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一個中國農民的傳奇故事(3)(3 / 3)

特此通告。

華西精神文明開發公司

1994年7月17日

這份《通告)後來還堂而皇之地登在了《江陰日報》的報跟上呢!孫海燕告訴我。

後來有人領過這10000元的獎勵嗎?我問。

沒有。老書記提議專設的這。獎已經十餘年了,一直沒發出一分錢。孫海燕似乎有些遺憾地笑著衝我說。10000元獎金當時真吸引了不少外村人,據說有人專門整天在四處尋找看看到底有沒有我們華西人參加睹博的,結果他們很失望……

我想肯定又是吳仁寶書記的一個招數:他讓外人給華西人當義務監督員!

對對!孫海燕和我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

裏仁寶就是用口袋富、腦袋更要富的兩富論,成功地教育華西人避免了農民們易犯的小寓即安、不思進取、財大氣蛆、目無法紀等陋習和毛病,家家戶戶都成為口袋越鼓、腦袋趣求進取的新型農民家庭。這也正是昊仁寶能使華西村幾十年紅旗不倒的最大貢獻點。

但吳仁寶心裏明白,農民的素質和農民教育問題能否得到提高,關鍵是領導和影響這些農民的村幹部。幾乎可咀這樣定論自中國有農民史以後,無不因為農民領導者的自身素質問題決定其成敗得失,炅仁寶因此在狠抓村民思想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把強化村幹部的教育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他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頗為特殊。

比如在華西村我看到兩件事印象特別鐸:

一是現行的華西村黨委組織結構。通常一個黨委會,書記和副書記,下麵就由幾個委員組成。書記作為個班子的班長負有全責,權力自然也很大。然而在華西村情況不是如此。村黨委書記副書記之上,還有一個常委會。

我們在書記、副書記同綴還設立了一個21人的常委會,目的就是為了支持和監督正副書記工作。在農村基層組織,一些地方容易出現什麼事都是書記、副書記說了算,有的更是書記一人說了算。在我們華西不行,重大問艇,必須由黨委或黨委常委集體研究決定。這樣可以避免那些在群眾中威望越米越高的主要領導人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最後把好端端的墟幟給掀倒了……吳仁寶對這一農村基層組鯁的創新做法頗為滿意:華西村幾十年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我們的主要領導也設有出現禹作敏現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與這樣的組織機製有關。

第二件事是在富得流油的華西村,有一個舊窯洞。這個窯洞與華西村同齡,也許是今天唯一還能見得著的老華西村的一一個舊物,華西人稱它為刨業窯,幹部們還喜歡將它譽為華西工業的發源地和華西精神的鑄造地。那天我特意走進這個每年能吸引百萬外地遊客的華西革命聖地,看到狹窄的窯洞內有十幾張木凳,窯壁四周掛著《延安窯洞放光芒》、《目蒙正破窯攻讀》、《薛早貴破窯接寶釧》、《包龍圖破窯迎國太》等六幅與窯洞典故相關的農民圈。村幹部告訴霾,華西發展幾十年來,許多重要的央策,規劃幾乎都是吳仁寶帶領幹部們在這裏作出的。

老書記十分敬佩延安窯洞精神,他把華西的這一創業窯洞當作教育幹部時捌牢記艱苦奮鬥、永遠保持謙康謹慎的場所。從某種意義講華西村之所以能越來越言甲天下而幹部和群眾依然保持旺盛的向上精神.與這窯洞精神有著密切關係。每當村裏需要作出重大決策時,老書記就會帶我們走進窯洞。而每當我們走進這裏,再靜靜坐下味想想、議一議,心態和處理問盾的方式方法就組不樣了,就會有種飲水不忘掘井人和不斷奮發進取用更高標準要求自己的精神與心態……一位村幹部這樣說。

片刻的窯洞暗受,使我也相信了這位幹部說的話。

那一刻,我的耳邊突然回響起吳仁寶常說的一句話:華西村堅定不移地發展集體經濟,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共同富裕起來,讓已經富搭起來的人能夠長久地、健康地、越來越好地富裕下去。這就是我吳仁寶一生的追求和願望。

有道是.一十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真正的好事;做一次先進不難,難的是輩子都是真正的先進。當代共產黨人的先進之娃就在於始終能夠走在時代前列,心裏裝著群眾,勝不驕,敗不餒,帶領人民群眾走上富裕,讓已經富裕的人們幣忘車,朝著更高的標準去實現更美好曲幸福生活,同時力所能艇地為宴現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是富的社會主義大目標貢獻力量。晃仁寶表裏如一,以自己的模範言行很好地蛙釋了我黨立竟為公,執政為民的信仰,同時帶領華西人民在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努力無私地奉獻井實現著自己的美好人生。

原始的華西村隻有0.9平方公裏麵積,如今華西村的版圖已經達到30多平方公裏。人口也自過去的1600來人,發展副現在的30000多人。建設大華西,發展富華西,這是吳仁寶創富理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提升和發展,也是他畢生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在實踐中的可貴探索。

一位長期在華西村進行杜會調查的學者有過段很精彩的概括:

共同富裕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可滄桑變,乾坤轉,一次趺社會形態嬗變,一次扶生產關係變革,都未能使這一美好的理想變為現實。奠爾的烏托捧,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歐文的新佛和公杜和皇後林新村,無論理論的還是實踐的,都在無可奈何中坍塌了!於是恩格斯大聲痰呼: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新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曆史將實現共同富裕的大任降在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身上!昊仁寶高擎共同富裕的旗幟,從華西走向鄰村,從東部走向西部。他用行動在這麵旅幟上寫下了共同富先要集體富.共同富必須家家言,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眚要先富幫後富等鮮明的觀點井將其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

早在八十年代,當華西村已經開始富裕起來時,昊仁寶就教育自己的幹部和村民時刻不要忘記把幸福的用光與溫暖播撤到周邊的左鄰右舍,而這也是他在近十年間忠實履行執政為民和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種新境界、新視野的實踐過程。

吳蘊芳,現今的大華西村民,以前她是辱接華西的前進村村民。她說,我們村上的人有甸流行語,叫做兒好女好,不如華西好。前進村在50年代時與華西村同屬一個大隊,那時吳仁寶也是我們的書記後來行政分家,我們就成為獨立的前進村。可前進村不前進,1988年時華西已成億元村了,我們村卻到年底連村幹部的工資都發不出來,還倒欠村民6萬元。記得那天外麵下著雨雪,刮著寒風,我們村上的幹部愁得在村垂辦公室裏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過時,華西村的吳仁寶書記來了.他帶著10萬元現金對我們說先把父村民的債還了,再把年過了。當時我們前進村的幹部們真的熱淚盛眶,不知說什麼是好。更讓我們感到意想不到的是,老書記吳仁寶當場拍板,說要幫我們建廠。我們華西出500萬元投資款,賭了是我們華西的,賺了是你們前矽村的!怎麼樣?幹不幹?老書記拍著我們村的支書這樣說。這麼好的事不等於天上掉餡餅嘛再不千、再不好好幹,我們還有什麼臉麵接著華西村,就這樣,我們前進村在吳仁寶老書圮和華西村舶無私支持下,化工廠於翌年元月正式投產,當年就淨賺50多萬元.三四年後利稅已能達到四五百萬元,也開始漸漸走向富裕……

與前進村情況相近,華明、三餘巷村也在那些年裏,得到吳仁寶和華西村的全力支持,開拍在較短時間內擺脫貧困,日子一天比以天好。

老書記吳仁寶對我們周邊村的幫助是無私的。那年他主動找我商量說要幫我們村辦一十琺琅廠和一十化工廠。工廠建起後.我們村的農民收入一下得到改善,大家喜洋洋的。可天有不測風雲,1994年5月份,一場火災把我們村的搖錢樹——化工廠全燒了。就在我們全村痛苦不堪的時候,吳仁寶老書記帶來28O多萬元重建資金說耍在原址上再幫我們建起一個規模更大的化工廠。當時我們村的村民和幹部全都掉下丁眼淚,大夥兒說:啥叫社會主義好?啥叫共產黨好?華西人的風格和吳仁寶書記的為人,讓我們一下全明白了!原三餘巷村支部書記孫大龍感觸萬分地說,

然而,讓前進、華朗和三餘巷、徑浜等周邊村發生根本變化的,遷是2001年在是仁寶創造性地提出一分五統的大華西概念之後。

何謂一分正統?一分五統是吳仁寶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中的一大發明,它曾被中央領導和學界稱為吳仁寶新模式。提出這構建模式的初始,是吳仁寶在期望富華西帶周邊窮兄弟時碰到的:1988年.華西主動伸手出資為周邊幾個村辦廠幫扶.雖然也使這些村的生活得以改普,但由於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周邊幾個村的好日子並設有節節上升,有的甚至在下滑。這讓吳仁寶對幫扶問鼯有了重新思考過去總講船小好調頭.其實在全球化經躋的市場條件下,隻有大船才好抗風浪。華西村之所以能夠乘風破浪、效益越來越好,正是因為它的企業集團有著較強的競爭能力。於是一十打破中國五十餘年農村行政格局的大膽設想在他腦海裏形成,隨即是仁寶把自己的想法專門以書麵報告的形式向上級部門作了彙報。

好啊!吳仁寶同誌的設想和思考符合鄧心平理論,也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點幕!我們認為這一分五統行!有創新,也有可操作性!這也說明吳仁宅生追求的共同富裕理想,已經開始從華西走向社會,我們全力支持!上級部門的態度,給了吳仁寶極大鼓舞.

親望親好,鄰垡鄰好。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華西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們吃的、甩的、穿的,還有銀行裏存的,都比別的村好一大截!可我要說的是,華西村富了,我吳仁寶高興。可如果體們——你們這些鄉裏鄉親的鄰居們都好了,我吳仁寶就更高興啦現在,秘想同問大家你們願不願意跟著華西一起上路、一起走華西特色的社台主義金光大道?那是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日子,吳仁寶來到華明、弳派、三餘巷和前進村的村頭田間,他一邊撫著褲腿幫人家幹恬,一邊這樣問大夥兒。

願意我們做夢都想做華西人呐!鄰村眾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圍著吳仁寶久久不願離開。

好,過些日子,你們都將是華西人了!讓我們一起其同富裕奔小康、迎中康吧!吳仁寶那天也根激動。當下他請來華明、弳浜、前進和三餘巷四村的幹部,然後衛將自己的一分五統的設想廣泛征求意見。

一分,就是村與企北分開.我們與華西全拚後的原村委會還是由率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即聯合起來的五個村統一由華西集團實行經濟上的統一管理、幹部使用上的統一、人員使用統一、村民的福利也統一、五個村的村建也統一規劃是不是?鄰村幹部問吳仁寶。

吳仁寶笑:是這意思。你領會得蠻快。

華西效益與我們天壤之別,這一統你們不是虧大了,

華西村這幾十年發展的是集體經薪,走的是共同富格。體們加入太華西後,就是華西的人了。華西人幹講誰虧準賺,隻講貢獻和能力。再說,華西還要向前大發展,你們加入進來後.在人力和自然資源上也給華西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前景,我們彼此誰都不吃虧嘛!

好,就這幺說定了我們心甘情願當華西人!

我們也願意!

願意——

啊,當華西人,這對周邊的農民來說.是一種夢想!農民們最講求實惠,現在吳仁寶把巳經聞得到香味的肥肉送來了,準還不願意?不願意的是傻子,種地人才不是傻子呢!

吳仁寶推出的一分五統,第一年就噯引丁華明、徑浜前進和三餘巷四個村。第二年,西巷、北纓家、水池巷陳塘、朱蔣巷等村衛幾乎以百姓百分之百的簽字辜(吳仁寶要求,凡想加入華西的周曲村子,村幹部必須征求村民的自願簽字)請求井人華西。

華西在一分五統的引粳下,短短幾年時間裏,一下擴客到了今天方圓30多平方公裏的麵積,下轄16個村級單位人口也增至30000多人……當我們今天走進到處欣欣向榮和和美美的大華西,你所能看到的那些有條有序的工業醫、生活區、休閑娛樂區、生態農業區、旅遊風景璉等規模和氣勢都十分牡觀與美麗的現代化景象時,仿佛有種置身於一個別樣的都市之中,而這在一分五統之前的華西村是不易做到的。

在請吳仁寶描結一分五境後大華西前景時,老人舉目窗外,鼎後碌情地告訴我:到我八十歲時,所有大華誣的村民都要搬進別墅、新房,讓他們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康的幸福生活……

中康是什麼概念?中康應是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水平吧!事實上我知道華西村在2004年,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擔在吳仁寶的心目中,中康何止是一個人均收入6000美元的概念,它還包括物質生活的質量、精神生活的質量,以及對未來的信心等等。

吳仁寶對我說,在他的內心世界裏還有一個更大的心願:華西村民們的生話越接近中康、大康,他越想為那些遠在千裏之外的中國窮困地區的農民兄弟實現脫貧和奔小庸助把力……一個多麼崇高的老共產黨人的胸懷!

吳仁寶,國之寶。有位中央領導這樣評價他。

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間,華西村在吳仁蠱的倡導下,始終信守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丁才是富的理念盡其所能地為邊少窮地區幫困扶貧,功績卓著。而在遣其中,吳仁寶更是老薯伏櫪,一馬當先。

早在1991年,吳仁寶與陝西省鍘導簽訂扶貧合作冉議唇,他就親自帶鍍奉村的骨幹專程到千裏之外的黃土高原——陝西漢中的高潮村考察落宴扶貧與建廠事宜,並且從那時開始,每在外省建一個華西村,是仁寶都要親自前往考察落實具體項目,有的地方還要一年去幾次。那一年,華西村的幫扶技術考察隊往前往山蝤途中,車子發生意外事故,年近六十七歲的吳人寶不頤謊血傷痛,堅持要到目的地,等地帶傷下車到大寨看望幫扶項目時,大寨的韓風蓮握著老人的手感動得熱淚紛飛:華西有您這樣的老書記是福氣,藉們大寨有您這樣的好親人感到光榮啊!

1994年,國務院作出了力爭用七年時間、解決中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日的溫飽問題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已經走向西部扶貧征程上的是仁寶在近程逮中,專門上北京向國務院扶貧辦的領導表示:華西村膘意投巨資,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培塒幹部,采取一帶十、百帶千的方式,並且在2000年前幫助西部地區10萬人脫貧、1萬人奔小康!

了不起!華西了不起!吳仁寶了不起!國務院扶貧辦的領導在敬佩吳仁寶的同時,叉稱他的培訓和扶貧構思是中國扶貧工程中的偉大創舉。

從那一年開始,華西村莊吳仁寶的主持下,每年接納來自全國各地的幹部培訓任務,多則一次幾百人,少則幾十人,時間有的兩三個月,也有一年、兩年的。所有到這裏培訓的幹部全部由華西提供生活和學習的全套優質的免費服務。吳仁寶不僅擔任培訓的領導小組組長.而旦每期必親自要上幾堂譚。來自窮困地區的學員,在華西和吳仁寶那裏,既學到了小康的致富經驗,也深深地掛吳仁寶過位基層老書記那份對百姓、對集體、對國家和對黨的濃厚感情所感染。而吳仁寶則說:我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知道窮苦地方的老百姓最美心兩件事:能不能吃飽穿暖,能不能讓孩子上學。可每當我到西部那些窮地方走一走時,心裏就特別的沉重,就特別想幫他們一把。我們是豐上會主義國家,華西每天能夠富甲天下,靠的就是社會主義,所以我們華西幫一把穿兄弟也是自己堅定走共同富裕的信仰的一種體現、一份感情。

十多年來,在吳仁寶的傾心努力下,華西在外域建立的華西村已經不下十個,幫助西部10萬人脫貧和1萬人奔小康的目標也早已實現。然而吳仁寶和華西人幫扶的腳步從未停止,一個個其有吳仁寶模式的華西村在寧夏、黑龍江、江西等地遍地開花,而吳仁寶在幫助這些兄弟省區建設華西村時,掏的不僅是錢口袋,更多的是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望的觀念和意識。他甚至每一次關鍵時刻除了自己親自蹲點扶植外,總要派出華西村最好的技術骨幹和管理能手到那些地方紮根而這些骨下和能手中必有他的親生兒子在內。1995年,村黨委央定為黑龍江肇東的一個山村建東北華西村,那兒條件十分艱苦,社情也複雜。吳仁寶挑了自己最心疼、也屜最小的兒子老四,臨別時他對老四說:你上那兒一定要像孝敬我和你母親一樣孝敬那兒的百姓,也定要像建蛙華西一樣建設好東北華西村。老四不負父望,帶領當地村民,苦幹一個秋冬春夏,既平地,又辦廠,一年就使這個原來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貧困小村莊,一躍成為人均收入4000元的當地富裕村。

我還是那句老話:社會主衛是什麼?就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今天我們的共產黨要幹什幺,就是要讓投有過上好日子的人民盡快過}好日子,讓已經過上好日子的百姓,更加幸福富裕、矽康長壽…50餘年黨齡、78歲年齡的吳仁寶,今天依然聲音響亮、步子匆匆、十助不減,他把華西的大權交給繼任後,說自己現在的任務是爭取活到100歲,再為黨和人民做點事。

我們祝願這位老人承葆革命青春,也祝願他親手舉起的華西旌幟永遠地高高飄揚……

2005年5月至6月於華西——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