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著目標努力奮進,不達目的不罷休
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此時,你應該做的事就是堅持,就是朝著目標努力奮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凡成大事者,必有遠大的理想和超人的毅力。為了致富,你需要鍛煉自己的意誌。當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正確之時,你必須要強迫自己堅續下去,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在《閱世淺說》中,恒生銀行創始人何善衡總結他的成功之道時就寫道:要有“堅韌不拔之誌”。
其實,投資理財沒有什麼複雜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認定一個目標、采取一種辦法,然後長期堅持不懈。從另一個角度說,每一個理財致富的人,隻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都知道,但沒有堅持去做”的習慣而已。
網易的老板丁磊在200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名列榜首,個人財富值人民幣76億元。很多人都驚歎於他年僅32歲就擁有了如此巨大的財富,其實他的成功來自於他遠大的誌向和堅定的毅力。
1995年,丁磊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毅然辭職,去廣州創業。當時,他以超前的眼光認識到Internet在將來一定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於是他萌發了和別人一起創立一家與Internet相關的公司的念頭。1997年5月,他創辦了網易公司。從創業一開始,他就放眼世界,立足長遠,每天都在關心和摸索新的技術,密切跟蹤Internet的發展,並且在不斷地創新;其中經曆了創業中的艱難與辛酸苦辣。但正是由於他堅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朝著目標不懈努力,使他在短短6年時間裏開拓出了一個網絡帝國,一躍成為中國首富。
著名影星福瑞德·亞斯泰爾,在1935年第一次參加試鏡時,就被導演定義為:“不能演戲,微禿,能跳一點點!”但他還是堅持自己應該做的事,努力憑借自己對演藝的不懈追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反思那些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會發現:最普遍的失敗原因之一,是被暫時的挫敗嚇倒而輕而易舉地放棄。一句別人的嘲笑,他倒下了;一次預料中的困難,他放棄了;一次暫時的虧損,他改道了……
因此,致富要求你朝著目標,努力奮進,堅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當你做到這一點時,財運已經悄然地走向你,你已經擁有獲得巨大財富的資質了。
第21課 科學消費,合理開支,會花錢比會賺錢更重要
花錢最有智慧,富有是因為懂得如何花錢
一位富翁曾說過:“窮人之所以窮,並不是因為不會投資,而是因為不會花錢。”花錢是理財首先要掌握的學問與藝術。因為,從另一種角度看,投資也是花錢,投資是為了讓錢生更多的錢,是一種聰明的花錢。理財專家也說,在理財上最容易犯的錯誤不是在投資上,而是在花錢上。
其實,通往財富的路有兩條,一條是增加金錢收入,另一條是收縮欲望減少支出。而許多人往往將注意力過度地集中在掙錢上,誤以為隻有掙了大錢才會成為富翁。
但對富翁發家過程的調查卻發現,那些成為富翁的人,不一定收入很高;相反的,許多收入比他們高的人,卻沒有成為富翁。這其中的原因,就是那些收入提高的人,因為沒有很好地收縮欲望、減少支出,即開銷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水漲船高,雖然賺的錢多了但花銷比賺的錢還要多,甚至還通過信用卡透支明天的收入,當然積累不了財富,成不了富翁。
貧窮首先不是不會投資,而是把用來投資的錢都花銷掉了。致富要求多留些錢去投資,錢生錢,從而獲得更多的財富。通過對富人的研究發現,他們大部分人都有“量入為出”的習慣,會按收入來安排開銷,絕不會輕易透支。
掙得多,所以富有,是個錯誤的理財觀念。賺錢多不等於有錢。
有的人繼承了一大筆遺產,但很快就坐吃山空,成了窮光蛋;相反的,一些企業主在企業破產後,卻不是窮人。有時,拿著高薪的年輕人,也許積蓄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多。因此,賺錢多不一定能過上財力自由的生活,管理財富比獲取財富更重要。而管理財富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懂得如何節流。要做到很好地節流,就必須養成節儉的美德。勤由儉來敗由奢。通過日常的勤儉節儉,省出更多桶金。
所以,請牢記:富有,並不是你每月工資掙得多,而是你每月“剩下多少”,節餘下來的才是財富。所以,你每月必須至少先存下10%的收入,再消費。
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這樣寫道:“掙20英鎊,花掉19.96英鎊的人,留給他的是幸福;掙20英鎊,花掉20.06英鎊的人,留給他的是悲劇。”
花錢體現智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正確地區分“投資”與“消費”。
在著名的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經濟學課,隻教兩個概念。其中一個概念就是,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和“消費”行為。
筆者有兩個朋友,8年前都是合夥辦廠的股東。那個小工廠結束經營後,他們兩人都分得了30萬元。3年後,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但花錢的地方卻不一樣。
朋友A購買了一套房,現在這套房子的市值是70萬元。而朋友B卻購買了一輛轎車,如果B現在要出售這輛轎車,市值僅為6萬元。而且,朋友A將房子出租,每年還會收到3萬元的租金,5年下來,又積累了15萬元。但朋友B,雖然也努力賺錢,卻沒有什麼節餘,因為每年三四萬元的節餘,都填補了養車的費用。
如此一算,8年前的30萬元,一個已經增值到85萬元,而另一個卻隻剩下6萬元。
為什麼,同樣的30萬元,會產生如此大的差別?
重要的原因就是A和B兩人花錢的智慧不同。
朋友A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隻是轉移到了房子裏,以後還是都歸自己。而朋友B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給了別人,用過5年後成了二手車,大大貶值。
所以,“花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富的多少。也正是這個原因,富人們注重並總是在不斷訓練和提高自己的花錢智慧,他們富有是因為懂得如何花錢。
越富越節儉,向富翁學習
“節約是賺自己的錢,如果你連自己的錢都賺不到,你怎麼去賺別人的錢。”
“省錢也是賺錢,省下的就是賺到的。掙錢很辛苦,而且不受自己控製;但省錢卻是自己能控製的另類賺錢方式。”
以上兩句富含哲理的話語,是出自富翁的口。可見,富翁很重視節儉,也善於節儉。
如果你有億元財富,你會佩戴一塊價值幾十美元的手表嗎?你會把普通的白襯衫和藍西服作為日常的穿著嗎?你會為了一枚將滾入水溝的硬幣,而彎腰去撿嗎?你會與人分吃餐桌上剩下的兩片西紅柿嗎?不管你會不會,有一個每年賺百億港元的人卻會這麼做,他就是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
王永慶,作為台灣著名的台塑集團董事長,他宴請賓客極為低調,餐食中沒有名貴菜肴,大多是春卷、油餅等傳統小吃。他居家節儉,甚至連日常使用的肥皂、牙膏,都不許有半點浪費。
吉本清彥,是日本房產界的富翁,他也是一位節儉之人,在外就餐時,他總是會將餐桌上的剩菜打包回家。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世界超級富豪們是如何節儉的。
“股神”巴菲特,是一位地道的節儉高手,一個錢包用了20年。他甚至不放過10美分,有一次,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葛蘭姆在機場,向巴菲特借10美分打電話,沒想到的是巴菲特竟然拿著25美分的硬幣到處去兌換。巴菲特衣食住行十分節儉,現在仍然居住在1958年買的舊房子裏,所穿的西服也是舊的,開的車子也是舊的。
比爾·蓋茨可謂富可敵國,但他會在乎節省停車費。有一次去參加一個聚會,由於晚到一步,停車場沒有了停車位。和蓋茨一同去參加聚會的朋友要把車停到旁邊的貴族停車場(以分鍾為單位計費),而且說停車費由他來支付。但蓋茨認為費用太貴了,堅決不同意,最後把車開到更遠處的車位。
2009年的俄羅斯首富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是一位擁有143億美元的巨富,但也很節儉。2010年5月,NBA批準他去正式收購新澤西籃網時,有記者問他:“你的家是怎樣的?公寓還是別墅?”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回答說:“那是一個很小的套房,有超過30年、大概35年的時間裏我都住在45平方米的房子裏,那真的是很小的。”
不僅男性超級富豪講求節儉,女富豪們也十分節儉。例如,在美國,女性富豪們的生活都很節儉。通常情況下,她們的生活水準都低於她們的收入水平。女富豪們對貴重的東西也沒有太強烈的渴求。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女富豪從來不買價格在139美元以上的鞋,或是超過399美元的套裝;58%的女性富豪依舊使用剪下來的優惠券購買日用品,還有許多女富豪都曾經補過鞋。
超級富翁們的節儉,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節製中成就財富。
知道這一道理和事實後,我們就要堅決拋棄攀比,崇尚節儉美德。
節儉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的美德。節儉不是不愛生活,而是用更理性的態度去享受生活,以理性務實的態度麵對財富人生。當你真正理解節儉的價值和意義後,你就能正確地實施節儉行為,讓你的節儉有品位、有內涵、有氣度、有財富。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節節進步,緊緊鎖財,最終攀上人生的財富高峰。
金融消費要科學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節儉,往往想到的是日常油鹽醬醋茶等生活消費的節約,很少會想到另一方麵的消費節儉,即金融消費的節儉。
在幾年前倡導貸款消費的時尚中,陳小姐也跟著朋友到銀行借了7萬元的貸款,過起了“借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超前生活。但過不了兩年,她就發覺這種消費有失理智,因為她那並不豐厚的薪水根本就無法保證每月輕鬆地歸還銀行的貸款本息。她現在的生活開始“有點煩,有點煩”了。其實像陳小姐這樣未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金融消費的年輕人,大有人在。
在人們與金融越來越親密接觸的今天,科學地對待金融消費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使自己的金融消費步入科學消費的理想狀態呢?
首先,要有理性的態度。
科學的消費肯定是理性的消費。對待金融消費切忌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別人可以貸款買車,那是人家有固定的收入來保證按時足額還款;而財力不足、未來收入期望不高的你,就不能跟著也貸款過上有車的日子。理性的消費應有冷靜清醒的頭腦來分析社會上出現的金融消費熱現象。在前一輪降息周期中,銀行存貸款利率下調後,在“保費也會跟著調整”的誤導下,許多人紛紛傾囊購買保險,結果保險費率沒有調,那些搶購保險的人們不僅沒有賺一把,還紛紛陷入“財政赤字”的困境。
其次,要以需要為準則。
如今金融產品琳琅滿目,許多人看花了眼,不管有用的還是沒用的,都先“統統拿下”。李女士就是這一消費群體中的一個,她辦理了4張不同銀行的頂級信用卡,但由於生意繁忙,都沒有怎麼用過,卻每年白白地支付近2萬元的年費。有一些人,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強烈推薦下,短信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全都開通,但卻因此每年支付了不少冤枉錢。還有一些人,過多地購買人生意外險,也浪費了不少錢。因此,金融消費一定要貫徹“需要即科學”的觀念,購買金融產品以夠用為界線,切忌多多益善。
最後,要注意選擇。
有些人不注重金融產品的選擇,粗略地認為都一樣。但事實告訴我們,即便是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的金融產品,其實質也大不一樣。目前各家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所包含的服務和保證是不一樣的。比如,同是辦理一張信用卡,有的銀行對信用卡的收費更低些,而有的銀行就很高,使用起來的成本就大不一樣。再如,你辦理住房按揭貸款,也會選擇銀行。當你選擇了一家形象較好、實力雄厚的銀行(一般來說,實力雄厚的銀行,例如四大國有上市銀行,貸款利率會更低),不僅節省了利息支出,還等於選擇了一家信譽良好的房地產開發商,因為出眾的銀行隻選擇出眾的開發商,從而使你所購的房產更有質量保證,物業服務也更有質量,還可能提供一些更為優惠的購房政策,為你省下不少錢。
我們應當明確並堅信:當養成科學投資、理性消費的習慣時,我們就能改變財運,踏上財富快車,最終到達財富目的地,成就我們夢寐以求的財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