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一)(1 / 3)

一、家世與成長

明末清初,中國在學術界和科學界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湧現出一大批卓越的哲學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學家。徐光啟,就是這燦爛星群中的一顆耀眼的星辰。他為發展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事業孜孜不倦地奮鬥了一生。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公元1562年4月24日(明嘉靖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生於南直隸鬆江府上海縣城內太卿坊(今上海市南市區喬家路)一座三開間的瓦房裏。

徐光啟的曾祖徐珣是一個貧困農戶,到了祖父徐緒的時候,棄農經商,家庭逐漸富裕起來。但好景不長,徐緒中年早逝,留下妻子尹氏和6歲的兒子徐思誠,尹氏為了維持家計,請來她的侄子協助經商,不過幾年,徐家產業不斷擴展,成為富裕大戶。徐思誠也在十七八歲時娶錢氏為妻。

就在徐思誠19歲那年,倭寇闖進我國東南沿海肆意燒殺搶掠,富裕的鬆江府人民也陷入了這場浩劫中。徐家為躲避災禍,不得不離家避難。直至1556年,長江口和浙江一帶的倭患漸平,徐家才結束了四年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回到了家鄉。經過幾年經營,家庭經濟稍有恢複,但禍福無常,不久家中又遭盜竊,同時鬆江府發生嚴重的災荒。天災**,使徐家生活麵臨困境。在這艱辛的年頭裏,徐光啟誕生了。

徐光啟的降生,給這個逐漸衰落的家庭帶來了莫大的喜悅,老祖母和父

母更是對徐光啟寄以極大的希望,所以取名為“光啟”,期望他能光宗耀祖。盡管家境貧寒,但長輩還是千方百計供他上學念書。七歲那年,徐光啟進入了家鄉附近的龍華寺私塾館讀書。在同學當中,他聰穎而勤奮,功課出類拔萃,無論是章句、製義,還是聲律、書法皆佳。有一次,徐光啟到鄰近的私塾學館去玩,老師聽說他很聰明,想考考他,於是就出了幾道題目,徐光啟不假思索、對答如流,使這位老師既驚奇又佩服。徐光啟不僅學習努力,而且還是個懂事的孩子。由於家中經濟日益拮據,徐思誠放棄了經商,索性在田間勞作。他的祖母與母親也勤於紡織,日夜操勞,為的就是多積攢一些錢供徐光啟上學。徐光啟眼看父母辛勤勞作,疲於奔命,也常常幫家裏做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或幫母親做些家務,給父母沉重的心境以絲絲快慰。這使他從小就有一些粗淺的農業知識,同時培養了他的求實精神,為將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

徐思誠喜歡紙上談兵,家藏不少兵書。徐光啟受父親影響,幼年時也喜

愛閱讀兵書。母親嚴氏認為“兵者不祥之物”,不願意他接觸這方麵的知識,家中凡有畫著兵刃的圖像的書都被她藏了起來,但徐光啟還是漸漸地對軍事產生了興趣。特別是對抗倭的故事,更是聽得入迷。家鄉有一位叫華錦的人,當年曾是一個海商,後來受抗倭將領胡憲宗派遣,前往勾結倭寇的海盜頭目徐海營中刺探軍情,還趁機說降了徐海。華錦解甲歸鄉後,常向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述平定倭患的驚險故事,徐光啟經常被他的講述深深吸引。所以,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銘刻了對倭寇的仇恨,同時也培養了他對軍事學的興趣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嚴格的家庭教育,老祖母和雙親殷切的希望,耳濡目染,使徐光啟從小誌向不凡。有一次,幾個同學在一起議論長大後的理想,有的說將來想成為富翁;有的說長大要當道士。因為嘉靖皇帝篤信道教,當地道士的社會地位很高。徐光啟對他們的誌向,不以為然。他表示誌願當大官,認為如論做人,

當立身行道,治國治民,提倡正義,反對邪惡,才不枉為人一世。少年時代的徐光啟,就是懷有這樣的遠大抱負。

經過十多年刻苦勤奮的學習,終於有了小小的回報。1581年(萬曆九年)考取了金山衛的秀才,邁開了他走科舉道路的第一步。這無疑給家境欠豐的徐家帶來了福音。在封建社會裏,讀書人一旦考上了秀才便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並可從縣學中得到一些津貼以及獲得教書的資格。徐光啟回到家鄉後,就開始了教書的生涯。也就在這一年,徐光啟和本縣讀書人吳小溪之女結下了秦晉之好。這位夫人稍諳詩文,通曉事理,既勤儉能幹,又孝順公婆,相夫教子,還是生產能手。在以後的艱苦歲月中,她與徐光啟風雨同舟,同甘共苦,成為他的賢內助,使他無內顧之憂。

徐光啟在教授鄉裏子弟之餘,也躬耕於野,以補貼家用。由於本地曆年都有水旱災害,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於是徐光啟開始關心農田水利,他不斷訪問農家,開展對農學的研究。不久老祖母去世了,父母也已年過半百,家中又添了兒子徐驥,家境相當困苦。為了擺脫困境,他不得不走十分艱辛的科舉之路。從秀才到進士,幸運者隻需幾年,而他卻走了漫長的二十幾年,這其中的辛酸、苦楚,言不勝言。如果說每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在其漫漫的人生之旅中都要身處逆境、艱苦磨煉的話,那麼徐光啟的這段坎坷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漫漫科舉路

1588年(萬曆十六年),徐光啟為了尋找出路,和同鄉董其昌、張鼎、陳繼儒一起到太平府(今安徽當塗)應鄉試。他們由南運河轉入長江再西上,到了句容,又沿著山間的羊腸小道蹣跚而行。沒想到,天氣驟變,下起了瓢潑大雨,並刮著風,小道艱險,一邊是滾滾長江,一邊是浩渺湖蕩。前麵的道路也因大雨而模糊不清,稍一不慎失足,就有生命危險。徐光啟挑著沉重的行李,汗雨浹背,步履蹣跚。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突然萌生了“淡然功名之誌”的念頭,但一想到臨行前慈母的叮嚀、賢妻的厚望,家境的貧困也等待他去改善,他隻得鼓起勇氣繼續前行。就這樣,他們步行了100多裏,終於到達太平府,然而事與願違,這次鄉試發榜時,董其昌、張鼐都中了舉人,徐光啟卻落第了。他當時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