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力提升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創業水平,我縣還公開選拔13名大學生充實到村級領導崗位,選派45名機關幹部到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掛職,選派214名科技特派員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黨員創業基地開展科技服務,選拔141名農村信息員為黨員提供信息服務,開展了“支部聯建、黨員結對”創業幫扶活動,使黨內激勵、關懷、幫扶的機製進一步健全、完善。
在紮實開展的黨員創業行動中,一批黨員創業的典型競相湧現。城關鎮關渠村黨員蘇鴻剛在自己養殖奶牛致富的同時,投資建設奶牛養殖場和擠奶站,帶動周邊50多家奶牛養殖戶共同致富。城關鎮和平村黨員張振文,憑著自己的努力在裝修行業小有成就,他帶著20多名本村農民一起賺錢,跟著他一起受益的周廣德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聲:和平村村民周廣德
“現在跟著他幹,我每個月能收入1200多元,真的要謝謝他,把我們帶上了這條路。”
截至目前,全縣已有2451名黨員有了相對穩定的創業項目或致富技術,占到農民黨員總數的30%,在示範、引領、組織和帶動群眾創業致富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仁鄉東沙村在村黨支部的帶動下,建成了350畝的移動式大棚西瓜種植園區和1600畝玉米製種園區,黨員參與種植的麵積占60%以上,發揮了良好的引領示範作用。同時,全村7000畝耕地中,有4100多畝進行了特色種植,訂單農業麵積發展到了3000畝,西瓜、作物製種、設施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明顯提高,成了村上的優勢特色產業。
創業行動使農村黨組織為民辦實事、為民謀利益的能力不斷增強,黨員群眾也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更多實惠。崇崗鎮崇崗村利用集體經濟積累,先後投資250多萬元修建8.5公裏村莊柏油路,補貼173萬元引導村民新建了100戶塞上農民新居,建起了建築麵積700多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為村民議事、黨員活動、群眾娛樂創造了良好環境。在村支部的帶領下,全村80%以上的黨員發展二三產業,過上了殷實富裕的生活。城關鎮和平村為創業回報村民,每月對60歲以上的老弱病殘人員給予30元補助,每年為群眾繳納水費和合作醫療費用5萬多元,對全村考上大學的學生給予300~5000元不等的補助,使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和諧。
通過黨員創業行動,各級黨組織找準了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的結合點。集體經濟是否有發展、黨員創業是否有起色,已經成為評價農村黨建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成為農村黨員形象的“試金石”。
同期聲:城關鎮黨委書記許波
創業行動響應了自治區全民創業的號召,順應了黨員群眾求富思變的強烈願望,是激發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活力的有效舉措,也是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結合的重要載體。通過創業行動,村幹部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發展經濟、服務農民上,真正形成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可喜局麵。
無聲潤物千秋業,偉業興處黨旗紅。全民創業的腳步,催開了平羅城鄉和諧發展的新局麵,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創業行動,讓創業之火燎原平羅大地,使創業之果惠及平羅人民,敢於爭一、善於創新的平羅人民,一定會在全麵建設“產業突出、環境和諧、民生幸福”的西部百強縣征程上寫下更新更美的篇章。
開窗放入大江來
——平羅縣農村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係建設試點工作紀實
王鵬
新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曆經風雨洗禮,與時俱進的古城平羅在農村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係建設試點工作的推動下,正日益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以嶄新的姿態,昂揚的鬥誌,闊步走向新的未來。
有著“塞上江南”之美譽的平羅,是一片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熱土。從先民的刀耕火種,到開疆拓土,古老的農耕文化為平羅撒下了薪火相傳的種子。
進入20世紀90年代,有效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成為黨和國家最為關注的大事之一。中央一號文件猶如一縷暖風吹遍神州大地,黨中央、國務院先後出台了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實行農村醫療保險等惠農政策讓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如何讓黨和國家的聲音及時傳到農民家中,如何讓農民了解更多、更好的致富信息,如何切實做到為“三農”服務,作為全新的課題,擺在了縣委、政府決策者的案頭,也成為平羅廣電人必須要麵對的問題。
同期聲:縣領導
當前,“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讓廣大的農村群眾更好地聽到、看到廣播電影電視,讓黨中央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是各級黨委、政府在農村的工作重點。廣播電影電視工作必須緊緊圍繞這個中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好廣播電影電視工作就是要進一步落實和加強服務“三農”工作,我們必須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新時期的廣播電影電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