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1 / 1)

由於地域、環境、文化層次、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也不盡相同,但是人生從自立做事那天起,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自己的做人原則。

做人的原則會指導人一生的行為。樹立一個正確的做人原則,是人的立身之本。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說有個做人做事的底線,哪些事可為,哪些事可不為,心裏必須有杆秤,這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做人要憑良心”,所謂良心就是心中那杆秤,也就是做人的原則。

春秋時期,公孫儀做魯國宰相,他十分嗜好吃魚,魯國的官員都爭著買魚送給他,公孫儀卻不接受。他的弟弟問他:“你那麼愛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麼呢?”

公孫儀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才不能接受別人送的魚,因為一旦接受別人送的魚,必然要照人家的意願去辦事,那就將違法亂紀。犯了法,就會被罷免宰相的職務。一旦丟了官,雖然想吃魚,又有誰再給我送呢?不接受別人的魚,就可以免於被罷相,雖然沒有白拿魚,卻能長久地自己去買魚吃。”

不接受別人的魚,吃自己的魚就是公孫儀的做人原則,有了這個原則的指引,他才能穩坐相位,並流芳後世。做人必須有原則,如果喪失了做人的原則,也就喪失了是非評判標準,你就會分不清敵我好壞,是非曲直,也就搞不清楚自己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一天到晚糊裏糊塗,很容易走入歧途。因為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時時事事都要受到社會公認的法律和道德等準則的約束,你不可能置身於社會之外,成為一個遊離分子。

原大連市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兩委辦”綜合處處長李某,本是一個仕途順利的“後備幹部”,可是他卻有一個錯誤的價值觀,他認為自己有權時不享受,過期就會作廢。

為了滿足膨脹的私欲,李某不惜瞞天過海先後騙取單位及個人101.6萬元巨款,並用這筆錢包養了“二奶”。誰知道,就在他的欲望不斷得到滿足時,“二奶”瞞著他懷孕並堅持生下一女,以此要挾他拿出一筆筆巨款。

麵對“二奶”永無休止的貪欲,百般無奈的他為了保住名聲地位,息事寧人,不惜做通妻子的工作,夫妻倆相互配合,巧立名目詐騙、貪汙152萬元,填充“二奶”的饕餮黑洞,及至案發。

這個人本來家庭幸福美滿,仕途一帆風順,可他偏偏身在福中不知福,被外麵世界的“精彩”所迷惑,以婚外戀、包“二奶”等醜行為榮,結果成為美色之網的俘虜,以致家庭破裂,牢獄一生。李某的最大失誤就是做人沒有原則,價值觀成了“金錢觀”的俘虜,結果咎由自取。記得陳毅有句名言:“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如果李某早日明了這條做人的原則,也就不會去明知故犯了。

但是“做人難,做個好人更難”,因為好人是有原則的,他時時處處要受道德水準的約束,需要做到“忍、讓、謙、和”。忍:凡事都要謹慎從事,三思而行,怒上來時以忍為高,忍氣能生財,小不忍則亂大謀;讓: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讓心平氣和,禮讓三先和睦常樂;謙:人有成績莫自誇,驕傲自滿無益多,曆覽天下許多事,成由謙遜敗歸奢;和:世上誰能無有過,莫為小事動幹戈,和與人交受眾敬,百忍堂中有太和!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原則,好人才更容易被人所推崇。

當然,做人有原則,還應考慮到原則與發展的關係。因為社會是向前不斷發展的,人的觀念也是在不斷更新,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法律和道德準則會有所不同,這個時期你這樣做可能是對的,而同樣的做法放在另一個時期就是錯的,甚至是違法的。所以我們的做人原則,也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革而不斷調整,絕不能讓原則成為一種定式,那樣很容易束縛和禁錮自己的思想。

總之,做人要有一個原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求你做得最好,隻求你做得較好,隻要人人都能在社會法律和道德準則規範中,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穩定安康,繁榮富強,我們自己也會更加舒適,更加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