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句口號引爆了東漢末年規模龐大的“”。雖然這次農民造反最終沒能成功,但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局麵從此無法挽回。為什麼這場失敗的農民戰爭,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又是如何興起,卻曇花一現的呢?

靠賣官創收的昏君

《三國演義》在中國婦孺皆知。書中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他們的故事經過戲曲、評書、影視等藝術形式的演繹,更加蕩氣回腸,令人擊節讚歎。此書雖名為“三國”,但“演義”的大部分故事其實都發生在東漢末年,七分實三分虛。書一開篇,就講述了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失敗,進而賊子進京,禍亂朝廷的故事。

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呢?靈帝當皇上二十多年,一味追求享樂,荒淫無道,賣官鬻爵,不理朝政。他平日喜歡和宮女一起遊泳,估計腦子進了不少水,甚至將身邊的閹賊認作了父母!

這樣一個昏君,還曾自我感覺良好地問大臣:“你看朕跟桓帝比,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呀?”靈帝當然覺得自己比桓帝有出息,他心想:“我多有經濟頭腦呀,知道賣官能賺錢。桓帝知道嗎?他不會賣官,也不懂經營,我當然比他更出色!”

那個大臣回答:“陛下與先帝一樣,都是堯、舜一般的皇帝。”這話乍一聽是好話,捧皇上呢,但實際上是罵桓帝是烏龜,靈帝是王八,您二位是一丘之貉,一路貨色,半斤對八兩。

靈帝貪酒好色,三十出頭就掛了。“靈”是他的諡號,《逸周書·諡法解》雲:“亂而不損曰靈”,這是個惡諡,意思是他雖然擾亂了朝綱,但國家在他手裏畢竟沒有滅亡。

靈帝一死,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就留給了後人——黑暗的政治,禍端四起的外交……其中連綿不斷的羌人反叛,最令東漢政府頭疼。

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東漢初年匈奴被掃平之後,羌人就成了東漢西麵最嚴重的威脅。順帝之前,羌人的反抗大都是小打小鬧。順帝在位時,直接接觸西羌的並州官員極其殘暴,“到州之日,多所擾發”(《後漢書·西羌傳》)。由於東漢朝廷沒有一套穩定的民族政策,所以政策執行成什麼樣,全看官員的個人作風,因此並州官員暴虐羌人的現象,非常普遍。

羌人的仇恨日益深切,其對東漢朝廷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桓帝以前,羌人就爆發了三次大規模暴動。東漢朝廷為了鎮壓羌人的反抗,十餘年間花費了八十餘億銅錢的軍費,結果呢?“諸將多斷盜牢稟,私自潤入,皆以珍寶貨賂左右,上下放縱,不恤軍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於野。”(《後漢書·西羌傳》)這筆巨資最後大都被將領截留,用來賄賂皇帝的近臣了。可憐士卒不被體恤,枉死者不計其數。東漢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除了羌族,其他少數民族也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東漢朝廷的殘暴統治。順帝末年,“楊、徐劇賊寇擾州郡,西羌、鮮卑,及日南蠻夷,攻城暴掠,賦斂煩數,官民困竭”(《後漢書·皇後紀》)。東漢朝廷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困境,隱患重重,而其中最大的隱患則是鮮卑。史書記載,鮮卑寇邊之事連年不斷,搞得朝廷手忙腳亂,疲於應付。

小民從來不可輕

東漢末年,統治者無休無止的貪欲,外戚、宦官之間長期的爭鬥以及連年的戰事,最後都轉化為了對老百姓的盤剝,社會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當時的豪強地主富得流油,家裏能養三四百名食客,館舍遍布州郡,田畝連於方國。尤其是位居要津的達官顯宦,他們利用手中權勢聚斂財物的功力,令人咂舌。靈帝在位時,有個小小的縣令倚仗他爹是朝中要員,貪汙了上千萬銅錢。還有個地方官富及十世,撈的錢十輩子都花不完。

財富都聚集到了這些人手中,老百姓就隻夠喝西北風了。東漢末年,民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命都維持不下去的時候,人倫慘劇就要上演了。《後漢書·桓帝紀》記載,夏四月“京師旱,任城、梁國饑,民相食”。四年後,“二月,司隸、冀州饑,人相食”。

人開始吃人,連夫妻也互相吃,孩子一生下來就要殺掉,因為根本養不起,社會徹底不和諧了。一個縣令,基層幹部,都能貪汙幾千萬,弄幾十套房,養好幾百人伺候他,而老百姓呢?蓋不起房,上不起學,連大夫都請不起。社會基尼係數突破了0.5,3%的人占有了97%的財富,這樣的社會不出問題才怪呢!

壓迫越厲害,反抗就越猛烈。當時流傳著一句民謠:“發如韭,剪複生;頭如雞,割複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老百姓也是人,衣食住行得不到滿足,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找口飯吃。

民間的反抗愈演愈烈。被派去鎮壓反叛者的戍卒,甚至還有反過頭來幫反叛者一起反朝廷的,與陳勝、吳廣有一拚。

這一時期的反抗運動,大部分都被朝廷的軍隊和豪強大族的私人武裝聯合鎮壓了。但是緊接著,規模浩大的爆發了。

這個大仙兒不一般

和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有著莫大的淵源。

傳說,道教的創始人是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後來,從元朝開始,張道陵的後代就一直擔任“天師”。末代張天師去了台灣,今天在台北還有嗣漢天師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