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們可以稱他為偉人——一個中國農民的傳奇故事(1)(3 / 3)

華西村靠一根贏擔、兩個肩膀威震神州大地。那年大將軍許世友率領江蘇省幹部們到華西村開現場會,見身邊站著一位衣冠楚楚的農村大隊書記後,一把將其揪到吳仁寶麵前,說:你這個書記我看不要當了,瞧瞧人家吳仁寶,捋胳膊,光雙腳,手上的老繭銅錢厚。這樣的書記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嘛!

華西出名的時候正值文革時期。靠實幹和抓生產爭出的典型,在邢會兒並不吃香。倒是十由林彪老婆葉群抓的學毛選積極分子,一夜間像神話般傳遍了大江南北,因為這位種田的老阿婆能畫各種符號來誠學毛選的體會。一時間,這位鄰近華西村的老阿婆成了萬眾瞻仰的人物。可人們上她那兒學到的卻是十分荒唐可笑的早請示晚彙報和忠字舞。種田出身的吳仁寶一看那些玩藝就憤憤地甩袖回到華西村,對自己村民們如此說早請示晚彙報和忠字舞出不了一棵好苗好秧。我們把生產搞上去就是用實際行動向毛主席獻忠心。

就這樣,東邊的學毛選積極分子老阿婆那裏書聲朗朗,卻生產連連下降;西邊的華西村腳步咚咚,卻生產大豐收。於是不多久,來自全國各地參觀學毛選典型的人紛紛轉道上了華西村。這坯了得!吃政治飯的人趕緊派隊伍杜絕前往華西村的人群,哪知根本不起作用。

吳仁寶.你這麼搞是什麼用意?想用生產壓革命啊?帽子滿天飛的年代,有人舉著這樣的高帽來壓吳仁寶。

我……吳仁寶想當場頂那領導,可靈機一動,他又恢複了平時一臉笑脒眯的神情說道:毛主席不是說了抓革命,促生產嘛!我們華西就是一手抓革命一手促生產,再說我們的生產上去了,也是學習毛選後的結果呀!

老吳,你要這麼說就對了華西村的生產上去了,就是靠的學政治嘛!那領導這回對吳仁寶頗為滿意。

我理在經常對人說,自己為什麼七八十歲了還沒有完全退休,就是因為以前犯過三個錯誤: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這三個主義在我們新中國建設的幾十年裏,經常有人犯,我也不例外。所以總想在自己身體允許和有能力改正錯誤的時間裏多樸點回來,多幹點有利於老百姓的事。今年五一長假期間,已從華西村一把手退位至總辦主任的吳仁寶在華西接受我采訪時說到此處,衛一轉話鋒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是實事求是的最大敵人,我為什麼總說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就是因為我們在基層工作的同誌,要想從實際出拉,為百姓幹點實事時,不斷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同韙。比如說在寧要杜台主義的草,也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年代,我們華西村為了改善和增強集體經濟,偷偷摸摸摘了個小五金廠。那時華西已經是全國有名的農村先進典型了,我們辦小五金廠住當時是絕不允許的事,屬於割資本主義尾巴的範圍。但我們為了讓百姓過得日子好一點,就把辦小五金廠當作頭等重要的副業來抓,後來每年為村上剖利幾十萬元,那時候一個生產大隊有幾十萬元收入,絕對算富裕了!可這麼好的事,領導來了我們隻能趕緊關門,參觀的人一走又機器隆隆響起。後來露了馬腳,我隻好跟領導這樣彙報這是響應上級指示精神,搞兩條腿走路。上麵的人信這呀!他一信我們就可以繼續幹,華西村就這樣慢慢有了較強的集體經耕。

有人說吳仁寶之所以成為中國農業戰線上的一個不倒翁,就因為他有一套能對付上麵的手段。吳仁寶聽我口出此言時,爽朗地笑道我盡管很痛恨形式主義,但有時覺得形式主義還有點用。比如我們要幹成自己想幹的一件事,當時的政策和形勢可能就不讓你幹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就玩點形式主義了。這形式主義能對付官僚主義,因為官僚主義比較喜歡形式主義。吳仁寶說到此處,笑眯眯地把嘴湊到我耳邊說,給你講個故事,你不是就住在我們華西的金塔賓館嗎?華西的金塔現在有三座,我們還要造十幾座金塔。你們大城市來的人看丁金塔一定台說這塔怎麼不土不洋呀!吳仁寶怎麼就這農民水平呀!我告訴你為什麼要造這不土不洋的東西。華西村發展到現在這規模,按照一般思路就得有非常氣派的行政大樓、業務大樓綜合大樓什幺的。可我不搞那些。因為我們華西還是農民的華西,要有農村特色。農民對塔建築容易接受.一句話,喜歡塔。所以我就主張建塔.以塔代替各種大樓。你看到的金塔全是我設計的。造好後,大家的感覺就是有些不土不洋。我心裏偷偷笑,華西和我吳仁寶要的就是這不土不洋。而且這不上不洋就是—個形式,專門對付那些官僚主義。現在可以告訴你我為什麼這樣做,如果當韌我把塔建得特別洋氣,社會有領導指著鼻子問我搞那麼洋氣幹什麼?他們還會說華西是中國農村的先進典型,那麼洋氣就是脫離農民唄!反過來同樣道理,我把塔建得太土了,人家領導衛會指著我的鼻幹,說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再富也是農民,就是土。你說說,這難辦吧!所以我幹脆來十不土不洋——正好。哈哈……吳仁寶說著自個先笑起來。一個典型的農民風格的智者。話得說回來.一般情況下,領導們到下麵來總是愛看點好的、聽點好聽的,於是下麵就有人專門摘些迎台的東西和名堂了。所以說到底,除掉形式主義的根子還要靠下麵,靠實事求是。吳仁寶如此結論。

到六十年代末,華西村依靠一十小五金廠和一台小磨坊,便積累了100多萬固定資產和100多萬現金存款。而此時的華西村村民們也全部搬進了大隊統一蓋建的新瓦房,並且家家有存款。從這時供起,外村姑娘嫁華西村甚至小夥子倒插門來華西的風潮一直延至今日……

吳仁寶通過華西村第一個曆史發展的進程,探切地體會到:將一名共產黨人的使命和責任落到為百姓謀幸福之上是多麼的重要,而人民群眾對這種重要性的呼應,又使吳仁寶更加堅定了走實事求是和創新創造的發展之路。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句名言,叫做發展是硬道理。我怕農民群眾弄不太懂,就自創了兩句話,叫做有條件不發展沒道理,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發展才是真道理。我們華西就是靠這個精神一步步求發展的,走得還比較順。所我總結了十八個字: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現在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我的看法是發展最科學,不發展最不科學。瞧這位農民政冶家出口成章的經典詞語,既樸實又充滿深刻的實踐思想!

讓百姓幸福就是社會主義。讓百姓幸福就必須大發展。這是吳仁寶擔任華西村支部書記幾十年來總結和遵循的一個真道理。

為了把這個真道理轉化為農民們人人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覺,吳仁寶帶領華西人走過了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廠九十年代造城的三次革命性征程。

七十年代造田完成的是農民們實現溫飽的革命。就是在這樣的一場農民們人人都明白如何走完的革命途中,吳仁寶也創造過許多特色。造田初始,是仁寶就放占說:這些年,幹部一動員大幹快上就說要讓大夥兒脫幾層皮、掉幾斤肉。我看哪,叫群眾脫皮掉內的幹部一定不是好幹部。從今起,我們華西人在捕大幹快上時,不僅不能脫皮掉肉,而且還要長肉增膘!天底下能有這等事?當然有。遺就是現今老一代華西人給後代們經常講的老書記辦食堂的一則百聽不厭的故事——農忙來臨,支書吳仁寶忙著張羅的不是農田裏的播種與收割,而是那個大食堂。

你們聽著:主食供應要放開,小菜副食多花樣,葷素搭配得合理,茶水點心造田頭……吳仁寶拉長嗓門在食堂內外不停吩咐著。

農忙戰鬥打響前,昊仁寶特地指定58位姑娘稱了稱體重。大忙一過,竟然出現奇跡:有38位姑娘增了體重。現今姑娘增體重是件愁事,可耶年代絕對是喜笑顏開的美事,更何況是在出力流汗的農忙季節!這就是吳仁寶為百姓創造幸福的細節之一。辦食堂曾經被當作一種極左行為進行過批判。可吳仁寶不這麼看,他看到的是農民們為了集體生產出大力流大汗,如果不能把身體搞好,哪來衝天千勁。於是他力排眾議,辦起農忙大食堂。農民們高興呀!幹恬有人管飯,自然L一情舒暢。選心情舒暢,唁苦暗累都不在話下,身體也就跟著長膘了!華西村的農忙大食堂一直辦到八十年代,後來大食堂就變成了大飯店、大賓館和各種風睞小餐廳。現今村民不管男女老少,每人每年有3000多元補貼,可任意在這些地方免費就餐,這是後話。

華西人有句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的口頭語。早在七十年代進行造田戰鬥同時,吳仁寶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建設社會主義富裕新農村的經驗,即單一的農業很難使農民們真正富裕起來,隻有徹底解放農村生產力,走農村工業化道路,中國的農民、農村和農業才有出路。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的農村經曆丁一場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在跨越三十年的土地集體耕作之後,農民重新獲得了種地的自由——分田到戶、包產到戶的承包責任製迅速在各地推開,成為那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改革標誌。麵對全國性的農村改革形勢,以集體經濟壯大起來的華西村的路怎麼走,吳仁寶必須回答。

分?!當然分有分的好處。可分與不分僅僅是個形式。中央政策的意圖很清楚,分田到戶為主要改革內容的承包責任製,其最終目的是讓農民富裕起來。這說明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並不重要,根本的一條.就是看我們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們能不能過上富裕日子。我們華西村的集體經濟已經發展得相當好了,農民們都開始過好日子了,為什麼一定要升呢?華西村現在的頭等任務是要更大力度地解放生產力,讓大夥兒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麵富裕!這也是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吳仁寶的回答擲地有聲。

南京。雨花台。細雨蒙蒙中,一百多位神情肅穆、列隊整齊的農民,緊握拳頭,麵對革命先烈紀念碑,個個莊嚴宣誓:蒼天在上,大地作證,我們華西人要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決心苦戰3年,目標l億……盡管雨水打濕了每一個宣誓人的臉,但人們還是認出了領頭宣誓的那個年長者,他就是吳仁寶。

這個日子是1985年8月19日。這一年吳仁寶58歲,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共產黨員。在雨花台的那次雨中宣誓,心細的人會發:流滴在這位老井產黨員臉上的,不僅有飛揚的雨水,更有兩行滾燙的熱淚……

外界人一提起吳仁寶,隻知道他是華西村的黨支部書記。其實吳仁寶還當過多官、縣官,隻是他在當鄉官、縣官時從沒有丟過華西村支部書記這個職務。吳仁寶一生中最大的官職,是他在1975年4月至1980年5月這段時間裏出任江陰縣縣委書記一職。

不行不行,我是一個農民,文化水平低,怎麼能抓得了一個縣的工作嘛?在上級領導告訴吳仁寶已經決定讓他出任縣委書記時,吳仁寶再三真誠地推辭,

我們認為行。你事業心強,魄力大,幹勁足。再說你也兼任多年縣委副書記,在負責一方麵工作中抓得很好,組織上考察的結果,大家都覺得你能挑起新的擔子。再說,陳永貴不也是從一個農民、一個村支部書記,一直到現在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嘛l領導舉例說。

我的水平哪能同陳永貴同誌比?再說,我也離不開華西……

這個我們已經研究過了,你當江陰縣委書記,仍兼任華西村支部書記。陳永貫當了國務院副總理,不也還兼任昔陽縣委書記嘛!瞧,又拿陳永貴說事。

組織決定,沒轍。於是是仁寶就從村支書,一躍成為專職縣委書記兼華西村支書。之後的五年零一個月裏,吳仁寶以抓華西村的幹勁和經驗,堅持從實際出發和抱著讓百姓對上好日子的心願,廢寢忘食地工作。他在複出的鄧小平向全黨提出全麵整頓的精神鼓舞下,以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上任縣委書記的第一年就提出要把江陰一年建成大寨縣.並用他特有的形象語言把幾項奮鬥目標編成一首詩:七十萬畝田成方,六萬山地換新裝,五業發展六畜旺,社會人人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