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梁(大結局)(1 / 2)

第兩百二十五章梁

“京師大捷!大捷!”一騎奔馳在南京城內,喊出了令無數人熱血沸騰的語言。

無數漢人為之揪心的問題--國朝大都督幾乎抽掉了國朝各地所有的精銳部隊,幾十萬的部隊,可謂傾國之戰,可是勝負,唉!實在讓人揪心啊!

如今--前方消息傳來,簡直是舉國沸騰啊!

京師不比遼東,遼東大捷由於地理偏遠而沒有太多的人能夠瞧見,然而京師卻是天下之中心,至少前幾年是,它西鄰山西,南接河南、山東,東又接關口,自京師肅清之後,不少京畿的百姓重返家園,許多商隊在此前往北京,這些都是做不得假的事情。

南京城裏,百官聞此消息而沸騰,大勝之下,國朝的禍害終於鏟平了,國家即將太平,即將中興了啊!

先帝之死,終於得報了!

然而,強烈的喜悅之後,南方人,尤其是士紳階層,也有不少為之糾結,北京收複,是否意味著南京的國都地位不保?

這是許許多多的南方士紳亦是心中惶恐不安,南京若為都城,這給南方帶來的利益絕對是十分之大的,不僅僅是政治地位的提升那麼簡單的,屆時南京地價、貿易、科舉等等,整個國家都將圍繞著南京來轉,這便是利益,可北京收複之後,北方人自然希望還都,而南方人自然心中不願,雖然南京至今仍舊是陪都之名。

南京城中,許多士紳開始活動起來,希望以北京曆經大戰,殘破不足以為都為名,希望自今起立都南京,一時間也算是群潮湧動,上書之官員絡繹不絕。

自大敗皇太極之後,整個京畿地區滿清殘部一路被肅清,唯一剩下的便是多爾袞部仍在河西務頑抗,然而麵對四麵的圍困,他兵力不占優勢,想從無數圍困工事裏突圍而出又談何容易。

而北京城裏,新的一輪鏟逆風暴又開展了起來,無數當初附庸滿清政權的權貴紛紛下馬,用他們的各類家產充盈國庫,京畿周邊的土地也紛紛分給了無地的農民,以及立了功的將士。

接受了的許多降兵也得安置,這些人大多乃是明人子弟,隻要他在從屬滿清政權之時不是屬於那種助紂為孽、狐假虎威之人,也一並放回去妥善安置。

由於京師被卡斷了道路多年,京畿內許多物資缺少,聞到了商機的商人們迅速在內地購買了大量的貨物,各種各樣的,琳琅滿目,也使得南來北往的道路上全是過往的商隊。

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整個京畿大地人流湧動,顯得十分的生機。

北京城,諸多大小事物整頓完畢之後,已經到了昭武七月,北京城已被接手城防,城裏的一些商業也開始恢複,許多地方已然如春日之青草重新長開了繁華。

當初河西務的多爾袞仍仗著防地的糧草儲備死撐硬抗,然而到了此時,怕也消耗的是差不多了。

接管河西務圍困的乃是甘肅的盧象升和保定的孫傳庭兩人,多爾袞雖然才華不錯,然而盧、孫二人也是將帥之才,而且明軍在兵糧充足之下又處於守勢,如今,多爾袞也不過是垂死掙紮而已。

各地的人馬陸續遣返,但是薊門卻增設了五千兵馬,並派人督促修繕薊門長城關隘,以嚴防被打出去的滿清軍又跑回來騷擾。

昭武四年八月,國朝正式宣布還都北京,一石驚起千層浪,無數南方人群起雲湧希望國朝定都南京,而北方人則用一副戲謔的眼神仿佛在一旁看南方人猴子一般跳大鼓唱好戲。

然而最終,軍隊護送下的小皇帝及文武百官收拾了行裝拖拖拉拉於昭武四年年底還都北京。

昭武五年,絕對是個好年,至少從表麵上來講,陝甘流寇初平,京畿偽清驅除,國家初步呈現太平。唯有河西務的多爾袞仍在負隅頑抗、各地少數零散的亂民造反,都不過是小打小鬧,沒人會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