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改變觀念,正確認識財富(1)(1 / 3)

第1課 貧窮是一種病,你要治好它

貧窮是一種病,病根在於心

貧窮是一種病。也許有人反對這種說法。

但無論你願意不願意承認,在如今的市場經濟中,貧窮的確是一種病。隻不過它不是一種不治之症,而是一種較為容易治好的病。

猶太人將貧窮視為恥辱。他們認為富有是自由、安定的基礎,貧窮是罪惡的開始。

猶太人是全世界公認的第一商人,他們這樣看待貧窮,自然有深刻的道理。

猶太人口不足世界總人口的千分之一,卻是創造奇跡的民族。曆史上的許多世界偉人,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畢加索等,都產生於猶太民族。而且,無數的億萬富翁也產生於猶太民族,他們中的許多人控製了世界的經濟命脈,贏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美譽。猶太人在經濟上的強勢地位一直延續到今天。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在美國的富裕階層中,猶太人的比例大得驚人。在美國的中產階層中,猶太人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猶太人在致富方麵的成功,是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

貧窮為什麼是罪惡?因為貧窮讓人無法充分地展示自我價值,貧窮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會因為沒有錢,為了生計而去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即使是有遠大的抱負,也得為五鬥米而折腰。很多夢想不能實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造夢者缺錢。貧窮也會使人無法完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沒有錢,很難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也不能很好地孝敬父母。

有句名言說:“一個有錢人辛辛苦苦地積累著財富,但當稍有一點放鬆,他就會受到奢侈品的誘惑。一個窮人辛苦地工作以維持他微薄的生活,當他放鬆一下,就會發現自己無法生存。”可見,窮人比富人更不能放鬆,貧困讓窮人更累。

貧窮還是社會病的主要根源,是導致不幸和犯罪的最大根源。大部分家庭的破裂,第一大因素是因為錢。所以產生了一些俗語和格言,如:“貧窮使人違法”;“貧窮比五十種災禍還慘”;“身體的所有部分都依靠心而生存,心則依賴錢包而生”等。猶太諺語還說:“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錢會祝福人的。”

富豪洛克菲勒曾說過:“錢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為未來提供一定程度的力量和安全感。”因此,賺錢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它還承擔著人們的希望與恐懼、理想與價值觀,因而上升為一種社會和心理的概念。

所以說,貧窮是一種病,是一種讓人痛苦、恐懼的病,是很多悲劇的病根。也正是這個原因,國家需要富強、家庭需要小康、個人需要富有。

貧窮這種病,雖然與缺乏理財知識和技巧有關,但是錯誤的觀念、心態和思維方式,才是阻礙人們去實施正確的理財方式的根本原因。因此,貧困主要是“心病”,其病根在於心。

簡要來說,貧窮這種“心病”,首先是在內心深處沒有追求財富的強烈願望,甚至還形成了鄙視財富、仇視富人的不良心態。因為你無心致富,所以就無心去抓住致富的機遇,也不會去學習致富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世上,人和人之間的致富能力差距其實很小,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用心”,“用心”之人善於抓住致富機遇,而機遇就像一個“放大鏡”,它把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拉寬放大了。因此,改變貧窮首先得改變“心態”,因為心態控製了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無心致富,自然不會有致富的行動,當然也就沒有財富可言了。

其次,貧窮這種心病,根源在於一種害怕“改變”的恐懼,心裏沒有勇氣去改變貧窮的現狀。一個在工廠上班的工人,盡管每個月賺的錢不夠花銷,一個在事業單位上班的人,盡管每月的薪水不夠養活全家,但要是讓工人改變現狀,辭掉工作去創業賺錢,或是讓在事業單位上班的人放棄安逸的工作下海經商,他們往往不願意,因為他們害怕改變現有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他們恐懼改變現狀。

但改變往往給人新生,改變能讓人超越自我,獲得更大的財富。比爾·蓋茨原本是一位在校的大學生,過著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但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勇敢地改變現狀,走出校園去創業。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比爾·蓋茨憑著自己的才華和毅力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世界巨富。

治愈貧窮,須打心底裏尊重財富

貧富的真正差距在於心態,富人有正確的財富心理、財富思想和財富觀念,而窮人的心態、思想觀念卻與財富格格不入。有些人即使有了錢,比如突然中了彩票大獎、瞎貓撞見死老鼠般買了一隻好股票賺了大錢,也還會是窮人,錢還會流走。相反的,有些人若一時沒有了錢,但還會是富人,錢還會回來。

某年的五一長假,一群高中同學從四麵八方回到故鄉,聚集在一起,重溫昔日的同窗生活。在這一夥同學中,王強作為民營企業主,錢賺得最多,聽說他的身價已近億元。奇怪的是,昔日大家都圍著王強轉,認為沒有王強就不好玩;但在這次集會上,一些在經濟上不富有的同學卻疏遠王強,甚至不喜歡與王強搭話。不難看出,造成這一反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個別同學有“仇富”心態。王強突然間成了富人,昔日的同窗好友也突然成為貌合神離的不同階層。

由此,我想起了發生在2003年的一起“仇富”事件。2003年1月22日,位居200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第27位的李海倉(山西省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在辦公室遭歹徒槍擊身亡。在李海倉遇害後的一個月裏,各種財富觀念一覽無餘地展示在網絡的大討論上。許多人“仇視財富”的心態因此被充分暴露出來。無獨有偶,2005年末網絡上又出現了一篇名為《翁帆在與楊振寧婚姻中得到的N個好處》的文章,文中流露出較為酸溜的仇富情結。從這篇文章被廣為轉載,就可知目前有不少國人還有著不淺的仇富情結。

不可否認,中國民營經濟中的確存在一定量的灰色成分;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中,有一些人的財富並不都是靠“誠實勞動”獲得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富裕的民營企業家的功勞。平心而論,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是為社會創造了許多價值的,他們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最為明顯、最能讓百姓看得到的就有:提供就業崗位、資助公益事業、開創未知領域和產業,等等。

以2003年遇害的李海倉為例,他個人和企業累計捐助社會公益事業超過4600萬元,安置就業7500人,僅2001年納稅就達1.5億元,為繁榮當地經濟、發展環保產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據報道說,聞喜縣的收入至少有1/3來自海鑫集團(有的說法是超過了90%),也就是說,全縣幹部的每天三餐飯至少有一餐吃的是海鑫集團的。因此,從大的方麵說,仇富心態不利於社會發展,更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建設。

從小的方麵來看,仇富心態最不利於個人的理財致富。要致富,絕不能鄙視財富,不要仇視富人。如果你一直鄙視或是敵視財富,那麼你就一定不會去靠近財富,也不可能很好地創富。

仇富情結,是創造財富的第一大敵;理財應先“理心”,你必須首先擺正心態。麵對市場經濟的日漸完善和隨之逐漸增多的富人,不富裕的人應以積極的、人文的、共享社會財富的心態和觀念去靠近富人,去理解財富,提升對財富的認識,從而使自己徹底地喜歡財富,從內心深處產生渴望財富和創造財富的迫切願望。

一個人,隻有從心底裏喜歡財富、尊重財富,才會積極地去創造財富,從而積累資產。

貧窮病很好治,“選擇”是劑良藥

無數先富起來的人告訴我們:賺錢是一種選擇。

窮人與富人的能力差距,並不像他們之間財富的差距那樣大,那看似非常懸殊的差別,其實隻根源於微小的一點,那就是對財富心態、財富觀念、創富行動的選擇。20%的富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富人,是因為他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有一個富人感慨地說:“現在回過頭來看,20年前的選擇是正確的。如果,我當時選擇繼續待在單位過清閑但又清貧的生活,而不是選擇下海經商辦企,去博取財富,那麼我現在可能還拿不出5萬元的積蓄,哪會有過億的身價。”

貧窮是因為“選擇”導致的。解鈴還須係鈴人。所以治療“貧窮”的最根本的良藥還是“選擇”。下麵我們來看看,巴菲特是怎麼通過“選擇”成為世界首富的。

在一開始,巴菲特就選擇了“要過富裕生活”,於是他不以自己隻有100美元為由而放棄投資致富,選擇過平庸的生活。相反的,他積極向親朋好友們借款,開始了投資致富生涯。

在巴菲特投資致富的過程中,處處體現了“選擇”對於致富的重要性。他說:“選擇一個優秀的明星企業比投資技巧和信息更重要。”

巴菲特認為,在人的投資生涯中,要做對幾次投資決定(即選擇)是非常容易的,但要做出千百次正確的投資決定,則是十分困難的。而選對了最適合投資的明星企業,就可以讓投資者避免需要自己來做出無數個正確的投資決定的麻煩。否則,你若是選錯了投資對象,再怎麼努力,其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這就好比一個優秀的攻擊手,若選錯對象,再猛烈的攻擊都是徒勞的。所以,巴菲特總是選擇適合投資的明星企業。

同樣的,巴菲特也十分注重投資工具的選擇。作為“股神”,他對投資工具的選擇是極具智慧的。特別是在他白手起家的創業初期,他選中了“有限合夥人”這個投資工具,使自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順利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因此,他說:“選準投資工具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的,如果選錯了投資工具,最終隻會是一敗塗地。

選定了投資工具後,巴菲特就著力選擇投資人。最初的投資人就是他的家庭成員,在投資事業逐漸穩固後,巴菲特開始把加入這個合夥關係的投資門檻提高。因為合夥人不能超過100人,他必須選擇那些最有價值的投資人做自己的有限合夥人。

所以,巴菲特投資致富的一身,就是正確地做出“選擇”的一生。

其實,富翁們的致富過程都是選擇的過程。當他們麵臨是過安逸但不富有的生活還是去過拚搏去創富的挑戰生活時,他們選擇了挑戰;當他們麵臨創業致富的艱難時,他們選擇了“克服困難,堅持到底”,而不是選擇了“放棄”;當他們麵臨投機與投資時,他們正確地選擇了投資,讓財富穩健、持續地增長。

在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時候,許多人不是選擇緊隨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努力去創造財富,而是選擇懷念過去“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大鍋飯生活。

多次聽人說,他很懷念計劃經濟時代的生活。那個時候,工作輕鬆,生活有保障,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國家包了,雖然工資不高,錢不多,但生活得很安心,幸福感也很強。計劃經濟體製雖然給人們以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人們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個人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件,都被國家“計劃”了,每個人的一生都成為國家計劃的一部分,甚至談戀愛、找對象和結婚生子都由組織安排了。所以,那個時代,個人的選擇空間很小,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追求自己夢想的機會就更少了。

如果,現在讓你選擇,你是選擇返回計劃經濟時代,還是選擇過當前這種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生活?筆者相信,會有許多人選擇計劃經濟時代,繼續去過那種每個月拿著百把元錢,但很安心的生活,那麼這部分人選擇的是“貧窮”。相反的,我也相信,還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去拚搏去尋找致富的機會,那麼這部分人選擇的是“富裕”。

因此,脫貧致富的過程,就是“選擇”的過程。致富是一種“選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心態”的選擇。要富有,首先你要從內心深處選擇致富,而不是選擇安於貧窮。這樣,你的貧窮病才能治愈;不久的將來,你將過上富有的生活。

特別是在當今的中國,貧窮病就更好治了,因為我們有一個治愈貧窮病的良好環境。目前,中國正處於一個充滿經濟活力與致富機會的時代,大量的財富被快速地創造出來,並持續不斷地進行再分配。每天,都會有眾多的百萬富翁產生。

從今天開始,你就打心底裏渴望財富,選擇致富,並積極行動起來。選擇對了,下一個富翁就是你!

脫貧致富要自信

沃倫·巴菲特回顧幾十年來的股市投資經曆,曾總結過兩個成功經驗:

其一,要想投資成功,就必須把投資眼光放到全世界,選中最好的那家公司,然後大筆投資下去。

其二,相信自己。巴菲特成功的原因很多,但其中“相信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信自己,不迷信別人”是巴菲特的信條。在巴菲特的投資決策生涯中,“自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1968年,美國股市處於大牛市中。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整個美國都為之沸騰。相應的,美國經濟也快速增長,股市更是空前繁榮,股價不斷上漲。此時的巴菲特卻敏銳地感覺到巨大風險即將來臨。盡管此時,全國投資市場繁榮無比,股市看好聲一片,但巴菲特堅持相信自己,他提醒自己:太過看好的情勢下已經隱藏著深淵,股市狂升時,必須學會冷靜思考,要避而遠之。於是,擁有2500萬美元的巴菲特堅決退出股市。到1970年初,美國股市開始出現下跌趨勢,華爾街的著名股票一個接一個猛跌。股市一片混亂,人們大量地拋售股票,以減少損失。

巴菲特相信自己,特別是在股市蕭條時,更加相信自己的投資決策。每當股市蕭條時,巴菲特總是相信自己又一次站在了財富的大門口。1973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道瓊斯指數不斷回落,整個市場搖搖欲墜。到了1974年,更是罕見的市場低迷期,道瓊斯指數從1000點跌到500多點,幾乎每一隻股票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沒有人願意持有股票。

此時,巴菲特卻有自己的賺錢想法,他從1973年開始就悄悄地大量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購買的數量之多,讓華盛頓郵報的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都坐臥不安。第二年,凱瑟琳找到了巴菲特,讓他手下留情,別再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了。巴菲特答應了凱瑟琳的請求,但卻以此為交換條件,獲得了華盛頓郵報董事會的一個位子。10年後,巴菲特當時投資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2億美元。

巴菲特自信,他甚至相信自己的直覺。當然,他的直覺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源於他對所投資企業的詳細了解和研究。巴菲特曾說:“要充分相信自己的直覺。”他的投資決定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自己的直覺,凡是自己感覺可以獲利的股票,他都大膽投資。他說,隻要自己對企業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這家企業的經營令自己感到滿意,就根本不會去理會什麼股市行情,直覺就能告訴自己這隻股票值得投資。1988年,當時許多人認為可口可樂公司的股價被高估了。但巴菲特卻充滿自信地認準了這家公司,以前期市場最高價75%的價格購買了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他的自信又一次得到股票市場的驗證,就在巴菲特購買之後的3年裏,可口可樂公司的股價上漲3倍,巴菲特所購買的股票每股收益增長了64%。

也正因為自信,巴菲特的投資眼光總比別人更長遠。1963年,捷運公司遭受巨額詐騙,損失1.5億美元,其股價因此大幅下跌,持股者紛紛拋售股票。但巴菲特經過詳細的調查發現,捷運卡在人們的生活中依然被廣泛運用,它應該是遭遇暫時的困難。巴菲特相信自己的判斷,他看到了三五年後的捷運公司。於是,他大量分批購買捷運公司的股票,最多時約占他總投資金額的40%。1965年,捷運公司開始走出低穀;1967年,其股價飆升至每股180美元。

巴菲特的自信和長遠眼光讓世人大為吃驚,人們開始稱他為“股神”。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經典的“囚徒困境”實驗,說的是兩個犯罪嫌疑人被警察拘捕了,被分開關押、分別提審。提審時警察分別讓他們作出三種選擇:

第一種:死不認罪,最後也確實找不到他們的犯罪證據,這樣他們將被無罪釋放。

第二種:主動認罪並檢舉揭發同伴,隻判3年刑期。

第三種:自己死不認罪,但被同夥揭發並證明有罪,這樣就會被判10年刑期。

那麼,罪犯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實驗的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犯罪嫌疑人會做出第二種選擇。原因是他們誰都不敢把自己的明天放在別人手中。

投資致富也一樣,別把自己“賺錢的命運”放在“別人的手裏”。要學習巴菲特那種自信,相信自己。因為,自信成就了巴菲特,也會成就一個富裕的你。

成功致富沒有那麼難

成功致富有沒有那麼難?

對於這個問題,也許流傳於網絡上的一則故事可以告訴你答案。故事說的是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年輕時的重大發現。

1965年,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還是一名學生,他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那時,在劍橋大學的咖啡廳或茶座裏,常常會聚集一些成功人士,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那位韓國學生常常去聽這些成功人士們的聊天。他發現,這些成功人士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反觀韓國國內的各種信息,那位韓國學生發現,包括他在內的大眾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曆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係的學生,那位韓國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於是,1970年一篇《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的畢業論文,出現在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麵前。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

驚喜之餘,布雷登教授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樸正熙(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篇論文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後來,該論文果然對韓國的經濟起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