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中文比英文重要(1 / 3)

日本人普遍持有一種說法:讀書的秋天和運動的秋天,意思是秋天是最適合人們讀書或運動的季節。日本人似乎也最喜歡秋天,因為它不熱不冷,日子過得很舒服,看書、跑步都有勁兒。

我在北大生活的幾年中,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春天是大家從宿舍跑出來讀書的季節。在校園裏,經常能看到學生坐在椅子上看書或在未名湖畔練習英文。對於北大學子來說,讀書的春天也許是最合適的。至於是否是跑步的春天,我比較懷疑。

來到中國以後,我仍堅持跑步,在這過程中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與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相比,春天明顯是最不好跑的,因為有柳絮這一麻煩的對手。不過,我還是最喜歡春天,畢竟我是4月出生的,雖然北京的春天很短,但我還是會盡量去欣賞它、珍惜它。

有一天早上,我買了包子和豆漿,走到校園裏的靜園坐著吃。忽然間聽到有一位女生準備英文報告(presentation)的聲音。她發音很有力度,我扮演聽眾角色,感覺到她的認真和刻苦。我和她打了個招呼,表明自己身份,我們開始用英文交流。她告訴我,她每天早上都來這裏練英文,畢業後想出國讀書。

北大學生對英文水平的追求是令人驚訝、欽佩的,像那位女生一樣從宿舍跑出來練口語的學生非常多。我幾乎沒有看到過日本大學生在校園裏發音練習英文的場麵,我也問了正在日本上學的幾個朋友,他們也說沒看到過。我猜測,如果一個人在外麵自言自語,周圍人會不由得覺得此人瘋了。為什麼日本的大學生與中國大學生這麼不一樣呢?我認為有三個方麵的原因。

首先是客觀原因,大部分日本大學生不住在學生宿舍,而在外麵租房子,等於有私人空間,因此,沒有必要走到外麵說英文。其次是民族原因,日本人有在公共場合保持沉默,扮演內向,服從秩序的習慣,因此,在大家眼裏,無論如何,在外麵大聲說英文是違背公民道德的。最後是主觀原因,日本大學生沒有中國大學生那麼強烈的渴望好好掌握英文,因此,根本沒有在外麵練英文的意識。

我最關注第三個方麵,畢竟是主觀因素,可變性最大。中國學生對英文的渴求和執著,日本學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不過,任何事情都是硬幣的雙麵,表裏一體,有利有弊,有舍有得。中國學生學英文的熱情有時也導致另外一個極端。

2008年的夏天,我幫30個中國80後申請赴日團體簽證。日本的官方與中國一樣,手續很讓人頭疼,要嚴格遵守規則填寫申請表格,一個人填錯就很麻煩,要重新來一次。我就讓所有申請者同時聚在一起填寫,我在現場把關。

檢查交上來的表格後發現,三分之一的人寫錯了,錯誤方式高度一致:在應該用英文字母填寫名字念法(意思是請填寫您戶口上名字的拚音)的地方,竟然寫了他們主觀認知,而非戶口上登記的英文名字,比如,Tom、Bob、Robert、Cathy等。

我很吃驚,但一瞬間解答了我過去無數次感到過的疑惑。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英文名字,背景很清楚——改革開放。在對外交流不斷增多的今天,用英文名與外國夥伴交流確實更容易和平相處。畢竟,對我們老外來說,中國人的名字的確不好念,很多的時候甚至不知道怎麼念,很費勁兒。

問題在於,許多中國年輕人,尤其80後和90後的思維觀念和表達方式已經徹底變成英文化了,用不好聽的話來說,全盤西化了。包括在中國人的圈子裏,不叫自己王明或李雪,而叫Franklin或Amanda。根據我在北大留學期間的經驗,中國學生之間,尤其在與國際交流有關的社團裏,都互相叫英文名,郵件也用英文。我則始終被卷在他們的遊戲規則裏麵,對我來說,與中國人溝通還是用中文名字,郵件用中文舒服一點。因為,我們生存於東方文化,為了雙方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意思,還是用本土化的語言精確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