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城裏有家醫院(1 / 3)

何謂“隆福”精神

在北京東城區隆福寺大街西口、美術館東街18號有一家醫院,名為北京隆福醫院。它平淡靜謐地呆在那兒有50年了。沒有太大的名氣,好似老北京的糖葫蘆、炸醬麵,知道它、喜歡它的多是胡同裏的那些布衣百姓。

這是一所區級醫院,如果把“高超”、“尖端”這樣讓人心跳的字眼安在他們的頭上,顯然有些牽強附會。他們不具備那樣的規模和實力,長此以往,他們的能耐就是為周邊群眾診治常見病、多發病。

醫院值得稱道的是“精神”。他們自己人稱之“隆福精神”。外邊人給他們的精神稱謂就很多了。首先是“精神文明單位”,而且這個稱謂一經讓他們得手便一氣聯貫了12屆,以至讓他們自信到“年年跑不了”。果真,在第13個年頭,也就是2005年,“精神文明單位”的稱謂上升為“文明標兵單位”。曾經國家在醫療係統評選“百佳醫院”,結果,整個北京有幸入選的不過6家,且其中5家均為三級甲等大醫院,隻有他們是以二級醫院的身份躋身其中的。後經考證,即便在全國範圍,能獲此殊榮的二級醫院也就惟其一家。“百佳醫院”之後,國家開始評選“百姓放心醫院”,誰料這個當今最貼近民意的稱謂又是別無異樣地讓他們得手……

那麼,這樣一家精神富有的醫院如今的生存狀態究竟怎樣?時任醫院院長的饒餘波說“盈虧相當”。此結論是基於醫院2004年的財務報告說的。從賬麵看,全年流水7400萬元,而年底盈餘僅有13萬元。家底之微薄著實讓這位當家人有些難為情,“根本談不上掙錢。”

不掙錢,那麼醫院怎麼發展?饒餘波聽到這樣的置疑,趕緊把“怎麼辦”三個字返還給問話的人,“是呀,你們來為它找找答案”。

從表麵看,醫院目前的表象並不見難以為繼的樣子。就醫環境、裝備設施都還看得過眼。饒餘波解釋說,2001年他們剛全麵裝修過一次。隻是好景不長,到了2002年下半年,政府的撥款就像是突然在上遊放下了一道閘門,眼見著下遊的河床便漸漸幹癟了。斷流之前,醫院全員工資的60%是有著落的。斷流之後,這七八百萬元工資就像一個大窟窿,擺在了726名醫護的麵前。用什麼辦法來填如此巨大的窟窿?醫生護士們又能用什麼辦法來創造出七八百萬元的價值?與此同時,政府在設備和項目上的經費也在逐漸縮水,除了工資之外,醫院今後的發展資金,來源又該在哪兒?

“越是這樣,越不能亂收費。”醫院書記吉秀珍此話說得很堅決。

為什麼?其實,單位也和人一樣,有些人的脊梁是壓不彎的,有些單位的脊梁同樣也是壓不彎的。隆福醫院的人認為:沒有扛不起的山。

他們希望患者睜大了眼睛挑刺

饒餘波說:“我們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讓患者能明明白白地看病。”

吉秀珍說:“你的職責是什麼?做到沒有?我們把職責公布在牆上,讓患者看。”

事件一:醫院為每一位就診病人發放承諾書

醫院給病人的承諾書分別有門診與住院兩種,內容不盡相同,目的是一樣的,細化服務內容,接受病人的評判。患者到醫院就診或住院時,醫院方把承諾書發到病人手裏,離開醫院時病人把承諾書填寫上自己的意見並塞到意見箱裏。

曾經有一位醫生,他的行為與第11條承諾的行文有偏差。他當班的某一天,早上按時查房做到了,但是晚上查房卻沒有到位。於是,一位細心的患者抓住了這位醫生言行不盡相符的事實。病人本以為說說而已,不會有誰去理會。沒想到,無心生事卻偏偏驚動了醫院的上上下下。“失當”的醫生為此受到懲處。同時,院方給予如此認真對待“承諾書”的患者一定的獎勵。

事件二:醫生、護士職責上牆

醫生、護士職責中製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醫院為此不斷地進行演練。目的是提高醫務人員的急救能力,進而使醫院內意外事故發生的幾率盡量降低,實現急救工作科學化,協調化,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