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發展已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城市成了全球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發展的重要節點,世界各地的城市已處於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的環境之中,國際經濟競爭激烈在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城市之間的競爭。當今時代,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以全球視角來審時度勢,發掘並利用新的資源;同時,城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多地認識和創造本地的資源,以發展比較優勢,增強競爭能力。而城市良好形象及對外宣傳的放大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推動城市向前發展的直接動力和助推器。
一、城市文化
什麼是城市文化,我們先從城市說起。現代社會,人們向往城市生活,因為城市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征。城市能夠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
為什麼會有城市,學術界關於城市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1.防禦說
即建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村落或部落之間常常為了一隻獵物而發生械鬥。於是,各村落或部落為了防備其他村落的侵襲,便在籬笆的基礎上築起城牆。《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城以牆為界,有內城、外城的區別。內城叫城,外城叫郭。
2.集市說
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展,人們手裏有了多餘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集聚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後來就建起了城。唐初大學者、京兆(今西安一帶)人顏師古曾說:“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曰井市。”這便是井市的來曆。先有“市”,後又將周圍建牆圍起,便有了“城”,城市就此形成了。
3.社會分工說
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另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所以,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總的來說,城市的內涵可一分為二。漢字“城”的本意,是居民以土為牆,抵禦外敵。“市”的本意是集市,是市民集聚交換貨物的地方。最早的城市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形成的。古長安之東市與西市,釀就了漢語口語中最常見的和商業有關的俚語“買賣東西”。城市的出現,同商業的變革有直接的淵源關係。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容易而形成的,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把在鄉村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更便利,這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
現代的城市包括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麵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現在的城市,抵禦的意義已經漸漸淡化,集市的意義漸為主導。那麼現代城市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是貨物與金錢流通的節點。最終,城市成為財富的堆積之所,成為擁有財富之人集聚生活的地方。
而城市的最終確認標準與人口有莫大關係。聯合國將2萬人作為定義城市的人口下限,10萬人作為劃定大城市的下限,100萬人作為劃定特大城市的下限。
中國在各個時期也有過與人口相關的城市劃分規定,如20世紀50年代就製定了《關於城市劃分標準的規定》,1989年又製定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中西部與東部城市人口分布的差異凸顯,至今也沒有特別強調人口規模的下限。但一般來說,根據常住人口的多少,可分為城市和集鎮兩類。2萬人以上的為城市,其常住的人口為城市人口。2000人以上,2萬人以下,其中非農業人口超過50%的為集鎮,其常住人口為集鎮人口。但有些港口工礦區、鐵路樞紐、商業中心、風景旅遊區等,雖不足2000人,但其中非農業人口若在75%以上,也可劃為城鎮居民區,其常住人口可劃為集鎮人口。按原先的劃分標準:城市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為小城市,10萬—50萬人的為中等城市,50萬—100萬人的為大城市,100萬以上的為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