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史淺識
邦畿萬裏
宋王朝的滅亡使塵埃落定,強大的蒙古帝國此時橫跨歐亞大陸,麵積超過了三千萬平方公裏。在那個以馬匹以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是無法由中央政府直接做出有效的統治的,於是蒙古人采取地方分權製度,把整個疆域劃分為六個平等的子國:察合台汗國統治新疆西部、中亞南部;吐蕃宗國統治西藏、清海;窩闊台汗國統治新疆北部、哈薩克斯坦東部;欽察汗國統治東歐平原、伊爾汗汗國統治伊朗、伊拉克兩河流域以及高加索地區;元帝國統治中國全境和蒙古本部。這六個子國共同服從於最高元首大汗,而大汗同時就兼任元帝國的皇帝。第一任大汗就是曾經征服南宋的忽必烈。可是元帝國的建立並沒有使其停止擴張的步伐,在忽必烈建都大都之後他又列出最後要征服的名單:一、日本,二、緬甸,三、占城,四、安南,五、爪哇。不過來自北方草原的蒙古兵團並不習慣水戰也不能適應熱帶雨林的自熱環境,這五次征伐均以失敗告終。但是從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國到公元1293年爪哇兵敗,這八十八年間蒙古兵團沒有一天不在對外擴張,這種強大的軍事戰鬥力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比擬的。
可惜元帝國的統治者們都是一幫蠢笨之徒,他們既無諸如王莽、王安石之流的儒家政治理想,又無像耶穌那樣決心布道到天涯海角的高尚情操。他們所謂的征服既不是去實現天下大同也不是為了教化眾生,而隻是純粹的掠奪來滿足自己的私欲。因此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們要以失敗告終。忽必烈把全國的人口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即金帝國統治下的中國人,第四等南人即南宋統治下的中國人。這種劃分帶有很明顯的種族歧視。他更依照職業把人民分為十個等級:一、官,二、吏(政府雇員),三、僧(佛教僧侶主要是喇嘛教),四、道(道士),五、醫,六、工(高級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技術人員),八、娼,九、儒,十、丐。由此來看一直在中國曆史上廣受尊重的儒家學者在社會地位上居然不如娼妓,僅比乞丐稍高。這是每一個漢人士子所不能容忍的。更嚴重的是這個曾經強大的帝國在入主中原後也迅速的成為了貪汙和腐敗的樂園,蒙古人為了能夠用
在人口數量上占劣勢的本部人馬統治上億的漢人百姓,所以官員大都采取世襲製。一州一縣也就成了這些世襲官員的采邑,在采邑之內漢人農民的土地被沒收淪為赤貧的農奴,這是和生產力發展相違背的。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隨意侵占漢人的財物和妻女。這種典型的中世紀農莊經濟卻出現在城市化極高的宋王朝之後,一個違背曆史潮流而一意孤行的政權,縱使武力再怎麼強大也終歸不能長久,因為誰也無法阻止曆史發展的潮流。公元1348年由方國珍領導的大規模民變爆發,接著是公元1351年的劉福通和徐壽輝,然後是公元1352年的郭子興,再然後是公元1353年的張士誠。這些起義力量的爆發全部集中在十四世紀的五十年代前後,此時距離十三世紀末蒙古人停止擴張還不到60年的時間,距離為大宋王朝殉國的最後一位士人文天祥在1282年被殺也僅僅隻有70年的時光。
元帝國在建立之初為了防止漢人造反,規定禁止漢人打獵和漢人學習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結社集會,禁止漢人趕集做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妄圖以此來使龐大的帝國長治久安,但他們不了解邦畿萬裏如果畫不上民心,那一切都隻能是徒勞。
黑暗來襲
從公元1348年方國珍起義到公元1368年攻克元大都把蒙古人趕回大漠,在這二十年改朝換代的混戰中終於是由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笑到了最後。這一年明王朝在南京建立,這又是一個長達近三百年的統一王朝,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由華夏民族自己建立起的王朝。老百姓們原以為蒙古人統治的黑暗時代已經過去,漢民族自己建立的政府應該跟曆史上若幹偉大的王朝一樣,至少在開創初期應該呈現出一片蓬勃祥和的欣欣向榮。可是中國人的命運太壞,他們所遇到的領袖不是隋文帝、不是唐太宗、甚至不是劉邦。而是朱元璋,劉邦雖然是個無賴但他畢竟可以算得上一代梟雄,而朱元璋隻能算做一個心理變態性格扭曲的老流氓。中國曆史由此走上了一條更加黑暗的道路。
朱元璋上台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屠殺,這種報複性的屠殺一共發生了三次。一次是明王朝的開國功臣,一次是胡惟庸案,還有一次是藍玉案。這三次屠殺的人數都在萬人以上,其中胡惟庸案涉及人數達二萬五千人之多,這些數字都是前朝所未有的。這三次屠殺隻是集體死亡的數目,實際上朱元璋每天都在殺人,比如平定雲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被賜死,平定廣東的大將朱亮祖父子同時被鞭死,明初第一大儒帝師宋濂被流放而死,就連朱元璋最親近的戰友徐達和劉基也都被毒死。所有大明開國人物中唯一能夠善終的隻有常遇春和湯和兩人,而常遇春是早早的病死,實際上真正活得最久而且善終的隻有湯和一個。總之朱元璋想要殺誰完全不是依靠法律依據而是個人喜好,他這種蛇蠍心腸和偏狹嗜血的性格與他早年時代的乞丐生活有關,極度的自卑和愚昧容易使人產生性格上的扭曲。不過如果僅僅是殺戮對於受慣了苦難的中國人來說還並不算太壞,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在明王朝中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特務機構——廠衛製度,來監視大臣和百姓的言行,在當時人民每活一日都要感覺到慶幸,因為他們的言行稍有不慎就可能從這個世界上秘密的消失。這種絕對的專製製度和特務網絡是對人權恣意的摧殘和蹂躪。狹隘、自私、麻木、迂腐的習氣在社會各階層漸漸的彌散開來。而於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端源自意大利的文藝複興運動正如火如荼的在歐洲大地上進行著。另外一件值得提的事情是明朝對於文化的禁錮也同樣達到了中國封建曆史上的頂峰,在這個時代最流行的一種科舉取士製度就是寫“八股文”。這種八股文通常是由四書五經等指定篇目中抽出一句為題進行考試,答卷中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必須按照規定的板式去寫。這就使得當時的舉子們不能去真正鑽研經世治國之道而是埋首於死板的八股文章,成為為了科舉而去科舉的書呆子。不過民間文學尤其是小說在明代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今天我們看到的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三種都來自於明代。
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立即就引起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不滿,於是他發動了政變於公元1402年攻陷了首都南京,朱允炆在宮中大火中失蹤。朱棣就已四叔的身份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帝,是為明成祖。朱棣的性格和他的父親朱元璋沒有什麼兩樣,同樣嗜殺同樣也熱衷於加強特務機構,不過他比他的父親要偉大,這一方麵因為他選擇了遷都北京使得天子的威懾可以直接傳達到長城以外的蒙古殘部,避免了明王朝在江南過早的產生偏安思想。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麵是在他在位期間曾做出過兩件宏偉的事業——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鄭和原本姓馬,他的父親是在元朝時遷居雲南的色目人後裔,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回族。公元1405年他率領明朝的船隊由今天劉家港出發,途經東海、南海,先後達到了占城等東南亞各國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國。在此後的二十八年間直到公元1433年他先後進行了七次航行,到達過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地區,其中最遠的一次他航行到了非洲東海岸,從那裏帶回了長頸鹿和犀牛等熱帶草原動物。由於清代的閉關自守使得我們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航海技術不行,而事實上早在明代鄭和所率領的船隊就已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了,無論是從排水量還是出海人數上都遠遠的超過了西方。鄭和的船隊每次出航都在萬人以上,至多可達兩萬餘人,而日後環遊世界航行的麥哲倫的水手不過百人,鄭和寶船中最小規模的船隻也有麥哲倫所乘旗艦的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達伽馬、哥倫布等西方航海家出海探險往往都是帶著意圖殖民的經濟利益驅使的,但中國的鄭和則是完全出於和平的外交,他的這七次航行為明王朝東南沿海居民遷居南洋打開了一扇窗戶,為後來華人在南洋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