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指山脈中特殊的峰巒。
中國曆史上有五個重要的山嶽,稱為五嶽。在神話中,它由巨神盤古的頭部和四肢變化而成。
一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高一千四百四十米,再分為三峰:中峰峻極峰、東峰太室山、西峰少室山。少室山下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寺院,名少林寺。六世紀時,印度王子出身的高僧達摩曾經在此麵對著一塊石壁,靜坐九年之久,以致他雖然逝世,而他的影子據說仍映在石壁之上。不過嵩山和少林寺所以聞名全國,還是由於武俠小說的宣揚,在武俠小說中,少林寺和尚們的拳擊技術——中國功夫,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稱為少林派,它常代表正義的力量,跟邪惡作對。
二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高一千五百二十四米。這種高度根本算不了什麼,但因為四周全是平原的緣故,遂使它顯得特別突出,以致被形容為“登山而小天下”。最高的峰是丈人峰,而最著名的峰是梁父山。它在中國前期曆史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古書上不斷提到它,而它也自始就擔任了皇家最大事件“封禪”的角色。封,祭天;禪,祭地。儒家學派的學者認為,祭祀天地必須到泰山之上,才能蒙受悅納。於是古代帝王最高興和最光榮的一件事、就莫過於爬上泰山,舉行這個使自己飄飄然的儀式了(帝王們當然不會用禦腿親自往上爬,自有舒適的轎子把他抬上去)。這種封禪,具有極端嚴肅而複雜的外貌,但主要的目的隻不過使帝王借此展示一下他的威風。所以僅隻隨從禦駕前往湊熱鬧的人群,每次至少總有二十萬人,包括政府全體高級官員、外國使節和擔任警戒的武裝部隊。祭祀之後,還要大批地擢升,大量地賞賜,也要赦免全國囚犯,免除所經過州縣的田賦。事實上每一次封禪都是一次蝗蟲行動,對人民所造成的災害比其他任何皇家典禮都大。
三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高一千九百九十七米。中峰蓮花峰、東峰仙人掌峰、西峰落雁峰。另有無數小峰,如雲台峰、公主峰、毛女峰等,環繞著中峰,成為詩人所形容的:“諸峰羅列似兒孫”。它的險峻使人卻步,九世紀時,一位以儒家學派巨子自居的古文作家韓愈於英勇地爬上了諸峰之一的蒼龍嶺之後,回顧來路,鳥道懸空,頭昏目眩,他發現他再沒有膽量下來;隻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後來還是由地方官員派人把他灌醉,用繩子從嶺上層層吊下。
四北嶽恒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高二千零一十七米。主峰天峰嶺,像一隻振翅欲飛的蒼鷹。俯眺二十公裏外的渾源縣城,小如一個火柴盒,行人車馬,跟螞蟻沒有分別。山中廟宇羅布,而以建於大分裂時代的懸空寺為最有名,高大的連、棟巨廈,被好像具有魔力的漿糊貼在萬丈絕壁之上。據說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此彈過琴下過棋;八仙之另一仙的張果老也曾在此隱居修煉。
這個北嶽恒山,是十五世紀之後才有此街頭。在此之前,“恒山”一詞,是指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的太行山脈其中一峰。直至明王朝十任帝朱祐樘才把“北嶽”之名轉到舊恒山西北一百公裏的元嶽,一四九三年還舉行祭祀大典,正式認同元嶽為北嶽。
五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高僅一千二百九十米,是五嶽中最低的一嶽。但山勢綿延,盤根錯結,擁有七十二個巨峰。主峰是以古代火神命名的祝融峰,另有紫蓋峰、雲密峰、石廩峰、天柱峰,共稱南嶽五峰。七十二峰中,最南的一峰名回雁峰,據說秋天時節,北雁南飛,到此為止,不再繼續向南,因之成為詩人最好的詩材。衡山寺院最多,祝融峰下最古老的上封寺,是道教聖地之一。
這個南嶽衡山是七世紀之後的產物。七世紀之前的南嶽衡山,不在這裏,而在北方六百公裏外的安徽省霍山縣,即現在的霍山。主峰天柱峰,高一千七百七十四米,屬於大別山脈。因中國疆域向南大幅開拓的緣故,霍山很久以來就從邊疆退縮到腹地,不能算作“南”嶽。七世紀時,隋王朝把它的名稱向南搬家六百公裏,搬到現在的位置。所以中國前期曆史上的南嶽和衡山,都是指霍山而言。
五嶽之外,我們再介紹其他幾座曆史上著名的山嶽: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天台縣,高一千零九十八米,蜿蜒在東海之濱,形勢雄偉。六世紀時,佛教高僧智(豈頁)在這裏創下了佛教的重要支派之一的天台宗派。一但使天台山名垂不朽的卻是一件愛情故事,傳說中紀元前一世紀西漢王朝時,有兩位名劉晨、阮肇的青年,到五台山采集草藥,遇到兩位美麗的仙女啟結成夫婦。半年之後,他們思念故事,仙女送他們回去。當他們回到自己的村子時,發現這世界已過了三百餘年,已是紀元後三世紀晉王朝時代,子孫也傳了七輩,世上再沒有人認識他們了。神話學家言之確鑿地說,就在二八七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裏先在位),二人悵然的再離開鄉裏,重返天台山,從此再沒有聽到他們的消息。顯然的,仙女們會預料到他們的歸來,而在等待他們。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高三千零五十八米。距北麵的北嶽恒山,隻七十公裏,但被滹沱河從中隔開。五台山由五個巨峰組成,中峰稱中台,向東南西北作放射狀地分出四峰,稱東南西北四台,而以北台最高。廟院多集中在中台之下,僧侶分為兩種,一種穿青衣,即佛教普通和尚。一種穿黃衣,則是西藏喇嘛教的喇嘛。據說十七世紀時,清王朝第三任皇帝福臨,因他最寵愛的一位妃子死了,傷心欲絕,曾在此出家為僧。可惜這個美麗的故事一聽就知道出於不懂政治的文化人的捏造。世界上沒有一個帝王,受得了僧侶的清規。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高二百五十三米。兩峰對峙,一峰像龍,一峰像虎。一世紀時,道教的重要領袖之一的張道陵在這山上修煉成功,據說他家裏的仆人都由鬼神服役,張道陵隻要念動咒語,就能呼風喚雨,因之成為道教符篆派的始祖。十四世紀時,入主中國的蒙古皇帝冊封張道陵的後裔張宗演為“天師”,從此天師遂成為世襲的職位,跟儒家學派始祖孔丘的後裔被冊封為衍聖公世襲的職位一樣,成為中國曆史上兩大奇異的,長久浪費國民納稅錢的世襲係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高三千零九十九米,是中國雨量最多的地方,有時每年高達七千五百毫米。擁有最多的岩洞,都用古時的神祗或偉人的名字命名:如伏羲洞、女媧洞、鬼穀洞、雷洞。是佛教名山之一,但道教也把它當作聖地,稱為虛靈洞天。寺院的雄偉和滿山數不清的馴順的猴群,構成峨眉山的特色。有趣的是,大概這個名稱比較美麗的緣故——它使人想到美女的蛾眉,所以中國境內稱為峨眉的山,不隻此一山,至少還有下列五處:一、在福建省明溪縣北,它的主峰正對著明溪縣城的北門。二、在福建省泰寧縣西北,形狀跟四川省的峨眉山相似,隻沒有那麼多猴子。三、在河南省郊縣西北,因形態較小,所以被稱為小峨眉。四、在廣西崇左縣東,山勢高峻。五、在安徽省當塗縣西南,跟東梁山隔著長江相對,紀元前六世紀時,吳楚兩個王國在此大戰,吳王國最大的戰艦餘皇號就在山下被俘而又被奪回。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北,高一千八百四十一米。道教人士說,紀元前二十七世紀時,五帝之一的黃帝姬軒轅曾在此燒煉過仙丹。黃山擁有三十六峰,雲霧彌漫,構成黃山雲海奇觀。神話學家說,這雲海便是姬軒轅煉丹時火爐裏冒出的煙霧,所以跟別的地方不同。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高一千六百一十二米。道教重要神祗之一的玄元大帝,就在此山修煉成仙,他手下有兩員大將,一是烏龜,一是蛇,都具有廣大的法術,代表主人執行賞善罰惡的任務。武當山也是中國武俠小說產生劍俠的地方,在行俠仗義,搭救苦難的場合,常跟嵩山少林寺的劍俠,並肩作戰。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南,高一千四百七十四米,下臨碧波萬頃的鄱陽湖,千岩萬壑,籠罩在雲煙如幕之中,被詩人歌詠為:“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儒家學派主流的理學學派,於十二世紀在五老峰下建立白鹿洞大學(白鹿洞書院),成為理學的大本營,為理學培養出大批門徒。廬山西北的牯嶺,十九世紀之後,成為中國最有名的避暑勝地。
四沙漠·萬裏長城
在二十世紀初葉,五塊巨大無朋的大沙漠覆蓋著中國百分之六的疆土,這些被覆蓋的疆土,全部變成毫無價值,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死寂荒野。幸而它們隻分布在北中國的萬裏長城之北和之西,集中於下列四個地區:
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集中準噶爾盆地
二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白龍堆沙漠)一集中塔裏木盆地
三鄂爾多斯沙漠——集中黃河河套
四瀚海沙漠群——集中內外蒙古
準噶爾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的北部,在阿爾泰山跟天山之間,成一個三角形地帶,麵積約二十萬平方公裏。它跟它上麵的四萬五千平方公裏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中國曆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紀元前二世紀跟紀元後二世紀的英雄人物張騫、班超的偉大勳業,都限於天山以南的塔裏木盆地,跟本區的關係很少。但到了十八世紀,一個大悲劇卻在此發生,立國數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覆亡,遭受到清王朝滿洲兵團滅種型的殘忍屠殺。從此中國境內再沒有準噶爾人,隻留下這個仍保持準噶爾名稱的盆地和位於中國跟哈薩克交界處一個名“準噶爾門”的要隘,供後人憑吊。
塔裏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昆侖山之間,麵積約五十三萬平方公裏,百分之八十被三十二萬平方公裏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十萬平方公裏的庫姆塔格沙漠所掩蓋。這是一個標準的閉鎖形態的內陸盆地,四周全是高達四千米以上的大山,僅東北一隙跟河西走廊相通。氣候幹燥,(女若)羌城全年雨量隻五毫米,居民一輩子都不了解什麼是“大雨傾盆”和“陰雨連綿”。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麵積等於一個日本,屬於流沙類型,橫亙在盆地中央,是最可怕的一種沙漠,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幹”,就是“進去就出不來”之意。狂風卷起的沙丘有時高達二百二十米,像巨魔一樣的翻騰滾動,旅人和駱駝商隊都會像螞蟻般地被它吞食。庫姆塔格沙漠麵積則有英國的一半大。兩大沙漠隱約相連,從東到西,長約一千三百公裏,南北最廣處有五百公裏。當張騫到西域時,所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這個使人色變的障礙,但他總算繞過了它。當第七世紀,佛教高僧玄類普九死一生的沿著它的邊緣前往印度,《西遊記》一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充滿妖怪的魔山和充滿奇異事物的王國,大部分都在這兩個大沙漠的四周。像其中的火焰山,就是指吐魯番附近的山群,吐魯番曾被命名為火州,氣溫曾高達攝氏七十五度。
可能比紀元前五世紀更早,沿著這兩大沙漠的南北兩側,開辟有兩條艱險的道路,像兩條細絲一樣,中國就靠它跟西方世界作微弱的聯係。這兩條道路,史學家稱為絲路,並不是對此細絲一樣的通道作詩意的稱呼,而是商人們利用它把隻有中國才有的生絲和絲製品,曆經千山萬沙,運到歐洲出售。
河套的鄂爾多斯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是黃河以南唯一的沙漠。當中國古代最北的疆域以陰山山脈為界時,這塊沙漠曾阻撓著遠征軍的出擊行動和邊防軍的後勤補給。大黑暗時代時,中國北界退縮到萬裏長城之內,這塊被遺棄在邊疆之外的沙漠上的綠洲,遂成為北方強大的蒙古人和瓦拉人的牧場,不時沿著長城抄掠。明王朝那些昏庸低能的帝王將相除了怒詈他們是“套寇”外,別無他法。十七世紀後,內外蒙古相繼並入中國,中國北界推進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這塊沙漠的國防意義,才歸消失。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散布在蒙古高原上的瀚海沙漠群,這個大而無當的沙漠,座落在萬裏長城和陰山之北,東起大興安嶺南端,西止於天山東麓,北到外蒙古中部,東西約二千公裏,南北約一千公裏或四百公裏不等,麵積大約有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裏,恰可容納四個日本或四十個台灣島。它事實上由無數獨立的各有自己名稱的小沙漠組成,主要包括戈壁沙漠(蒙古南部)、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皆在內蒙西部)、渾善達克沙漠(內蒙錫林郭勒盟)。間隔地帶往往是平坦的岩石原野,而且生有水草。沙漠之上是寧靜的。商旅們在其中隻能看到魔鬼一樣引誘迷途者奔馳到死的沙蜃。
沿著瀚海沙漠群南部的邊緣,排列著一係列的商業城市,如赤峰、張家口、包頭、集寧、呼和浩特。我們如果把瀚海沙漠群當作一個真正的大海的話,這些城市就是陸地的港口。以張家口為例,它是萬裏長城最大的關隘之一,有一條穿過沙漠的小道,像航線一樣,北通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商旅必須在張家口治辦行裝,才能從事這個需時四十五日的商業性的沙海航程。而從烏蘭巴托南來的商旅,也到張家口為止,把貨物從駱駝上卸下後,交給代理店處理,即另行載貨返航。塞北跟中國本部的劃分,在此可看出顯明的色彩。長城以南,農田相接,青蔥千裏。而出了張家口後,便景物全異,沙漠、駱駝、蒙古包、牛馬羊群,完全是另一種天地。我們可借用詩人形容繁華和荒涼之界的詩句,說明旅人的心情:“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怎能不回頭。”
瀚海沙漠群和它以北地區,因氣候寒冷和求生艱難,促使遊牧民族無休止地企圖擺脫它,渴望進入遍地桃花的長城以南世界。從上古時代起,就發生數不清次數的南下侵略戰爭。中國人常大惑不解地責備他們不安於自己的鄉土,但如果把位置調換一下的話,恐怕也免不了會有同樣的行動。所以中國的外患,百分之九十五來自北方。
沙漠本身的不斷南移,也帶給中國很大的災害。一世紀時,聞名西域的樓蘭王國,還是一個水草茂盛的樂土。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竟被庫姆塔格沙漠吞沒。充滿成質的羅布泊畔,隻剩下它的故國殘址。河西走廊在十九世紀末期,沙漠的威脅還很小。但二十世紀初葉,沙漠幾乎抵達酒泉城下。酒泉古城西門上題有“西被流沙”的匾額,正是在沙漠侵蝕下人們心情沉重的呼喊。
來自北方無休止的長期侵略,迫使中國建築萬裏長城。
萬裏長城是中華人抵抗沙漠遊牧民族最艱苦和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紀元前八世紀起,瀚海沙漠群上,陸續崛起山戎、北狄、東胡等強大部落,他們的武士騎在馬背上,來去如風,使周王朝一些位於北疆用拙笨車輛作戰鬥工具的封國,大為狼狽,隻好分別沿著各自的國界,修築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遼東半島,有燕王國長城;從燕山山脈西端到河套,有趙王國長城;從河套到隴西高原,有秦王國長城。紀元前三世紀時,匈奴汗國統一了瀚海沙漠群,秦王朝也統一了中國,為了抵禦新興的匈奴南侵,秦王朝把各封國的長城連接起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整的防線。
這個長城矗立在中國北疆一千餘年。十世紀時,遼帝國乘中國小分裂時代,取得包括今北京在內的十六個州,進入長城之內,長城遂喪失作用。接著金帝國和蒙古帝國興起,塞北是他們的本土,萬裏長城正位於他們的腹地,六百年間沒有人關心它,甚至還嫌惡名妨礙交通,遂終於隳廢。
一直到十五世紀,漢人建立的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回他們的老家瀚海沙漠群,他們在沙漠上幾乎立刻就恢複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習慣,再度不斷地向他們曾經控製過的中國抄掠。明王朝沒有力量把他們逐向更北,隻好再度乞靈於長城,重加修築,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西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也就是現代我們所看到的萬裏長城。萬裏,是增強性的形容詞,事實上隻有二千三百公裏,但仍然是有史以來人類建築的最長的巨城。從前人們曾經臆測,在月球上回望地球,人造工程中,隻能看到萬裏長城。二十世紀人類真的登陸月球,發現並看不到它,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偉大。它像一條神龍一樣,隨著山勢,蜿蜒盤旋,在峰頭嶺巔,奔騰飛馳,構成世界上蒼涼的壯觀。每隔一段距離,即有一個碉堡,上麵設立烽火台。遇到軍事情況,白天燃起狼煙(古中華人認為用狼糞燃燒的煙有凝聚力,可作直線上升,其他的煙,遇風即散),夜間則燃起火光。像無線電一樣,能把警報迅速地傳到邊防軍司令部。
十七世紀中葉,明王朝覆亡,代替他的是來自北方的滿洲人建立的清王朝,將內外蒙古並入版圖,這是中國疆域最大的一次擴張。萬裏長城再度位於腹地,也再度喪失它的國防價值。但它的曆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仍然如昔,它象征中國人忍辱負重,永不屈服的精神。
五城市
中國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國家的城市一樣,價值不斷的在改變。現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曆史上沒有地位。像東部第一大港上海,十七世紀時尚是一個荒涼的漁村。西部邊疆的伊寧,遲到十八世紀並人中國版圖後,才成為重鎮。以大霧聞名世界的重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中國的戰時首都,才突然重耍,之前不過是一個閉塞的崎嶇山城。而在曆史上曾充當過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現代卻大都凋零。雲南省的大理市,曾作為大理帝國的首都五百一十六年之久。黑龍江省的阿城市,十二世紀時是金帝國的首都,宋玉朝皇帝趙佶父於就匍匐在它那簡陋的宮闕之下。
我們先介紹古都部份:
從紀元前二十七世紀,中國第一位國家元首黃帝王朝一任帝姬軒轅開始到二十世紀中國境內清王朝末任帝溥儀被逐下金鑾寶殿為止,四千六百四十三年間,中國共出現了八十三個大小不同和壽命不同的政權,跟五百五十九個男女帝王——其中三百九十七個是皇帝,一百六十二個是國王。八十三個政權共建立了九十六個國都,那就是說,有九十六個城市之多,曾充當過發號施令的場所。我們用下表列出建都時間最久的最前十名:
中國最早、最古老的國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鄭,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七世紀,僅比西方世界薩爾貢帝國的阿卡德城稍晚一百年。居第四位的夏縣,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二十三世紀。居第八位的商丘,築城時間在紀元前十八世紀。居第六位的江陵,築城時間在紀元前七世紀。但這一係列的在古中國煊赫一時的權力中心,現在雖然仍有名稱相同的城市存在,卻很難再找到昔日光榮的殘跡。
建都之久居第一位的西安。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是古中國的精華所在。八、九世紀時,受到吐蕃王國和叛軍的攻擊,灌溉係統破壞,人民逃散,不能再維持一個經濟單元,才喪失繼續作為國都的資格。但二十世紀使它複興,成為重工業中心之一。它擁有最多的古跡,從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所建立的長樂宮遺跡,到絕世美女楊玉環沐浴過的華清池溫泉,無一不使人興起懷古的幽情。
居第二位的洛陽亦然,紀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在此興築兩個相距二十公裏的雙子城:西城稱為王城,東城稱為成周——成周也稱洛邑、洛陽,不久就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以美女和牡丹聞名於世。但它恰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方邊緣,跟關中地區相接,成為內戰中必爭之地,再三再四地被大火焚毀,以致十世紀之後,終於沒落為一個窄狹而又粗陋的小城,直到二十世紀末,才逐漸恢複它過去的光輝。它擁有跟西安同樣多的古跡,洛陽城跟黃河之間的邙山,就隱藏著無數曆史故事。
居第三位的北京,是中國古城中的鑽石。自十三世紀起,一直都是中國大一統時代中央政府所在地。北京語在二十世紀初被定為標準中國語,北京居民的謙遜態度和文化素質的深厚,為全國所稱道。它所擁有的古跡都是近代的,沒有西安、洛陽那麼古老,因之保存的也比較完整。北京在中國近代史上顯示出它重要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它的位置,不但可照顧多災多難的北疆,還有充分的熱力,輻射到遙遠的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和西北地區的新疆。在來自北方的侵略威脅消失前,國都設在北京,是一種倔強的麵對挑戰的態度。二是國民的心理狀態,北京一連數百年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人們有一種向往的向心力,增加全國團結和統一的力量。
居第五位的南京,於三世紀東漢王朝末期築成,被形容為具有龍蟠虎踞的形勢。但它充當國都的時代,幾乎全是分裂時代。而且每一個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間內,發生變化,包括令後人惋惜的悲劇。從前中國人口集中在長江以北中原地區,不像現在,江南的人口密度反而較高,所以把南京作為首都,在過去那些時代,有它的困難。
居第七位的開封,是地理條件最差的古都。它四周連一個較為險要,可作初步抵抗外來軍隊,以待援軍的關隘都沒有。敵人從東西南三方任何一方進攻,都能長驅直入,逕抵城下。北方雖然有黃河,但黃河是會結冰的,反而更有利於敵人的行軍。而在不結冰時期,敵人又隨時可以決堤灌城。所以凡是以開封作國都的政權,幾乎全都以被屠殺作為結局。
居第九位的杭州,是中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但它比南京更偏東南,在交通不便的往昔,情形跟成都相同,隻能充當分裂時代一個地區的重心。它近郊的西湖,是中國最美麗的勝景之一,湖畔全是引人入迷的古跡名勝,幾乎每一個墳墓,每一條小橋,都是一部史詩。
除此之外,依照順序,還有下列九個古城,充當國都的時間,都在百年之上。
十一內蒙古巴林左旗,古稱臨潢,遼帝國的國都。跟新鄭相同,曆時二百零五年。
十二河南省安陽市,古稱殷邑。充當商王朝國都二百零四年。十九世紀時,附近的小屯村農民在耕田時掘出很多刻有奇怪古文字的甲殼和骨骼,才發現是三千年前的古都廢墟。考古學家為研究那些以及之後不斷出土的甲骨上的古文字,特別建立了一門專門學問,稱為“甲骨學”,對紀元前十二世紀商王朝的社會形態作深入的探討。
十三寧夏銀川市,古稱興慶。充當西夏帝國國都一百九十六年。但西夏的文化程度太低,在亡於蒙古人時,又遭到徹底的毀滅,我們現在已很難尋覓到留下來的屬於興慶古城的遺跡。
十四四川省成都市。它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斷斷續續地充當割據狀態下的一些短命政權的國都,共曆時一百六十年,但卻是保留古跡最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三國時代的古跡。成都以芙蓉花聞名,所以也稱錦城,或稱蓉城。
十五山東省淄博市,充當戰國時代齊王國國都一百三十九年。是紀元前四世紀時中國兩大超級巨城之一(另一是秦王國國都鹹陽)。史籍上對它人口的稠密形容為:“吐氣成雲,揮汗如雨。”
十六河北省邢台市,古稱襄國。充當商王朝跟後趙帝國的國都共一百三十五年。
十七陝西省鹹陽市,充當戰國時代秦王國、以至秦王朝首都,共一百三十三年。鹹陽位於另一名都西安西北二十五公裏,它是中國第一個皇帝贏政的國都。但當秦王朝覆亡時,推翻它的強人項羽把當時最宏偉的阿房宮燒成一片焦土,鹹陽進永遠喪失充當首都的資格。
十八山西省臨汾市,古稱平陽。充當黃帝王朝第六任堯帝伊祁放勳跟大分裂時代漢趙帝國的國都,共一百一十年,另外還有黃帝王朝第七任舜帝姚重華作為國都的山西省永濟市(臨汾西南一百七十公裏),同是儒家學派所歌頌的伊甸園。
十九甘肅省武威市,古稱姑臧。也是中國分裂時代的寵兒,河西走廊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大分裂時代作為四個短命政權的國都共一百零八年。
除了這些古都,我們再介紹一些其他城市。事實上這些城市大半也都是古都,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有中國這種擁有九十五個古都的話,都會發現,略具規模的城市,都有過這份光榮。
甘肅省蘭州市,最早的名字是金城,古都之一,大分裂時代西秦王國曾在此建都十三年。蘭州是現代中國地理上的幾何中心,但在二十世紀之前,全國開發地區僅限於東南,所以包括西安在內,都一直被當作荒涼的西北邊城。西安曾一度被定為西京,蘭州更在西京五百公裏之外。二十世紀之後,它才顯出它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廣東省廣州市,同樣也是古都之一。小分裂時代南漢帝國曾在此建都五十五年。是中國跟外國人接觸最早的通商海港之一,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從貿易中產生的繁榮,直到十四世紀大黑暗時代來臨,才告萎縮。十九世紀時,西洋的巨艦巨炮,首先在此敲開中國關閉緊緊的大門,以後即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港。
江蘇省揚州市,古稱廣陵、江都,是一個純商業城市,位於南北大運河注入長江的地方,雖然不斷受到戰爭的傷害,但始終保持它特有的繁榮。自命不凡的七世紀隋王朝皇帝楊廣,對揚州就有一種強烈的感情,他選擇了揚州作為他被絞死的刑場。
江蘇省蘇州市,古稱姑蘇,充當春秋時代吳王國國都八十八年。紀元前五世紀吳王國國王夫差,在此築城,從此即以美女聞名全國。有諺語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即指蘇州的美女和杭州的美景而言。
西藏拉薩市,這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城市,古稱邏些城,是古吐蕃王國的國都,喇嘛教的聖地。它神秘的程度跟童話中巫婆住的魔宮一樣。中國古代所采取的“公主和親”政策,在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強悍的吐蕃人,最後終於被嫁過去的中國公主所信仰的佛教馴服,現在拉薩還存有吐蕃國王為中國公主所建的宮殿。
遼寧省遼陽市,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城市,古稱襄平,也稱遼東。它至遲在紀元前四世紀便已築城,當時燕王國長達八百公裏的長城,西起上穀(河北懷來),東端便經過此城之北。它在燕王國覆亡前夕,曾充當首都五年。大分裂時代曾一度被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王國占領,引起以後楊廣三次失敗的征討。後來遼、金、蒙古三個大帝國,都把它定為陪都,稱為東京。十七世紀清王朝初興起時——那時尚稱後金汗國,也曾在此建都四年。東北所有的其他城市,都是它的晚輩。
甘肅省敦煌市,也屬於古都之群,大分裂時代充當西涼王國國都八年。在十八世紀俞,始終是中國西部邊界上的重鎮,現在敦煌西距邊界線帕米爾高原一千七百公裏。而從前敦煌西距邊界線隻不過一百公裏。就在敦煌西北七十公裏處,築有要塞玉門關,探險家兼西域萬王之王的班超老年時思念故鄉,渴望返國,當時的東漢政府依靠他安撫西域,拒絕他退休,他曾哀告說:“我並不敢盼望回到酒泉郡,隻願生時進入玉門關。”後來庫姆塔格沙漠和羅布泊南移,玉門關西去的道路斷絕。於是在敦煌西南五十公裏處,築起另一個要塞陽關,代替玉門關成為西陲門戶,唐王朝詩人曾形容說:“勸君更進一杯酒二百出陽關無故人。”顯示出敦煌曆史上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