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獻忠《真話實說》之感悟
齊勤
他所感悟的真理,均為歲月的沉澱,刻骨銘心;
他所提煉的思想,都是生命的體驗,曆久彌新。
——題記
之一
任何恢宏的曆史,都是由眾多人物創造的;所有卓越的人生,都是由無數細節構成的。
——這裏所記述的,是他如黃河一般川流不息的思緒。也許並不具有曆史的完整性,但卻極具曆史的真實性。因為這裏所表達的一切,均是肺腑之言,毋庸置疑。
《真話實說》是李獻忠書記的第二本書。他的第一本書名為《本色人生——我當幹部三十年》,於2007年出版後,即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更有不少有識之士有感而發,寫了評論文章表示強烈的共鳴與由衷的讚賞……時隔六年,有幸捧讀到他的又一力作《真話實說》,不禁欣喜非常!
這本同樣厚重的《真話實說》總共寫了六個方麵的內容,依然是平民的情懷,公仆的視角。依然是無一句虛,無一句假,篇篇披肝瀝膽;依然是無私無畏,有識有膽,處處大家風範。
其中,無論是對人性的剖析,還是對生命的感悟,都是他思想的萃取;無論是對事業的回顧,還是對理想的追求,都是他心靈的升華。
一切,莫不來自於泥土的滋養,風雨的曆練。
一切,莫不來自於社會的鍛造,時代的感召。
一切,莫不來自於一種本色人生對於責任的尊重,對於使命的承擔。
一切,莫不來自於一個大寫之人,利益他人的信念,造福民眾的實踐。
國學大師季羨林在讀了《敬宜筆記》之後,曾用了四個“真”字來評價: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可稱之為“四真之境”。讀李書記的《真話實說》筆者亦有同感,用季先生這四個“真”來形容,相輔相成。
字裏行間,還是那個見賢思齊質樸的人——一個如他文中所推崇的“君子”“好人”“老實人”;這樣的人身上,自然有他所特別推崇的“正氣”“誌氣”“骨氣”,同時又不乏應有的“勇氣”與“才氣”
篇篇章章,還是那個愛憎分明正直的人——一個絕不與他文中所剖析的“小人”“壞人”同流合汙的人。因這些人身上,太多“假”“滑”“哄”等惡習,所以他疾呼“做人底線不能丟”“人不能狐假虎威”……
同時,長期擔任領導工作,身處官場的他更清楚“社會就是萬花筒”“社會就是大染缸”。雖然他明知“老實人吃虧是常事”“好人多遭磨難”,但他更豁達地認定“沒有邁不過去的坎”“逆境更能鍛煉人”“人還是誠信最好”!
雖然明知“堅持真理不容易”,但他從未放棄過初衷,毫不動搖地認為“理想是不能丟的”“教育是不能鬆的”“嚴是愛,鬆是害”“實事求是才偉大”,因他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時間能說明一切”。
大道至簡——一切,都隻為了利益大眾,力促社會的發展。
公認的,他不僅是一個真誠正直、與人為善、積極進取的人,他還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極敏銳極富於正義感的領導。在這本書中,依然處處可見他直麵社會陰暗麵的正氣與勇氣;依然處處可見他理性和智慧的閃光。智慧,其實既非知識,亦非經驗,而是超越了自我而利益他人的一種胸懷。故麵對一些負能量、陰暗麵,他雖坦陳直言,但對一些人性,責難之中仍隱含慈忍;於一些社會現象,批判之下確每每深藏金玉。
魯迅先生說得好:“血管裏流出的,畢竟是血!”
自然,有些東西也隻能點到為止。有時我們看到的可能不過是冰山一角。追根溯源,心照不宣——有些製度的落後,說明了有些文化的落後;有些文化的落後,說明了有些道德的落後。
——道可道,非常道。
之二
哲人雲:“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