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投資改變命運,從現在開始投資
投資改變命運,讓你遠離貧窮
以前,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環境改變命運、能力改變命運,等等。但今天,麵對洶湧澎湃的投資創富潮流,你必須,也不得不樹立一個全新的觀念:投資改變命運。
投資改變命運的真實事例比比皆是。下麵就是大家較為熟悉的靠投資改變命運的人:
——40年由100美元變成400億美元的“股神”巴菲特;
——數年由4萬美元變成2000萬美元的華爾街短線高手馬丁·舒華茲;
——1年獲利200倍的美國短線大師拉瑞·威廉斯;
——4個月在美國交易冠軍杯大賽利潤率達到45倍的安德烈·布殊;
——靠借來的400美元變成了2億多美元的理查·丹尼斯。
投資為什麼能改變貧窮的命運?原因就在於投資創富的巨大威力。
綜觀世界,有三種主流的創造財富的途徑:第一種是打工致富,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薪的人占了90%以上;第二種是創業致富,目前這類群體隻占致富10%左右;第三種是投資致富,用不同的投資方式創造財富,目前職業投資者不足1%。
一些理財專家對創造財富的三種主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靠打工致富,財富目標大約可達到年薪百萬元這樣的級別;如果靠創業致富,財富目標可達到年收入千萬元的級別;但要是通過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可能會更高。
通用電器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號稱“打工皇帝”,他年薪超過千萬美元。巴菲特是世界“投資第一人”。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典型人物的財富對比,來揭示打工致富與投資致富的巨大區別。巴菲特創建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時候,僅投入1500萬美元,後來通過全球性的多樣性的投資,他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現在,韋爾奇擁有超過4億美元的身價,與巴菲特的440億美元財富相比有天壤之別,可見致富方式的差別,最終決定了韋爾奇與巴菲特之間的財富差距。
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平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了投資致富,並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正因為如此,亞洲首富豪李嘉誠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所以李嘉誠有一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後要靠錢賺錢(即投資)。”
巴菲特也說: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中國的俗語也說: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說錢有四隻腳,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
為了證明“錢追錢快過人追錢”,一些人研究了和信企業集團(台灣排名前5位的大集團)會長辜振甫和台灣信托董事長辜濂鬆的財富情況。辜振甫屬於慢郎中型,而辜濂鬆屬於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台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辜振甫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在辜濂鬆的口袋就會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鬆賺到的錢都拿出來做更有效的投資。結果是: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鬆的資產卻遙遙領先於其叔叔辜振甫。因此,人的一生能擁有多少財富,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決定於是否投資、如何投資。
可見,投資的威力巨大無比,它可以徹底改變人的財運。它不僅能讓富人拉開財富距離,還能讓窮人變成億萬富翁。有專家預言,下一代中國富豪將產生於那些有膽識、有智慧的投資者之中。因此,人生致富,投資為先。更令人欣喜的是,投資適合每一個人,因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打工掙錢,也不可能一輩子創業致富,但卻可以也必須一輩子與投資相伴,並最終依靠它來頤養天年。
所以,目前不富有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從現在開始,就要有一種強烈的投資理財意識,用合適的投資去創造財富。當今,市場上出現了較為豐富的投資產品,而且大眾投資的領域已從國內延伸到國外,這讓每個人都有了投資致富的機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接下來的10年,是貧富差距加速分化的10年,起點相同的人,可能會因為善於和不善於投資致富,而最後處於不同的財富階層。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從現在開始,用多種多樣的投資方式來創造財富,讓自己和家人在不久的將來過上富裕的美好生活。
投資致富越早越好
在本書第11課的章節中,我們知道因為複利與時間在投資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投資要越早越好。
因為,投資早與投資遲,兩者所產生的投資收益的差別是巨大的。
假設有兩個人A和B,都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基金(即基金定投),A先於B早9年投資,且兩人每個月都投資2000元。假定年回報率為9%,我們來看看,早些年投資與遲些年投資會產生怎樣的差別。A投資者從22歲開始投資,僅用了9年時間,累計投資金額才1.8萬元,但在最後的賬戶內卻擁有376614元的財富。B投資者遲了9年投資,從31歲開始投資,盡管用了30年時間,累計投資金額達6萬元,但在最後的賬戶內才有297150元的財富。
這個例子,形象地告訴我們:
早投資,投資少獲利多;遲投資,投資多獲利少。
另外,黃金和股市是大眾投資渠道。我們還可以通過黃金、中國A股的走勢中進一步來領悟“投資越早越好”的道理。
黃金價格一直在持續走高。那麼很顯然,你越早投資,投資的單位成本就越低,但收益卻越多;相反,你投資遲了,投資單位成本就高,而且收益也不那麼可觀。
中國A股市場雖然在某個時期有較大幅度的波動,但總體來看,是不斷向上的。在這種長期上漲的股市中,你越早投資,你的投資收益也就越高。
假如,有一些人在很早的時候投資股票,並且一直持有,那麼在不斷走高的股市下,他們早就成為富翁了。2008年1月份上海財彙信息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中國A股兩市已有4隻股票複權後的股價高過萬元,最貴的是2008年1月股價僅為7.77元的申華控股(600653),其複權後的價格高達69513.61元。而早些年購買該股票的投資者,其投資收益會是遲些年購買該股票的人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時勢造富豪,投資要緊跟形勢
股票或是期貨的投資者,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悟,那就是緊跟形勢最能賺錢。其實,不僅是股票和期貨投資要緊跟形勢,所有投資致富都應緊跟形勢。因為,不管是股票價格,還是一個企業的成長,乃至一個行業的發展,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會在一段時間內延續其發展態勢,這就為形勢投資創造了大有可為的空間。
古語說:時勢造英雄。其實,不僅如此,時勢還造財富。
致富與當時的經濟形勢有著緊密關係。這種關係,我們從國人近幾十年的致富方式可見一斑。1978年以後,政府號召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中國人的財富狀態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億萬中國人開始富有起來。而那些緊跟經濟形勢的具有敏銳投資眼光的中國人,成為中國先富起來的人群。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的大形勢是賺取商品差價。當時,計劃內的鋼材價格是每噸幾百元,而計劃外的鋼材價格卻是每噸3000多元;持有批條的彩電,每台隻有1000多元,而市場上的彩電價格卻是3000多元,等等。一批緊跟大勢的人,率先發覺這個巨大商機,從商品差價中賺取巨額利潤,而成為第一批百萬富翁。
到了20世紀90年代,如果再靠賺取商品價差,可能就不再那麼容易成為富翁了。因為當時的賺錢形勢已經轉向貨幣彙率了。又有一大批緊跟形勢的人,發現人民幣和外幣的相對價格(即彙率)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間(即貨幣價差),他們靠炒彙成為千萬富翁。
進入21世紀,賺錢的形勢轉化為資產差價。大量參與資產投資、證券投資的人又富有起來,而且富裕的程度可以達到億萬元。可見,緊跟大勢的人,都能率先富裕起來。因此,緊跟形勢是投資致富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致富形勢。工業時代,一份努力就有一份報酬,因此你可能靠勞力賺錢。但到了信息時代,致富的形勢改變了,很多人利用信息在一夜之間就成了億萬富翁。這就是時勢造就財富。
2006年至2007年,中國A股迎來一波大牛市時,你不去投資股票,卻投資其他領域,就失去了一個賺大錢的好機會。陳大喬是一個投資民間借貸的高手,在2006年以前,中國股市還處於熊市,投資股市的賺錢機會不大。此時,民間借貸又很旺盛,於是他就以自己獨特的眼光,投資民間借貸,獲取了每年30%的高額回報。但時至2006年,他發現大牛市已經來臨了,於是緊跟形勢,將70萬元的民間借貸資金全部轉為投資股市和購買基金,結果到2007年上半年,就賺了4倍多,資產增值到300萬元以上。
從2006年以來,人民幣升值是個大趨勢。購買一些與人民幣升值緊密相關的房產,可以保證你在長期投資中賺到錢。時至今日,收藏又再度盛行起來,如果能抓住機遇投資人民幣收藏或是金銀幣收藏,那麼又會發一大筆財了。
因此,投資要緊跟形勢,讓自己的投資與當時和今後的經濟形勢相吻合。也正是這一原因,目前國內基金業也逐漸興起趨勢投資,產生了諸如興業趨勢、華富成長趨勢等多隻趨勢投資基金。
要做到投資緊跟形勢,首先就必須以敏銳的眼光去感知形勢的變化。感知形勢變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就是要多看經濟新聞,多閱讀經濟刊物,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經濟敏感度。張麗英是一位中學數學教師,原先對經濟極為麻木,因此也過著清貧的教師生活。但自從2004年因支付不起高額的醫藥費,眼睜睜地看著母親病逝之後,她親身體會到財富對於人一生的重要性,於是高度關住經濟,決心要投資致富。經過幾年的努力,她培養起了對經濟走勢的高度敏感,這種敏感度讓她投資得利,逐漸富有起來。
其次,投資要拒絕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人是群居動物,他的言行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或是氛圍所影響。
陳步陽、葉翔和趙偉業是大學時的同學。他們在大學讀書時,共同經營一些小生意,1993年畢業時每人分了1萬元錢。陳步陽畢業後分配到福州市一個事業單位上班,由於受周圍同事的影響,他將1萬元錢存入銀行,到2006年時1萬元錢變成了3萬元。葉翔畢業後回家杭州老家,受周圍朋友的影響,他和朋友合資湊成2萬元購買了一個小商鋪,到2006年出售時,他得到投資收益40萬元。出生在深圳畢業後又分配到深圳工作的趙偉業,受深圳投資股票氛圍的影響,將1萬元投資購買了3隻原始股,到2006年年底,這3隻股票的市值是135萬元。
1萬元的不同投資,產生了3個不同級別的財富。因此,投資行為要有一定的獨立性,當周圍環境對創富不利時,要及時擺脫其影響。
最後,應該果斷、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投資結構和方向,確保自己的投資資金緊跟著賺錢的經濟形勢走。也就是說,要把握住經濟形勢所帶來的賺錢機會。人的一生中,賺錢的機會可能不止一次,但錯過一次也就少了一次。也許,就因為錯過一次投資機會,你一輩子都與財運無緣;相反的,也許就因為把握住一次投資機會,你的一生就因此而變得富有。
不損失本錢最重要
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贏”。“贏”字的最上端是“亡”字。古人為何要如此造這個字?
中國的文字,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古人將“贏”字的最上麵部分寫為“亡”字,就是告誡我們:要想投資贏利就要有“風險至上”的意識,隻有將風險擺在首位了,才有可能最終贏得財富。
無獨有偶,在歐美等國家的投資界有兩條極為重要的原則(亦即投資最高原則):投資原則一是永遠不要損失,也就是絕不要把本錢丟了;投資原則二是永遠不要忘記“投資原則一”。
這不是兩條文字遊戲,而是無數國外投資者在成功或失敗的投資生涯中總結出的極為重要的投資原則。投資的目的就是獲取收益,也就是錢收回來時要比投出去的時候多。如果,本錢都保不住,談何投資?!本錢都保不住的投資,能堅持多久?許多失敗的投資者感歎說:失去本錢就等於失去一切!
保住本錢,是賺錢的基礎。新生代富豪們成功投資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這三者成功協調的程度決定了投資者賺錢的多少,最完美的投資效果就是三者步調一致,其中“安全性”被成功的投資者作為首要的投資原則。韓國公認的投資高手慎永根先生強調說:“未來能獲益多少是做事業的關鍵,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未來還能保住現在的本錢。”
筆者有兩個朋友,從事投資10多年了。一個同學叫曾安成,現在已經有資產800多萬元;而另一個卻還在借錢投資,然後又借錢還債,名字就像他投資失敗的寫照一樣:李世拜。兩人的巨大差距源於投資風險理念的巨大差異。1993年,李世拜為了取得年息40%的投資收益,將2萬元錢投資到一個朋友的廠裏,結果雞飛蛋打,小廠破產,2萬元的投資本錢隻收到0.5萬元。由於投資損失,李世拜很想尋找高收益來迅速地彌補損失,於是更不顧風險,就像賭博一樣,結果是越借錢投資,越虧錢,3年之後欠債3萬元;到現在還是拆東牆補西牆地借錢投資並度日。而曾安成重視風險,他認為1993年民間借貸過於盛行,存在極大的風險;在找不到一個安全的投資渠道時,他將2萬元存為3年期的定期存款,當時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12.24%,加上存款到期時的保值貼補率11.29%,每年都取得23.53%的收益(當時沒有存款利息所得稅)。2006年的本息合計就有34118元。在接下來的歲月中,曾安成始終嚴控風險,穩健投資,到現在成就了800多萬元的財富。
不丟失投資本錢,就要懂得防範風險。
巴菲特縱橫全球股市40年,幾乎沒有賠過本。也正是“一次都沒有賠過本”,才造就了這個舉世矚目的成功投資榜樣。巴菲特為什麼縱橫股市40年,而不會賠本?因為他非常重視“本金的安全”,也就是說他非常重視風險管理。
有人分析說,為什麼眾多的投資者都學習過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但有一部分投資者成功了,而有一部分投資者失敗了。因為,成功的投資者在學習巴菲特時,重視“一次都沒有賠過本”;而那些失敗的投資者卻總是將眼光盯在“巴菲特賺了數百億美元”之上。這就是一般人與富人在投資價值上的重大差異。失敗的投資者總是夢想發橫財,急於求成,一夜暴富,在選擇投資對象時,總是傾向於選擇回報率高的產品,因此不顧風險而賠本;成功的投資者隻是想著投資致富而不暴富,就能心平氣和地在防範風險中穩健地賺錢。
強調投資不損失本錢,不是懼怕風險,而是要管理風險。
一些成功的投資者,在學習如何保住本金上,比普通人要努力得多。有人總結說:新一代成功者的投資秘訣是,在培養自己準確選擇高投資回報對象、創出高收益的眼光之前,首先培養的是風險管理能力。因此,投資者在從事投資之前都要給自己上一堂風險教育課。這是最終取得成功投資的保證。
成功的投資者,一定不是甘冒風險的人,也一定不是一味規避風險的人,而是熟知風險並善於管理風險的人。
第15課 打造良好信用,讓經濟生活更順暢
你的信用值百萬,別失信
在許多年以前,若有人問:個人信用值多少錢?
恐怕很難給出一個量化的答案。
但進入21世紀,個人信用的價值被量化了,也“明碼標價”了。早在2001年,在浙江溫州,銀行給個人信用的開價是5萬元到50萬元不等的信用貸款,信用優質的個人還可享受優惠貸款利率。在上海,市民從2005年8月份起,在沒有任何抵押、質押或擔保的情況下,僅憑自己良好的信用就可以向銀行借錢,借款金額可達10萬元,最長借款期限1年。可見,個人信用的價值已經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筆看得見、摸得著、可量化、實實在在的個人無形資產。
下麵舉一個發生在筆者身邊的事例,進一步將信用價值具體化、數字化。兩位經商的朋友,2009年初想向銀行借一筆錢來充實資金。陳姓的朋友,在銀行的信用記錄很好,銀行給了他50萬元的3年循環信用貸款,利率不上浮,執行基準利率5.31%。但另一位張姓的朋友,則沒有這麼幸運,他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係統裏留下了不少不良的記錄,其中僅信用卡的逾期還款就有12次。如此不良的信用記錄,盡管他找了許多熟人說情,但還是沒有銀行敢借款給他。但他急需用款,無奈之下,隻好以民間借貸的方式融資50萬元,月息二分五(即月息25‰),年息三分(即30%)。
因為一個不好的信用記錄,張姓朋友要比陳姓朋友多付出37萬元的利息。而這僅僅是短短的3年時間,如果是10年、20年或是更長時間,那麼誠信的價值就會大得讓我們吃驚。
隨著我國信用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信用的價值也進一步提高。目前,一些銀行對於信用優良的VIP客戶,給予的信用卡額度可高達500萬元,也就是說客戶僅憑借他的信用,就可以獲得500多萬元的短期免息貸款(信用卡的額度實質上是銀行給予客戶的一種短期貸款)。
如今,銀行更加重視對客戶信用的應用。
2010年,某家大型上市銀行推出的網絡銀行信貸業務(也稱“e貸通”),對在阿裏巴巴網絡平台上經營的、信用值高的小企業可以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貸款,而這種貸款完全是憑借客戶在阿裏巴巴網絡平台上經營的信用評級,貸款不用抵押、不用質押。2010年6月初,注冊地在福建的、在阿裏巴巴網絡平台上經營的某企業獲得了500萬元的“e貸通”貸款,該私營企業主高興地說:“沒想到,我的信用價值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