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附錄 (1)(3 / 3)

洪榕回憶:“1993年夏天,我過的是讓許多人羨慕不已的每天‘一杯茶、一張報’的日子,可我卻怎麼也快樂不起來,尤其是當外麵陽光燦爛,自己卻無所事事時,這種沮喪感更為強烈。忽然有一天,在《寧波日報》看到一則廣告,令我激動不已——一家外資期貨要公司招聘外盤經紀人。”當時,期貨在洪榕眼裏,是一種可以把判斷力、預測力及對事物的敏銳觀察,瞬間化為價值的東西;是一種屬於“華爾街”的東西;是一份每天都與電腦打交道的工作;是一份每周僅需上5天班的工作。在當時,這可是個奢望。麵對這幾乎是量身定做的工作,他不顧長輩們的極力反對,毅然放下鐵飯碗,開始了近乎瘋狂的期貨之旅。這張從此改變他命運的報紙,洪榕至今保存著。

回憶起20世紀90代初投身期貨市場那段跌宕起伏的經曆,洪榕坦言,那個市場和當初的自己,都太年輕了。

至今在提及1995年期貨市場著名的“蘇州紅小豆”一戰時,洪榕的語調依然透著沉重,那應該是他遭遇過的最慘烈的經曆。因為交易規則的修改,放空的洪榕和他的客戶損失過億。“當時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交易規則是可以隨時改變的。”洪榕回憶道。

在期貨市場上,洪榕其實是賺到不少錢的。1994年,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產地——巴西居然霜凍了,在期貨市場上咖啡價格暴漲,做多的洪榕賺得盆滿缽滿。類似的例子很多,在期貨市場跌宕起伏的曆練中,他將自己的心態鍛煉得很沉穩很理智。他認為,期貨投資其實是一個升華心靈的過程,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較量,是人類不斷超越自我、克服人類性格缺點的過程。

經曆過期貨市場大起大落的洪榕,對錢有著他自己的見解。他有一個理論,貨幣是貶值的,花掉的才是你的錢。錢到手的第一天價值是最高的,這個時候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花掉,當然投資是最主要的一種花法。

1999年,洪榕離開期貨市場,用從中掙的錢投資了互聯網。正是憑著投資互聯網的那段經曆,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第一代人的洪榕,在2001年回到證券市場,為天一證券建立網站。在擔任研究所副所長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等要職後,洪榕出手拯救麵臨生存危機的證券之星。

投資切忌貪得無厭

對期貨體係的研究和實戰經驗,讓洪榕在投資股票市場時受益匪淺。做期貨的人,骨子裏都有對手的概念,善於分析把握市場參與者的心理,讓洪榕涉足股票投資後,感覺自如得多。

“在這個市場上你會發現,無論是規則還是股票本身,背後都是人,股票買進賣出是人在操作,上市公司是人做的,做出的產品也是人買的。因此要把人的心理琢磨透,如果把投資上升到這個哲學高度,就會發現這個市場其實特別簡單。”洪榕沒學過心理學,但對投資心理學的運用,一直很得心應手。

他認為炒股最關鍵的,是要控製住人的恐懼心理,這樣才能從容應對。有些人手上有籌碼的時候很著急,持有現金時也很急。其實市場上的機會每天都有,未來的機會隻可能是越來越多,因此不要害怕踏空。最簡單的投資技巧就是在牛市中“等待下跌極限”,捕捉“送錢行情”,比如當大盤連續幾天調整達15%以上的時候衝進去,買入某些個股一下子就能獲利10%,甚至15%。

唯利是圖,是人們通常用來判斷專營股票期貨行當的必備特質。但是,洪榕的言談和理念中,卻透著不要“貪得無厭”,“要積善積德”的仁愛之情。在洪榕看來,股市是最佳的理財渠道,但為什麼事實上卻有那麼多投資者在這個市場賺不到錢?“在高點進場、低點離場的操作,都是因為貪得無厭,人性所致。做人有幾種情況容易犯大忌,比如貪得無厭。”他說,投資就是做人,把做人的問題想好了,投資的結果就能從做人的結果中反映出來。

洪榕總結自己的經營管理及投資心得:以開放的心態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質,發現了事物的本質,才會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才能讓自己站得高、看得遠。別人沒看到的,你看到了,這就是創造力,就是先機。“在未來等著別人是很快樂的事兒,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