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頭有這麼一句話:“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開始,天下開始大亂,先是群雄逐鹿,然後魏、蜀、吳天下三分,再到蜀漢滅亡,晉取代魏。魏、晉易代之際,暴君孫皓在東吳濫殺無辜、荒淫無度,導致民怨沸騰、眾叛親離。同時,孫皓還野心勃勃,一直做著統一天下的美夢。那麼,晉國和吳國到底誰能問鼎天下?

吳、晉斷交

孫皓最大的愛好就是殺人,跟桀紂相比也不落下風。他還整天夢想著統一天下,左右之人迫於他的淫威,為了保命,便順著他的意思,讓孫皓更加誌得意滿。

孫皓登上皇位不久,有人報告發現了一個大鼎,於是他就改元寶鼎。後來又有人說看到鳳凰集會,他就又改元鳳凰。還有人說在湖邊撿到一個石盒,盒子裏邊有塊小石頭,色青白,長四寸、廣二寸有餘上麵刻著“皇帝”兩個字。孫皓覺得這是上天賜給他的玉璽,於是又改元天璽。

孫皓在位的時候年號改了很多次,說明他確實渴望著統一天下,做天下的共主。可是你要統一,不能光靠殺人和做夢,你得有切實可行的準備。

在這方麵,晉國的司馬炎就比孫皓強多了。司馬炎在篡位之初忙著整理內務,再加上晉國內部對於是否征伐吳國也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所以他並沒有立即和東吳翻臉。

後來,有一個從晉國回國的使者對孫皓說:“北方的晉國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我們可以趁機襲擊他們。”

孫皓詢問群臣攻打晉國的計策是否可行。當時左丞相陸凱還活著,他說:“晉國新近吞並了蜀漢,又派遣使者來我國求和,他並不是向我們示弱,隻不過是想蓄積力量,以待時機。敵人的勢力正當強大的時候,我們想要僥幸取勝很難,我看不出這麼做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孫皓聽了陸凱的話,就沒有出兵,但是他跟晉國斷絕了外交關係,雙方不再互遣使者了。再之後,孫皓曾經多次派人主動出擊晉國,但都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就像諸葛亮和薑維數次北伐一樣無功而返晉國原本就很強大,加上又吞並了蜀漢,吳弱晉強,吳國始終沒有占到什麼便宜。

幾年以後,晉國局勢比較安定了,晉武帝司馬炎就有了滅吳的想法。他任命尚書左仆射羊祜鎮守襄陽,領荊州諸軍事。

羊祜鎮守荊州期間,十分注重安撫遠近的百姓,在江漢地方深得民心。特別是他對居住在晉、吳邊界地區的吳國人開誠布公、一視同仁,投降的吳人如果想離開,就發給他們路費,任由離去。

羊祜還裁減守邊巡邏的士兵人數,讓他們開墾了八百多頃農田。他剛到荊州的時候,軍隊的糧食不足以維持百日,等他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後,當地就有了足夠軍隊吃十年的糧食。

在羊祜經營荊州的時候,孫皓依然殘暴不仁。他的堂弟,前將軍孫秀當時在夏口任都督,孫皓很討厭他,民間也流傳著孫秀早晚會被孫皓收拾的說法。正巧,孫皓讓何定率領五千士兵隨他到夏口打獵,孫秀卻以為哥哥要來辦自己了,嚇得驚慌無措,連夜帶著妻子兒女和數百名親兵投奔了晉國。

吳國宗室來降,司馬炎非常高興,如獲至寶,封孫秀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會稽公。吳國人一看歸降晉國不但能保命,還能加官晉爵,就又發生了好幾起投降事件,很多吳國的宗室都歸降了晉國。

航母Style

羊祜帳下有一個參軍叫王濬,後來做到了益州刺史。羊祜非常了解王濬。羊祜的侄子曾經對羊祜說:“王濬為人誌向遠大,又好奢侈,不應該讓他專權,要對他有所約束。”但是羊祜說:“王濬很有才能完全可以擔當大任。”王濬在益州很快就樹立起了威信,很多少數民族都來投奔依附。不久,王濬升為大司農。

當時晉武帝跟羊祜密謀討伐吳國。羊祜認為攻打吳國必須憑借上遊的有利地勢,讓水軍順流而下。他秘密上書晉武帝,請求不要讓王濬到中央做官,還是擔任益州刺史,讓他去治理水軍。

晉武帝下令讓王濬解散屯田軍,大量建造戰船。王濬手下的將令何攀說:“原先屯田的軍隊隻有五六百人,造船速度太慢,往往新船還沒造成,之前造好的船就已經腐爛了,應當召集各郡士兵湊出一萬多人共同造船。這樣的話,到年底就能完成任務。”王濬一聽,心中猶豫不決,打算先向朝廷請示。何攀對他說:“朝廷如果知道要召集一萬多士兵肯定不會同意,會疑心你要造反。不如你先瞞著朝廷招兵即使朝廷知道了,工程已成定局,也就不好再阻止了。”王濬就采納了何攀的建議,命他掌管建造戰船的事宜,並且督造兵器。

王濬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戰船,以腳步測量,船身長一百二十步,據說能容納兩千多人,而且在船上建造了城樓,築起高台以望敵軍。因此,這種船就被稱為“樓船”。樓船上四麵開了可以進出的門,還可以騎著馬來回奔跑,可謂古代版的航空母艦。當時造船砍削下來的木片蓋住了長江水麵,這些木片順江而下,漂到了吳國境內。

跟晉國接壤的吳國守將拿著順江而下的木片,派人稟報孫皓:“晉國必然有攻吳的計劃,要趕緊增加我方的兵力,守住要害地區。”但是孫皓根本就聽不進去,守將隻好用鐵索阻攔江麵,想阻斷長江的通路。

就在王濬在益州打造戰船、吳國鐵索橫江的時候,吳國國內因為孫皓殘暴的統治而發生的叛逃接二連三,幸虧主持軍隊的陸抗統兵有方,局勢才沒有進一步惡化。

邊境聯歡

當時吳、晉兩國邊境地帶的將領是羊祜和陸抗,這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羊祜用信義收買吳人,每次跟吳國交戰都事先約好日期,從來不搞突襲。部下有人對羊祜說:“咱哪能這麼打仗?兵者,詭道也。咱得出詭計奇謀。”羊祜用酒把這個人灌醉,不聽他的建議,堅持要堂堂正正地打。

軍中缺糧的時候,羊祜的部隊中有人去吳人的地盤收割糧食。羊祜派人記下數量,然後用絹償還吳人的損失。羊祜打獵也隻在晉國境內,從來不越過晉、吳的邊界。如果有野獸被吳國人打傷,跑到晉國來被晉國人抓獲了,羊祜也要再送還給吳國人。

時間一長,邊境上的吳國人對羊祜心悅誠服。羊祜和陸抗在邊境上對峙期間,雙方使者經常奉命互相往來。陸抗送給羊祜的酒,羊祜從不生疑,端起來一口飲盡。陸抗生病了,向羊祜求藥,羊祜就派人把藥送給他,陸抗接到藥之後也是馬上服下。很多人都勸他不能吃,說這藥裏邊可能有毒。陸抗聽後,哈哈大笑,說:“羊祜怎麼可能會用毒藥殺人呢?”陸抗對守邊的士兵說:“如果別人專門施恩,我們專門作惡,這就等於不戰就屈服了。所以,現在雙方各保疆界就可以了,咱們千萬不要越境惹事。”

吳王孫皓聽說雙方邊境關係和諧,就責備陸抗說:“我讓你跟晉國打仗,你卻跟他聯歡,你到底想幹什麼?”陸抗說:“一鄉一邑都不可以不講信義,更何況是大國?如果我不這樣做,就彰顯了羊祜的恩德。人家施恩惠,咱們專門玩詭計,那不就更顯得人家偉大、自己卑微嗎?所以,如果我們不施恩惠對於羊祜無礙,我們自己卻會受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