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生態文明與森林旅遊3(1 / 3)

一、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發展觀基礎

(一)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是旅遊行業和林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行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實質上,森林旅遊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從本質上與科學發展觀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托,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目標。

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麵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二)森林旅遊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個層次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明確森林旅遊生態文明三個層次,主要包括森林旅遊的生態意識文明層、生態製度文明層和生態行為文明層。

森林旅遊的生態意識文明層,是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層內容。幫助社會和個人正確認知森林旅遊生態問題,能樹立進步的生態意識、健康的生態心理、高尚的生態道德,以及在森林旅遊所有活動中表現出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森林旅遊的生態製度文明層,處於森林旅遊生態文明的中間層。政府和行業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為規範和引導生態文明建設,建立起森林旅遊生態製度、法律和規範,形成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是正確對待森林旅遊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製度形態。

森林旅遊的生態行為文明層。指在森林旅遊生態文明意識層和製度層的影響和引導下,人們在從事森林旅遊實踐活動中,以具體的行為活動表現出的生態文明形態,是森林旅遊生態文明的表象層,包括合理開發森林旅遊資源、科學規劃森林旅遊區域建設、有序引導旅遊者參與森林旅遊活動等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旅遊者和森林旅遊區社區居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

(三)森林旅遊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四個延展

建設森林旅遊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製和生態恢複,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們在森林旅遊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製度和行為的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文明經濟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的延展。主要包括:

經濟性延展,指森林旅遊經濟性活動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必須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開展森林旅遊經濟活動要從資源合理開發的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努力實現森林旅遊活動中循環經濟的發展。打破傳統經濟活動中忽視環境保護的意識,開發森林旅遊產品過程中實施清潔性的生產,最大限度減少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

政治性延展,是指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把解決森林旅遊生態問題、建設森林旅遊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必須從樹立森林旅遊正確發展觀和生態觀入手,建立健全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製,發揮政府引導者的行政效力和人民群眾的主體效力,積極推動森林旅遊生態文明社區參與建設。

文化性延展,指一切森林旅遊的文化活動,即進行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所必須的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著重強調,樹立森林旅遊的生態文化意識,實現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珍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意識回歸;注重森林旅遊生態道德教育,形成防止森林旅遊資源破環和保護森林旅遊生態環境的生態文明風尚;加強森林旅遊生態文化建設,擯棄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建設好森林旅遊向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和生態美學文化等方麵的建設。

社會性延展,重視和加強森林旅遊生態文明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旅遊生活方式的革新與轉變。通過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提倡節約型旅遊消費,改變所謂“方便的一次性消費”觀念和享樂性的揮霍鋪張性消費觀念,宣傳與鼓勵森林旅遊活動中的生態保護文化活動,逐漸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和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旅遊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二、強化政府的引導、協調和監督作用

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涉及三個層次、四個延展的係統性概念,而且與社會行業、社會公眾的配合行為密切相關,這既需要政府實施政策的支持與保證,也需要政府參與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中,與行業、旅遊者和公眾溝通,在其中發揮引導、協調和監督的作用。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規

政府需要在其中充當好引導者角色,通過製定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為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全麵鋪開奠定基礎。首先,政府應製定推進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的相關政策,鼓勵旅遊企業參與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中;其次,在政府統籌管理中,加大對森林旅遊規劃設計等活動的環境審批力度,把握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設源頭;再次,會同地方環境保護部門建立森林旅遊企業的環境保護管理措施和有效的審查製度,實施獎罰分明的生態文明建設獎懲製度。

(二)強化社會責任和環境共贏意識

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涉及行業和眾多企業的多個環節,需要充分考慮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外部因素影響。因此,有必要通過政府統一宣傳和協調活動,如標語、宣傳單、公益廣告窗燈、網絡和多媒體顯示屏等多種媒介,或者環境主體的研討會、公益活動等,充分進行環境知識宣傳,達成各方麵於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意識上的共識,尤其要取得具體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員工、旅遊者和社區居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責任”和“生態共贏”的環境效益共識,從而有效實現同一目標下的良性溝通,推進森林旅遊生態文明建設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