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水災後的防疫與心理指導(1 / 3)

暴雨過後,洪澇受災地區的防病工作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重點做好預防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的發生,保護水源和飲用水的消毒,特別是分散式飲用水消毒,同時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鼠害,把各種可能發生的疫情消滅在爆發、流行之前。

災後安全用水

1.怎樣保證飲水安全?

(1)盡可能喝以下三種水:經過燒開的水、救災指揮部發放的瓶裝水或飲料、經救災指揮部認可的貼有直飲水標識的水(淨化設備現場製備或送來的桶裝水)。(2)缸、桶、盆、碗等盛水器具,要經常消毒,消毒後用幹淨的水衝洗;洗衣服、洗澡、洗菜等洗滌用水應采用經過消毒的水,或經救災指揮部認可的貼有飲用水標識的水。(3)不喝被汙染的水,不用汙染的水漱口、洗菜等。(4)有消毒味道的水是較安全的水,勸說大眾自覺接受。(5)保護生活飲用水水源,勸說人們共同保護。在指定地點禁止堆放生活垃圾、傾倒生活汙水、大小便等行為。

2.學會判斷水質好壞

在緊急情況下自行飲水時對水質好壞的簡易判斷方法主要包括:看:幹淨水應該無色、無異物、無漂浮死亡的動物屍體等,否則可能對健康有害。嗅:幹淨的水沒有異味,否則不宜飲用。嚐:幹淨的水沒有味道,如果發現有酸、澀、苦、麻、辣、甜等味道則不能飲用。驗: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水質(快速)檢驗設備等對水質進行快速檢驗,合格後才能飲用。

3.學會利用雨水

在安全衛生飲水得不到保障時,可利用該季節雨水較多而雨水相對比較幹淨的特點,收集雨水儲存,作為臨時生活飲用水水源。(1)普通家庭可利用地窖、臉盆、水桶等,盡可能選擇大麵積的集水區,利用各種容器收集雨水。(2)將收集到的雨水每盆加入一勺明礬(每升水100毫克),用筷子或鏟子攪動,待出現絮狀物後靜置沉澱,水即澄清。(3)取上清水燒開即可飲用,如無明礬也可放在盆中靜置半小時後取上清水燒開即可飲用。

4.學會製作安全用水

(1)取池塘、河流裏的水(最好選擇流動性的水)置於臉盆或者水桶中,加入一勺明礬(每升水100毫克),用筷子或鏟子攪動,待出現絮狀物後靜置沉澱,水即澄清。(2)用釘子在水桶的底部均勻的鑽出一些小孔,裝滿洗幹淨的沙子,做成簡易過濾裝置。(3)將裝滿沙子的水桶架起,下麵接上臉盆或水桶,將上述沉澱後的水緩慢倒入裝滿沙子的桶中。(4)在經過簡單過濾後的臉盆或水桶中加入半片襯衣紐扣大小的消毒劑片或漂白粉(一般100公斤水,約1桶,加1片漂精片或者每200斤水直接投入l片泡騰片),攪拌,半小時後即可飲用。如沒有消毒劑片或漂白粉,將過濾後的水燒開即可飲用。

什麼是健康飲用水

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一些專家經過研究提出:健康飲用水是指在滿足人體基本生理功能和生命維持的基礎上,長期飲用可以改善和增進人體生理功效,增強人體健康,更能進一步提高生命質量的水。因此,要求健康飲用水無汙染、無毒無害無異味;符合人體營養和生理需要,如含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由此可見,無汙染的水隻是幹淨的水,在此基礎上滿足水具有生命活力和無退化的才是安全飲用水,若能進一步滿足和符合人體營養和生理需要的水才是真正的健康飲用水。健康的水和安全的水是不同層次的概念。水首先要達到幹淨,其次是安全,安全的水是健康水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健康水應該是幹淨、安全與健康的統一。水災過後衛生條件差,特別是飲用水的衛生難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預防的是腸道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痢疾、甲型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澇期間極易發生的,如鼠媒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蚊媒傳染病: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

災後怎樣預防傳染病

災害期間還常見皮膚病,如濕疹。意外傷害:溺水、觸電、中暑、外傷、毒蟲咬螫傷、毒蛇咬傷、食物中毒、農藥中毒等。

1.預防腸道傳染病

預防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是注意飲食和飲水衛生。日常管理,水災之後要清除垃圾、汙染物,消毒環境,管理好糞便、垃圾,減少汙染。保護水源,要保證生活飲水不受汙染。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淨水片)消毒生活用水。洪水之後不要去遊泳,以減少感染機會。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不喝生水;飯前便後洗手;不吃腐爛變質或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不用髒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應煮沸消毒,刀、砧板、抹布也應嚴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開存放;水產品和海鮮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消滅傳播途徑,水災期間建臨時廁所,不隨地大小便;糞缸、糞坑中加藥殺蛆;動物屍體要深埋;消滅老鼠、蚊、蠅等傳播途徑。

2.預防鉤端螺旋體病和流行性出血熱

盡量減少或避免與疫水接觸的機會,不在可疑的疫水中遊泳、洗衣物等。管好豬、狗等動物,豬要圈養,不讓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豬糞等要發酵後再施用。大力開展防鼠滅鼠工作,尤其是洪災期間人群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類密度較高的地方。洪災後應做好滅鼠、殺蟲工作。注意個人衛生,禁止隨地大、小便,下水作業時要盡量穿防護膠鞋,保護皮膚不受細菌、病毒侵襲。病人糞尿用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臨時居所要新建在地勢較高、幹燥向陽的地帶,在周圍挖防鼠溝;還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於排水和保持地麵幹燥。床鋪應距離地麵0.7米以上,不要睡地鋪。加強個人防護,在疫區作業時,應穿戴防護衣褲,防止皮膚破損。不要在草堆上坐臥、休息。有條件的可接種疫苗,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預防藥物。

3.預防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

滅蚊、防蚊及采取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控製和管理傳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經常灑滅蚊藥,病人要隔離。開展衛生運動,清掃衛生死角和積水,疏通下水道,噴灑消毒殺蟲藥水,消除蚊蟲孳生地,降低蚊蟲密度,切斷傳播途徑。夜間睡眠掛蚊帳,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暴露的皮膚應塗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驅蚊藥,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及時進行乙腦疫苗預防接種,提高人群免疫力。

得了痢疾應注意什麼?

1.患病期間應隔離治療,個人食具、茶杯和洗漱用具應單獨使用,每日煮沸消毒,做到飯前便後洗手。

2.在飲食上,選擇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多補充液體,按時喝口服補液、鹽溶液或米湯、稀粥、菜湯、開水等。

3.為防止轉成慢性,選用一種有效抗菌藥物治療,療程不少於一周。治療也可輔以不易產生抗藥性的黃連素和非抗菌藥思密達等。

4.病痊愈前,不串門、不參加聚餐。從事飲食業、托幼兒及供水等工作者應暫時調離工作崗位,直至病後兩次大便未檢出病原菌方可恢複原工作。

5.照醫生的指導方法消毒處理糞便,小兒大便宜蹲盆,糞便經消毒後及時倒入廁所。

6.與菌痢病人密切接觸的家屬,可在醫生指導下預防性服藥,並認真洗手。病人使用的物品要用“84”消毒液擦拭,發現有新腹瀉病人,要及時去醫院腸道門診就診。

水災過後要注意防治皮膚病

水災過後,很多皮膚病也相伴而生,要注意防治。

1.丘疹性蕁麻疹

(1)發病原因

該病多由蚊蟲叮咬引起,皮疹為黃豆、蠶豆般大小,呈梭形紅丘疹、丘皰疹分布,患者有瘙癢症狀。

(2)預防

預防該病主要是注意驅蚊滅蟲,保持皮膚衛生,盡量不要裸露皮膚。

(3)治療

可以用爐甘石洗劑、皮康霜塗於患處,也可同時口服抗過敏藥物。

2.日光性皮炎

該病是由於皮膚在強烈陽光下暴露時間過長而引起的,暴露部位的皮膚紅痛、瘙癢、脫皮。可戴帽、穿長袖衫和長褲,趨陰避光,以預防該病的發生。治療:外用激素軟膏,口服抗過敏藥物。

3.手足癬

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香港腳”或“腳氣”。足癬的發病率遠遠高於手癬。以外用藥為主,一般不需內服湯藥。浸潰型:外用足粉或咪康唑霜,每日1~2次。水皰收幹脫皮後,可改用克黴唑霜、達克寧霜等。水皰型:如皰小未破者,可用10%冰醋酸溶液浸泡,每日2次,每次10分鍾;或用複方苯甲酸搽劑,每日2次外搽。如皰較大,先將皰液吸去,再用霜劑加撲粉;如皰已破,可用複方雷鎖鋅搽劑,再加撲粉;若有糜爛或繼發感染,每晚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20分鍾,並用3%硼酸溶液或0.1%利凡諾溶液作濕敷。鱗屑型可用複方苯甲酸軟膏、10%~30%冰醋酸或複方水楊酸酊外塗。水皰破裂時,不能用含乙醇的外用藥,以免引起劇烈疼痛。手癬和足癬護理:患者主要應防止自身感染,避免搔抓傳播,足癬往往是自身感染的來源,用手搔腳後即可致真菌感染,而發生手癬、甲癬和體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