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關於年的形成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自民間流傳下來,故事性較強。稱年為遠古時期一種怪獸,十分凶猛,頭上長著觸角。每到寒冬將盡、新春將臨之際,年就從山林裏或岩洞裏走出來掠食噬人。人們為了防禦年的侵害,每到這段時間,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發出劈啪作響的爆裂聲。年一聽到這種聲音便嚇跑了。一夜過去了,天明大家平安無事,於是相互表示祝賀,拿出豐盛的食物在一起吃。這樣經曆了多少代人,便形成了一個歡樂的節日,叫做過年。
這一傳說隻能說明年如何形成節日,而對形成年的周期性原因卻未能說明。
另一種說法不是民間傳說,而是來自人們對曆史現象的研究和概括。它著重說明周期性的年如何形成,也涉及年節的形成。
年的最初概念是基於物候所產生。在甲骨文中,年呈現出的是果實豐收的形象;在金文中,年呈現出的是穀穗成熟的樣子。解釋《春秋》的《穀梁傳》在“宣公十六年”中說:“五穀大熟為大有年。”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年從“禾”,是個形聲字,並解釋為“穀熟也”。從上述情況可知:年所包含的首先是穀物、果實成熟的意思,其次是穀物、果實豐收的意思。總之,年的本義是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
隨著曆史的發展變化,年的含義也在逐漸變化。總的情況是:人們就其成熟意思的一麵加以引申,轉向天象紀年方麵;就其豐收意思的一麵加以引申,則轉向節慶方麵。
上古時期,人們逐漸把年的意思由穀物成熟引申為穀物成熟的周期,也就是從這一次穀物成熟到下一次穀物成熟謂之一年。這種基於物候的年和後來民間的二十四節氣有淵源關係,它基本上是屬於陽曆的範疇的。但當時對一年所包含的天數,所起訖的日期,均無明確規定。因此可以說:這樣的年還是處於原始狀態中的年。後來,人們逐漸認識了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之間的運行規律以及大火星等星象的出沒規律,以之來製定曆日製度,並借用了年的周期性的意義。這樣,年便基本上失去原有的物候特征而顯示出天象紀時的特征,其含義也有了變化,即從原來的由這次穀物成熟到下一次穀物成熟而改變為從這一次的正朔到下一次的正朔。正為年之始,朔為月之始。正朔即正月初一。這樣一來年便由陽曆範疇而轉入陰曆範疇,並隨之產生了年的不均衡性。
以物候定農時的年歸根結底還是以太陽的運行規律為製定根據的。這樣的年全年含365天,四季的變化比較固定。以天象定農時的年當時主要是以月亮的運行規律為製定根據的。它全年含12個朔望月,共354天。物候年和天象年之間每年要相差11天左右,積三年就要差一個月有零。為了協調這兩種不同年份的關係,古人製定閏月製度,規定在陰曆的19年間增加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是384天。但各年的總平均數約是365天,以保持和陽曆每年所含天數基本上相一致。這樣我國古代的曆法就成了陰陽合曆。
我國紀時單位的年的形成,就是如此經曆了由物候定農時向天象定農時的轉化,也經曆了由陽曆到陰陽合曆的演變。
人們就年的穀物豐收的意思引申為慶賀豐收。每當新的正朔來臨,處於冬季裏的人們便設宴席、放爆竹、貼春聯、玩春會來慶賀一年來的豐收。人們還認為這種豐收是上天賜給的,是祖宗保佑的。於是又殺牲設祭,叩頭焚香,祭祀神明和祖先。這就使年又染上了迷信色彩。
以上說明了作為周期性的年的形成和作為節日的年的形成。關於年的名稱確定也是有個過程的。
《爾雅 釋天》雲:遠古時期年有幾種名稱。唐堯時期稱年的周期為載,《尚書 堯典》:“朕在位七十載。”《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夏朝稱年為歲,《尚書 舜典》:“歲二月東巡守。”商朝稱年為祀,《尚書 伊訓》:“元祀(元年)十有二月。”直至周朝,年才被作為紀時的單位名稱應用,並長期為後代所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