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附錄(2)(3 / 3)

都統——都護。

將軍——帥或軍帥。

提督——軍門或提台。

總兵——總鎮或鎮台。

副將——協鎮或協台。

道員——觀察或道台。

知府——太守、府台或太尊。

都察院禦史——都老爺或侍禦。

官員的服飾及轎飾(清朝的文官官員共分九品十九級)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仙鶴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錦雞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孔雀補服。準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雪雁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白鷳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鷺鷥補服。準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鸂鵣補服。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鵪鶉補服。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練雀補服。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禦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繡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清朝的武官補服上所繡圖飾(蟒袍、品級與文官同)一品——麒麟。

二品——獅。

三品——豹。

四品——虎。

五品——熊。

六品——彪(小老虎)。

七品、八品——犀牛。

九品——海馬。

清朝文官乘轎,武官騎馬。

名詞解釋

諡號——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朝廷依其生前事跡所賜予的稱號。

拜印——新官到任後接印時所舉行的儀式。

爵位——大清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之分。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庶吉士——通稱“庶常”。明設,清沿其製。在翰林院中設庶常館,選新進士入館,為翰林院庶吉士,分習滿、漢文書籍,稱“館選”。三年期滿後舉行考試,成績優良者分別授以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授各部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光緒末停科舉,庶吉士改從外國留學畢業及本國學堂畢業者,經廷試後選用。

捐輸——亦稱捐納、捐例,是清朝為籌措軍餉特給想做官、進學的人所提供的一種門路。隻要拿出一定數額的銀兩,就可以買到相應的官職或監生資格。捐官不屬正途,人們習慣稱其為雜途或捐班。

候補——清製,沒有補授實缺的官員在吏部候選後,吏部再彙列呈請分發的官員名單,根據職位、資格、班次,每月抽簽一次,分發到某一部或某一省,聽候委用,稱為候補。但也可以出錢免予采取抽簽方式,自由指定到某處候補,稱為指省或指分。

八旗兵——清代由旗人組成的軍隊,兵額有定製,分由各地的將軍、都統、城守尉統率,是清代重要的兵係之一。

綠營兵——清代由漢人組成的軍隊,因執綠旗,以營為單位,因而得名。歸地方總督、巡撫統轄,設有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等官,是清代重要的兵係之一。

湘軍——鹹豐三年,曾國藩為對抗太平軍,在練勇基礎上擴充並重加編練而成,是清末重要的兵係之一。

淮軍——在曾國藩的支持下,由李鴻章編練成的武裝,是清末重要的兵係之一。

楚軍——在曾國藩的支持下,由左宗棠編練成的武裝,是清末重要的兵係之一。

戈什哈——清代高級官員的侍從武弁,簡稱戈什,滿語護衛之意。

蔭生——即是憑借上代餘蔭而取得的監生資格。一般來講,凡按品級取得的稱為官生,不按品級而由皇帝特給的稱為恩生。蔭生名義上入國子監讀書,事實上隻需一次考試即可給予一定官職。

監生——明、清在國子監肄業的,統稱監生。初由學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許。監生有舉監、貢監、生監、恩監、蔭監、優監等名目。如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須先捐監生,作為出身,但不一定在監讀書。

舉監——以舉人資格入國子監讀書者稱為舉監。

貢監——以貢生資格入國子監讀書者稱為貢監。

貢生——生員(秀才)一般是隸屬於本府、州、縣學的,若考選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則不再是本府、州、縣學的生員,統稱貢生。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生監——以生員資格入國子監讀書者稱為生監。

恩監——清代由皇帝特許給予國子監生資格的稱為恩監。

蔭監——官員之子不經考選取得監生資格的稱為蔭監。

優監——由附生選入國子監讀書者稱為優監。

附生——於府、縣學外有取附學生員之製,生員亦稱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