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理為什麼一定要懂公關[1]
一、公關與企業息息相關[1]
1了解公關的內涵與特點
(1)什麼是公關
公關是公共關係的簡稱,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因此公關或公關人又被稱為“PR”。
幾乎所有的商場理論和實踐,都來自戰場,公關也一樣。
原始社會末期,神農氏的後裔炎帝有點管不住天下了,這類似於西周末年,天子式微,諸侯爭雄。黃帝作為一個大諸侯,打敗了炎帝,自立為帝,但跟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的旁支蚩尤等人不服,於是攻伐黃帝。黃帝為了天下民心,以炎帝為尊,才打敗了勁敵蚩尤,得以一統天下。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是黃帝笑到最後,我們卻是炎黃子孫的道理。說起來,這就是最早且最大的公關事件。
可以說,公關的力量,勝百萬神兵。
現代意義上的公關,是絕對的舶來品。20世紀80年代,公關剛傳入中國時,被披上了一層曖昧的紗衣,從業人員往往與“小姐”聯係在一起,被稱為“公關小姐”,基本都是那些漂亮的、會喝酒的、比較放得開的、動不動就嗲聲嗲氣的女人,而做的事往往是灰色的,並常常與情色交易掛鉤,比如跑關係要條子、跑客戶要訂單,等等。在當時而言,公關就不是個什麼好詞兒。
後來,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公關行業也逐漸成熟與完善起來,其重要性也逐漸得到廣大企業的重視。
廣義地說,公關就是與所在組織相關的人打交道的一切工作。對企業來說,公關就是與企業內外利益相關者進行的有目的的主動溝通。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內部的員工關係、投資者關係,外部的政府關係、消費者關係、媒體關係等。
在架構比較完整的企業組織中,除了公關部外,政府關係部門、市場部門等也都屬於廣義的公關範疇,隻是它們的公關目標、針對的公關對象不同而已。政府關係部門是為了維護良好的政府關係,專門針對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特別是核心職能部門而設的組織,比如食品行業最重要的政府關係,往往是發改委、工信部、質檢總局、衛生部、科技部、食藥監局等,食品企業的政府關係部門專門負責與這些機構搞好關係;市場部門是為了推動消費者關係,促進產品銷售而進行市場策劃和活動的組織。
一般來說,公關有三大要素:
第一,公關的對象必須是與企業利益相關的。
第二,公關必須是企業有目的的行為。企業程序性的或被動的活動,不屬於公共關係的範疇。比如,企業與供貨商或下遊渠道商的正常商業往來,雖然工作量很大,但因為其沒有明確的公關目的,因此不算公關活動。
第三,公關必須是企業的主動行為。媒體對企業的自主報道,如果是正麵的,對企業會有積極的公關意義;如果是負麵的,則往往害得公關經理很慘。但是,因為企業人員沒有參與進去,因此這也不算企業的公關。
(2)公關的三大特點
第一,公關是外交,也是內政。
公關當然不是對外跑路子那麼簡單。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這三十年來,在不同的階段,一些人物或事件被認為是公關的代表。比如,較早的“點子大王”何陽和他的點子,就被認為是公關的最高境界,不過很快被異化,何陽成也點子,敗也點子。後來,葉茂中和秦全耀等興起了營銷策劃,被認為是公關的新典型,但葉茂中很快成了廣告人,秦全耀也轉攻一事一議的事件性營銷。再後來,“媒體軟文”成為公關的代名詞,於是媒體公關一時熱火朝天。其實,這些都是公關,但又不是公關的全部。
如前所述,公關不僅包括外部公關,即為了促進銷售而進行的營銷公關,為了搞好公眾形象而進行的媒體公關,為了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而進行的政府公關,為了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或獲得行業信息而進行的行業組織公關等,也包括內部公關,即機構和管理者與員工、投資者的關係。相對於外部公關,內部公關的一個特殊性在於,員工和投資者既是企業公關的客體,即公關對象,同時在一定的環境下又是公關的主體,即公關者。
但現實的情況是,員工或投資者經常成為企業危機事件的始作俑者。換句話說,企業的內部公關,是很多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這與很多企業管理者對公關認知的缺失不無關係。
無論是把員工簡單地看做被管理者,還是把他們理想化為企業的主人公,都不足以做好員工公關。因為,他們作為整體,有他們整體的利益訴求;他們作為個體,也有他們個體的利益訴求。投資者關係也是一樣。因此,企業總經理必須將企業內部公關,提到相應的高度。
第二,公關是乘法,不是加法。
對於公關,我們既不能漠視,也不能過度關注,而要適度進行。這是因為,公關是乘法,不是加法。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基礎,那麼無論多麼優秀的公關策劃和執行,都是無水之源。而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品牌內涵。給沒有任何品牌力的企業進行公關,等於是給枯木澆水,對牛彈琴。品牌力越大,公關活動的效果也越大;品牌力越小,公關活動的效果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