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思明島的啟航(1 / 2)

獵獵長風響,明字旌旗舞,17世紀廈門島上的海風真是清新之極。極目遠望,浪濤洶湧的水天相接處,一輪紅日冉冉升起,萬道霞光鋪滿了天穹,染紅了大海,也給幾百艘停泊在軍港上的戰艦渡上了一層燦爛金光。

戰艦上的鄭家水師正有序地忙碌著,擦拭炮口,調整帆索,拿起號角,搬起戰鼓,為東征台灣的起航做最後的準備。幾處白鷺從三層甲板的大福船桅杆上飛起,劃過道道優美的弧線,更為這壯闊的軍港添了幾分靈動。

逃婚一年多從南少林回來,鄭錦感到高興的第一件事,就是成功說動老爹鄭成功東征台灣。今天是公元1661年,也就是大明永曆十六年三月十三日,東征大軍終於要開始改變曆史的偉大起航。

此時在軍港邊,鄭錦率留守的將士,正與鄭成功所率的出征將士相對而立,舉碗而飲,以酒壯行。

鄭錦雙手端著酒碗,看著神情雄豪,兩鬢卻已微白的鄭成功,看著他身後如鬆挺立的默默堅毅將士們,心中既敬佩激動又有幾分緊張。前世的自己不過是一個公司小職員,沒想到現在能與這些改變台灣和中國曆史命運的英豪舉杯對飲。

鄭成功單手端著酒碗,看著麵前白衣墨發,長身玉立的兒子,威嚴的雙目露出了幾分慈愛與期望。鄭錦雖然長得不如鄭成功那樣英武,而是多了幾分他娘董夫人的秀氣,但鄭成功對這個十三歲就跟隨他上戰場的長子還是很喜歡的。

從南少林回來後,鄭成功更發現兒子的一些可喜的變化,目光中似乎更多了幾分沉靜與睿智。比如提出滿清可能要搞“遷海令”毒計,建議收複台灣拓寬生存空間,這事更讓鄭成功對兒子刮目相看,竟連他抗命不遵的逃婚之事也一並原諒了。

隻是不知他還顯稚嫩的肩膀能否擔起留守後方的重任?

鄭錦看到鄭成功雙目中的慈愛的關懷,緊張之情稍減,端著酒碗掃望一眼千軍,又看向不怒而威的鄭老爹,祝酒道:“祝爹出征旗開得勝!鄭家水師必勝!幹杯!”

酒入豪腸,久違的幾許熱血開始洶湧。前世的鄭錦喝過許多酒,但沒有哪一次像現在這般壯懷激烈。

大海長空,朝日霞光,百舸待發,萬人同飲,都成了鄭錦舉碗豪飲的背景。

“鄭錦接劍,現在思明島大本營的防務,我就全權交給你!”鄭成功舉碗一飲而盡後,解下腰間的佩劍,莊重地托舉在胸前,要交給鄭錦。

劍名紫淵,墨玉為鞘,隕鐵為鋒,雕龍繪鳳,鑲金嵌寶,既華貴異常又鋒利無比,既是鄭成功的令劍也似鄭家的祖傳寶劍。

鄭錦知道這柄劍的珍貴,忙跪下雙手舉過頭頂接劍。

入手微涼,沉而不重。前世打遊戲打到的紫色裝備都是極品或神品,這柄透紫光的寶劍鄭錦也很喜歡,尤其喜歡這柄劍出鞘時那種深淵之蘊藉,寒泉之清冽。

但鄭錦知道現在接過的不僅是一柄寶劍,也是一種責任。想到這種責任,鄭錦一時覺得這柄劍有千斤之重,雙臂有些不堪其負。

鄭成功伸手扶了鄭錦一把,威嚴的目光又掃過鄭錦身後的文臣武將們,最後停留在陳近南身上:“陳先生,你留下來好好輔佐世子。你既是世子的先生,也是留守的軍師。”

“王爺放心,世子英明,卑職也一定會鞠躬盡瘁,我們一定會守住思明島大營。”陳近南長揖而拜,沉聲應答,又挺直了身軀。雖然他身材如一竿青竹般秀弱,站在那裏卻有一股如山嶽不動的氣勢。

感到鄭成功有力大手傳來的溫暖,又聽到陳近南沉著慷慨的聲音,鄭錦握劍的雙臂頓時感覺倍增力量,雙眉一揚站起身來。

前世聽到的陳近南隻是一個傳說,現在陳近南就在身邊,不過三十出頭的年紀,清俊儒雅,文武全才,更勝傳說。有陳總舵主的傾心輔佐,自己還擔憂什麼?

正當鄭錦躊躇滿誌時,身後忽然一人站出,傳來不和諧的聲音:

“台灣島孤懸海外幾百裏,與大陸相隔太遠,與思明、金門兩島也不能互為救援,現在主力分兵東進,思明島防衛力量不足,萬一福州、泉州、漳州的清軍都趁機來攻,情況很不妙,還請王爺對此次出征三思而後行啊!”禮部郎中張熙齡跪下來一邊進諫,一邊開始痛苦流涕。

鄭成功忽然冷起了臉,一言不發。

兵部侍郎夏承宗不顧鄭成功的冷臉,也出列冒死進諫:“荷蘭人已占據經營台灣幾十年,堡壘堅固,艦船強大,現在貿然航行幾百裏去進攻,糧草難繼,勝算不大,若丟了思明島,更是得不償失,還請王爺三思!”

鄭成功微掃了張熙齡和夏承宗兩人一眼,冰寒如刀的目光又看向鄭錦的身後留守的文臣武將,冷道:“還有誰,有何理由要進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