膽道閉鎖;②膽道、腸道吻合術後吻合口的通暢性;③手術後的膽道通暢情況,有否膽汁胃、食道反流;④有無膽汁漏;⑤肝移植術後有無排異反應,有無感染或膽道梗阻。
6.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由於膽囊內膽汁等沉澱物淤滯、膽囊運動功能不良、膽襄壁慢性炎症增厚使管腔狹窄,膽囊顯彩延遲,也可表現為膽囊顯影正常或完全不顯影等多種影像,但膽囊的收縮功能(即值)多明顯降低。因此膽係顯像對慢性膽囊炎或膽石症的診斷特異性較低,遜色於B超的診斷效果。
7.膽汁反流的測定
正常膽係顯像時顯像劑由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後由於幽門括約肌的控製,不會反流入胃內;但當存在腸胃反流時放射性顯像劑會反流人胃,在胃區出現異常濃聚灶。在定性診斷的同時還可進行定量測定腸胃反流指數。
當前,放射性核素顯像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國內外正致力於新的顯像劑的開發和使用。加之計算機軟件的不斷更新利用,為核醫學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可以期望今後為臨床肝膽疾病的診斷提供更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