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條 不要貪說忘分寸,小心駛得萬年船(1 / 3)

從小我們就聽過“禍從口出”的諺語,但是究竟這句話的後果有多嚴重,學校中是體會不到的。隻有進入職場之後,有了真正殘酷的競爭關係,有了深刻的利益糾葛,才能體會“謹言慎行”對我們的幫助和保護。秘密說多了,可能成為別人暗算你的把柄;八卦傳多了,可能成為不被信任的人。最終你會明白,少說多聽利於行,沉默是金最寶貴。身在職場,少扯“沒用的”,這就是無數職場前輩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沉默是金,嘴巴休息不吃虧

喋喋不休的人貌似很有口才,可是到了關鍵時刻往往說不到點子上。守口如瓶的人看起來是個無趣的悶葫蘆,可是總能三言兩語道破玄機。所以,管好嘴巴,平時少說,盡量讓自己的話變得有分量、有深度。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人,在人前誇誇其談口若懸河,仿佛天底下無他不知無他不曉。這種人通常扮演消息樹的角色,公司裏有什麼風吹草動他都最先知道,然後又以最快的速度散播出去。別人驚訝地問他“真的假的”,似乎是他最開心的事。

但是,這種人通常在單位裏不會有太高的職位,往往是混了好多年還在基層崗位上做最基本的工作,有了個老資格,卻沒有升職加薪的機會。說到底,這些就是“花把勢”“大忽悠”,耍嘴可以,玩真格的不行。因為這樣的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什麼都說,容易得罪人,無法贏得別人的信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常事。久而久之,也就沒人重用他了。

伊索在年輕時曾經當過奴隸。有一天,他的主人要他準備最好的酒菜,來款待一些哲學家。當菜都端上來時,主人發現滿桌都是各種動物的舌頭,簡直就是一桌舌頭宴。全桌客人議論紛紛,氣急敗壞的主人將伊索叫了進來,問道:“我不是叫你準備一桌最好的菜嗎?”

隻見伊索謙恭有禮地回答:“在座的貴客都是知識淵博的哲學家,需要靠舌頭來講述他們高深的學問。對他們來說,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比舌頭更好的東西了。”哲學家們聽了他的陳述都開懷大笑。

第二天,主人又要伊索準備一桌最不好的菜,招待他不喜歡的客人。宴會開始後,沒想到端上來的還是一桌舌頭,主人不禁火冒三丈,氣衝衝地跑進廚房質問伊索:“你昨天不是說舌頭是最好的菜嗎?怎麼這會兒又變成了最不好的菜了?”

伊索鎮靜地回答:“禍從口出,舌頭會為我們帶來不幸,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東西。”一句話讓主人啞口無言。

可見,語言的確是非常奇妙的東西。用好了獲益匪淺,用不好甚至會給自己找來大麻煩。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占有一席之位,掌握說話的分寸是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該說好話,還是該說實話,都是有講究的。

戰國時代,群雄紛起爭霸,許多說客就以“舌頭”為生,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謀士。“口才”就是他們賴以生存、成就功名的工具。戰國著名謀士張儀有一次被打得半死被抬回家後,醒來第一句話就是對妻子說:“看看我的舌頭是否完好?”

任何人都避免不了與人進行口頭交流,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說話方式和技巧,就會體會到“禍從口出”的感覺了。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有來。主人心裏很焦急,便說:“怎麼搞的,該來的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了?”於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了好幾位客人,越發著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隻剩下一個與主人較親近的朋友,看到這種尷尬的場麵,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哇!”朋友聽了大為惱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可見,不經過大腦的話是多麼容易得罪人。言語可以捧人,也可以傷人。年輕人在職場中,不要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學會謹慎說話。如果你實在不知道怎麼說,那就采取最穩妥的方法——沉默。讓嘴巴休息不是壞事,一個默默無聲的人永遠比一個話嘮值得信賴。

有很多不善言辭的人最後成功了,恰恰是沉默給了他力量。因為沉默,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有了更專注的精神去做事。沉默的人往往容易贏得別人的信賴,別人會把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他的能力無形當中就增強了,成功的機會也就增多了。

不跟同事議論公司

同事,就是在同一個公司裏共事,這就難免聚在一起談論公司的是是非非。而這樣的談話中恰恰隱藏很多陷阱和暗器,弄不好就節外生枝,成為阻礙自己前行的障礙。

公司裏的是是非非一向是同事間聯絡感情最佳的共同話題,尤其在茶水間、洗手間這兩間“談話室”裏,往往是眾家流言的最大集散地,也是謠言產生的“秘密花園”。

別人說公司好話壞話時,你可以聽,但絕對不要跟著講,最好隻進不出。所謂“禍從口出”,舌頭是名副其實的“禍水”,不管是泄露自己的私事,或轉述聽來的是非,都可能讓自己陷入言多必失的危險。

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按察使王士俊被派到河東做官,正要離開京城時,大學士張廷玉把一個很強壯的用人推薦給他,客氣地說:“此人忠厚老實,是隨從的最好人選。”王士俊謝過張廷玉,把用人帶到了身邊。

到任後,王士俊發現此人辦事果然很老練,行為又謹慎。王士俊很看重他,時間一長,便把他當做心腹來使用。

幾年後,王士俊任期滿了,準備回到京城去。這個用人忽然要求告辭離去。王士俊非常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那人回答:“大人,實不相瞞,我是皇上的貼身侍衛。皇上叫我跟著你,你幾年來做官,沒有什麼大差錯。我先行一步回京城去稟報皇上,替你先說幾句好話。”

王士俊聽後嚇壞了,好多天一想到這件事兩腿就直發抖。幸虧自己沒有虧待過這人,也沒有在他麵前說過皇帝、國家的半句壞話。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就是曆史典故裏比較有代表性的“雷子”。職場中的“雷子”,通常不會在你身邊炸響,但是殺傷力遠遠高出大炮。不管是宮廷裏的皇帝還是職場裏的老板,通常都會廣布眼線,監視手下人的動向。說好聽些,這是方便管理,說難聽點,就是監視大家的一舉一動。所以,在職場裏做事,最好不要跟同事議論公司的是是非非,不要對上麵的領導、公司的製度評頭論足,當心身邊有監視你的眼睛、竊聽你的耳朵。

趙健剛進一家大公司的設計部後沒多久,同部門的一個同事小劉就升到工程部去做了部門主管。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競爭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部門裏的人都有那麼一點酸酸的感覺,幾個同事背後嘀咕開了:“哼!他有什麼本事,憑什麼升他的職位?”一百個不服氣與嫉妒就都脫口而出了,於是你一句我一句,把小劉數落得一無是處。

趙健見大家說得激動,也毫無顧忌地跟著說了些小劉的壞話,如隻會拍馬屁、妒忌心重等。有一個陽奉陰違的同事,在背後說小劉的壞話說得比誰都厲害,可一轉身就把大家說的壞話全告訴了小劉。小劉聽到後非常惱火,心裏想:別人對我不滿,說我的壞話我可以理解,你趙健乳臭未幹有什麼資格說我,從此對趙健很冷淡。趙健一身本事得不到重用,還經常受到小劉的指責和刁難,成了背後說別人壞話的犧牲品,後來隻好辭職走人。

在職場圈子裏,這種見風使舵的小人是很多的。同一戰壕的戰友,往往容易“同仇敵愾”,一個人開口罵領導,抱怨工作太多,待遇又差,同事大多隨聲附和。這種情況下你必須三思而後行。有的人喜歡搬弄是非,坐山觀虎鬥。他會在你麵前痛斥別人的不是、猛誇你的長處,你千萬別信他!從你這兒一轉身,他就會把同樣的話重講一遍,當然渾身“不是”的就換上你了!

網上不是有話說嗎:“看了《投名狀》你該記住,兄弟是靠不住的。”你無心的幾句話,可能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最後成為傷害你的工具。所以,最好不要發表任何議論。如果非要你說,你就說好話,說公司好,說領導好,說同事好,這樣誰要挑不出你的毛病,揪不到你的小辮子。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老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最簡單不過的道理,涉世越深,越能明白其中道理。有些人一時僥幸鑽了空子,卻因為嘴巴不嚴走漏了風聲,最終翻船遭殃。

職場規則有明有暗,有些東西在規則中不允許,在潛規則中卻允許;在規則中是錯的,在潛規則中卻是對的;在規則中被禁止,在潛規則中卻被允許……總之,工作時間稍微長一點,你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就是“擦邊球”,全看你處理問題的技巧,錯的可以做對,黑的會變白的,很多東西都處於中間的“灰色”地帶。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現象,有些人的膽子就大起來,什麼都敢做,什麼規則都敢碰,動不動就想鑽空子搞投機。殊不知,那些在江河裏淹死的多半是會遊泳的人,開車出事故的往往是老司機。正是因為他們膽子太大放鬆了警惕,就出現了紕漏,導致失敗。

在職場中也是這個道理,有些事情雖然處於“灰色地帶”,可對可錯,但是為了保險起見,你還是不要碰的好。就像老話說的:”如果你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早晚有露馬腳的那一天,到時候你就很難處理了。

孫亮在一家小外企做行政工作已有三年,是個主管。他一直想跳槽到一家大型外企做行政經理,苦於沒有機會。某天,他從朋友那裏得到消息,一家知名企業對外招聘行政經理,他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可是,看到招聘啟事時孫亮發愁了。人家要求應聘者至少有兩年經理工作的經曆,而他從來沒當過職位,隻是個主管。然而,這個機會太具有誘惑力了。而且孫亮堅信自己能夠勝任經理這個角色。就算最後不能應聘成功,也要試一試嘛,總不能在簡曆階段就被淘汰下來。更何況,自己所在的是一家沒名氣的小公司,不會有人來查,在簡曆上造個假,誰能看穿呢?

這麼想著,孫亮的膽子就大了起來。他在自己的簡曆上寫,自己曾經有兩年的行政經理工作經曆。然後,就把簡曆投向了那家企業。

初試、複試都異常順利,孫亮竟然經過了重重選拔,成了兩名候選人之一。在即將宣布錄用結果的前一天,孫亮胸有成竹,穩操勝券,請朋友到飯店喝酒。幾杯啤酒下肚,他的腦袋開始發熱,竟然把自己編造工作經驗的事情說了出來。

事情實在是巧,偏偏他應聘的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就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吃飯,孫亮的話被人家聽了個清清楚楚。孫亮求職的事當然就沒了下文,他不得不在小公司繼續熬著,為他的“造假”行為以及口沒遮攔的做法埋單。

在孫亮這件事中,他的錯誤是一個接一個。其實,他沒有行政經理的工作經驗,硬說自己有,已經說謊了。這在職場中已經是個大忌。他撒了謊,騙過了招聘方,自己還到外麵吹噓。本想炫耀一下,沒想到隔牆有耳,就被用人單位發現了。也真算得上“天意”!

這個故事並不是憑空杜撰,而是職場的真實寫照。孫亮不是單純的倒黴,而是觸動了職場潛在的暗礁。身在職場,還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好,不要從一開始就想鑽空子、耍小伎倆,更不要仗著小聰明渾水摸魚。還是那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紙是包不住火的,一個謊言需要更多的謊言去掩蓋,早晚都要穿幫的。

老實人並不吃虧,即便是在潛規則裏,這句話也是真理。如果你做了什麼見不得光的事,就算嘴巴管得再嚴,也管不住別人的耳朵和眼睛。你自己不說出去,被別人看到了或者聽到了,也是要有麻煩的。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冒險的好。

多聽少說,耳“聽”八麵風

多聽,可以多方獲得信息,把它轉變成自己成功的機會。少說,可以避免禍從口出,降低自己失敗的概率。老天給我們一張嘴兩個耳朵,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職場是個人場,話多,信息多,閑言碎語也就多。有些東西是有價值的,有些東西則是浮雲。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善於分辨的耳朵,耳聽八麵風,迅速分辨出哪些是有營養的信息可以消化吸收,哪些是沒養分的殘渣需要盡快丟到一邊。

曾經有個小國的使臣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純金打造、技藝精湛的禮物讓中國的皇帝非常開心。可是,小國的使臣同時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