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彠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複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後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後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餘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後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禦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製》,製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後作《方廣大莊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後欲複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武太後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後令鑄銅匭。十二月,免並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封皇孫成美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業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後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後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後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嶽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太後。武太後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衝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衝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後令左豹韜衛大將軍麹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準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後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紵大像。頒《親享明堂製》。
66歲,載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後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宮,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於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二月十四日,武太後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後,文水陵為章德陵,鹹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後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王(華)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後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並始用周正(周曆),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天授元年至神龍元年(690年~705年)
67歲~82歲,武則天為皇帝。
67歲,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布政於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兆”為己名。改“詔書”為“製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後策試貢生於洛城殿,數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四月十一日,範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起。七月,置製獄於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九日,武太後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聖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