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做事--深藏不露(2)(1 / 3)

三、著眼於長處

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重視發揮長處,包括他們自己的長處、上級的長處、同事的長處、和下級的長處,還要發揮周圍環境的長處,即他們能幹什麼。有效的企業管理者能避開短處,他們決不著手於他們不能幹的事。當然,這並不能克服每個人身上所固有的許多缺點,但卻能使這些缺點不發生作用。

另外,有效的企業管理者對自己的工作也要從長處出發,他們會使自己所能幹的都發揮效益,管理者的任務在於整合團隊的行為能力,通過對每一個人所擁有的一切特長、能力的運用,產生乘數效應。

四、集中於少數領域

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集中精力於少數主要領域,以便以優秀的管理產生卓越的成果。他們強迫自己設立優先順序,而且堅定地按優先順序做出決定。他們知道隻有做好最重要的、最基礎的事,而沒有其他選擇。搖擺不定將會一事無成。

有效率的管理者懂得,他們要處理的問題不計其數,件件都需要有效的解決,這就要求他們集中自己的時間、精力、按工作的輕重緩急,分而治之。

要學會“集中精力”的管理辦法,首先要學會“擺脫昨天的困擾”,即終止已不再起積極作用的工作,終止過去遺留下來的無意義的工作,釋放這種工作占用的資源,為新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管理者確定工作主次的原則應該為:

1.著重未來而不是過去;

2.著重機遇而不是難題;

3.要有自己的方向而不是隨波逐流;

4.要確立遠大目標,注重所產生的效果,而不是簡單、保險。

五、製定有效決策

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做出有效的決策。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基於眾多不同意見而做出的一個判斷,而不是基於“一致意見”。他們還知道,快速做出許多決策意味著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有效性需要的決策很少,但至關重要。有效性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

管理者工作的實質,是為整個企業的經營運轉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果,做出意義重大的決策。決策時需先著眼於最高層次的概念性認識,然後反複思考要解決什麼問題,再針對問題確定決策所依循的原則,決策不是為了當前的、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是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決策。

需要強調的是,決策的有效性並不取決於“意見一致”,而是建立在不同觀點的衝突、協商上,和對不同判斷的選擇基礎上的。反麵意見的本身,就為決策者提供了不同的選擇方案。

養成良好的管理習慣

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凡是終日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甚至感到顧此失彼、疲於應付的時候,最好審視一下自己的管理方法是否有問題?是否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一、要分級管理而不要越級插手問事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要進行必要的分級管理。主要管理者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是“出力不討好”的事。對下屬的管理人員要在明確責任和獎罰的基礎上,讓他們有職有權。即使碰到問題,隻要不是事關企業大局的事,也要所屬的部門自己去處理和解決。這樣,企業管理者不僅能從管理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的沉重負擔中解放出來,隻要管理幾個人就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而且能夠充分地調動下屬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感,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研究企業的發展方向或重大決策。

二、多想、多看,少說、少幹

這是高明的企業管理者必須掌握的原則。千萬不要大事小事都事必躬親。許多時候,你隻有站在一旁觀看,才能真正做到“旁觀者清”,而避免“當局者迷”,才能更公正、更有效的判斷是非曲直,才能真正看清哪些事情是企業應該堅持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改進的。即使你比你的下屬幹得還要好,也不要事事都親自去幹。一個元帥如果必須親自去衝鋒陷陣,一個教練如果必須親自到運動場上去拚搏,不僅不能說明這支軍隊的強大和運動隊的水平很高,反而說明他將寡兵弱,離失敗也就不遠了。比如一台戲,如果是企業管理者在台上又唱又跳,而員工則坐在台下觀看,還指手畫腳地挑毛病,這樣的情景就有點“本末倒置”了。輕鬆管理企業而又駕馭全局,就要求管理者多當教練員少當運動員,多當導演甚至觀眾而少當親自登台演出的演員。

三、大事聰明,小事糊塗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首先要分清什麼是企業的大事,什麼是企業內無關緊要的小事。凡是關係到企業發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對待,決不可等閑視之。而大事往往不是每天都發生的,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讓下屬部門按照分工自己去解決,不要陷於繁瑣的事務之中難以脫身。但是,也要敏銳地觀察和分析一些小事的起因和影響,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一般情況下,不必親自去處理。

四、要豁達大度,不要鼠肚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