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揚中華文化揭示上古秘史
欲知華夏根基請讀傳世巨著
中華上古傳奇
(又名中華上古十二帝)
第一部三皇傳奇
本書係參考《四庫全書》內百餘部典籍而創作,係統講述了上古時期自人祖伏羲、女媧、炎、黃二帝、少昊、顓頊、嚳、摯、堯、舜、禹、啟等十二位上古帝王的事跡,以及發生在他們那個時代眾多動人的經典神話故事。全書氣勢磅礴,情節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展開,將帶您進入一個奇趣、神秘、震撼、驚險、引人入勝的上古世界!
----更多精采故事在後麵
今日發表:
第八回封方國初定姓氏製龍旗中州一統
話說伏羲自從當上大風國國君之後,把一個大風國治理的日益昌盛。以大風國為主的部落聯盟已擴展到北以黃河為界,西到今日的洛陽以西,東到開封,南到淮河上遊。在大風國的東南部,有一個宛丘國,也就是今日的河南省淮陽一帶,突然遭到“九黎族”的圍困。這個九黎族是生活在長江沿岸的一個勢利很大的部落國,也就是後來黃帝時的蚩尤的先祖。且說這個九黎族的頭領看到宛丘國的國王隻知道與美女尋歡作樂,從不關心百姓的疾苦,於是就趁機向北擴張。麵對九黎族的入侵,迫於無奈,宛丘國的國君就請求大風國前去解救。於是,伏羲就率萬民沿潁河水陸並進至宛丘,九黎族知道大風國勢力強大,不等伏羲兵到,就聞風而逃,於是,宛丘國圍解。因宛丘國君治國無能失去人心,在宛丘國國民擁戴下,伏羲又當上了宛丘國國君,並將都城從“軒轅之域”的方城山上的“方城”遷至宛丘。
據世代傳說,在今日禹州的方山鄒灣村,原有一潭,俗稱“老龍潭”亦稱“白龍潭”或“白龜潭”,相傳伏羲由此乘白龜順著陰陽河水和潁河漂至宛丘當了“宛丘國”國君。在當了“宛丘國”君後,伏羲曾六次回故裏方城山,在白龜潭南方裏許小山上召集“九州龍臣”開會,因而留下“九龍洞”、“黃龍池”、“六駕坡”遺跡以及伏羲站立白龜背的神話故事。據說書的親自考察,這個老龍潭早已幹涸了,但在村東尚有二三百畝地的凹地,此凹地距村西公路地麵低約30米,距鄒灣村低約20米,現是農田。在村內現仍有一石砌坑塘,據村民講屬於活泉,從不幹涸。村民們還說,在鄰村有一健在的八十歲老太講,她的婆家爺爺小時候,這片低凹地有一個數十畝地大的水潭,名叫老龍潭。由此證明,民間傳說並不虛謬,上古時的大湖變為桑田並不奇怪。
此外,在方城山西邊有一村莊名叫“君王溝”,相傳是伏羲當了“宛丘國”國君回故裏看望妻子女媧所居住的地方。村西北有一座山,山石赤紅裏青,因傳說女媧“煉石補天”即采用此山石,故此山被當地人稱為“天石山”。在“君王溝”西側有一古建築名稱“接官亭”,相傳伏羲每次從“宛丘國”回故裏方城山,地方官員和大臣們在此接駕,故留下“接官亭”名字,此亭台遺址至今猶存。
好了,閑話敘過,書歸正傳。
且說這一天伏羲上朝,對群臣說道:“如今我大風國疆域已擴展至大河以南,遍及淮水流域,東至大海之濱。隨著我疆域的擴大,理當革新政治,重新任命官員。回想當年,孤王登基不久,即有龍馬負圖而出於河之瑞,所以孤王宣布,自今日起將以龍命名官職。”說到此,伏羲首先宣布,命共工為上相,命柏皇為下相,接著說道:“朱襄聽命!”朱襄應聲答道:“臣在!”伏羲道:“命你為飛龍氏,仍負責造六書,必須按孤王給你的六條法則行事,使天下義理必歸於文字,而天下文字必出於六書。”朱襄應諾而退。伏羲道:“昊英聽命!”昊英應聲而出,伏羲道:“當今民人不知日月記時,更不知四季為何,為了指導人們按時播收五穀,命你為潛龍氏,請按照孤王之八卦,造甲曆起於甲寅之日,以記歲時!”昊英應聲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