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新生兒通常在睡眠或瞌睡狀態時出現微笑,這是麵部肌肉收縮無任何外部刺激的情況下發生的。2~3周後,當父母頻頻與他們說話,觸摸他們麵頰和胸部皮膚時,寶寶常會露出燦爛的微笑,這微笑令父母感到欣慰,更加愛自己的寶寶,並報之以微笑。父母對寶寶的微笑越多、越及時,寶寶也就笑得越多。
適當逗引新生兒發音
新生兒生下來就有模仿能力,當家人對著他們張口說話時,寶寶會用口來模仿大人的動作,因此,除了在生活上多關心寶寶外,也要多鼓勵寶寶發音,這不僅與寶寶有情感的交流,還可促進寶寶語言的發展。
寶寶出生後,父母就要與寶寶養成談話的習慣,而且,談話時還要做說並行,如洗臉時邊洗邊說:“洗洗寶寶的鼻子,圓圓的小鼻子;洗洗寶寶的眼睛,亮亮的大眼睛”,洗某部位就說出某部位的名稱,做撫摸時也一樣。在給他們換尿布、喂奶時要用親切的聲調與寶寶說話,如“乖乖,媽媽給你換幹淨尿布呀”,“寶寶不哭,媽媽給你喂奶”……
父母還可以對著寶寶發不同的單音,如“啊、噢、嗚”等,並經常不斷重複這些單音,當寶寶自動發出這些音後,父母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如帶有表情的讚揚、撫摸、擁抱等,並要用同樣的聲音和他們麵對麵的“交談”。這樣訓練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在寶寶高興時,或看到媽媽時,他能自動地發出這些音了。
屋內旅行讓寶寶大開眼界
屋內旅行遊戲可以讓寶寶大開眼界,提高認知。父母可以抱著寶寶在屋子裏麵慢慢的走動,當寶寶的眼睛看著那裏,家長就為他解釋這個是什麼,幹什麼用的。如果是可操作的電器,在寶寶感興趣的情況下,家長不但可以解釋,還可以帶著寶寶實際操作一下,幫助寶寶積累生活經驗和豐富知識。
父母與寶寶“交談”時,要不斷的變化談話的語調,如寶寶發平音,家長應發仄音,讓寶寶感知音調的不同。
專家點撥
哭聲越豐富,寶寶越聰明
德國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剛出生第1周,新生兒的聲調曲線隻是簡單地起伏變化,到了第2周,曲調就變得複雜了。新生兒在剛出生1周內啼哭的聲調越豐富,表明他長大以後語言能力越強。反之,旋律單一的哭聲預示著他以後學說話難度會大些。
研究人員認為,寶寶發出豐富多變的曲調時間越早,以後學說話時就能越多地學會各種詞語甚至語言。這項研究的科學意義在於,對於那些啼哭聲單一的寶寶,可針對性地嚐試進行音樂方麵的訓練,以幫助其提高語言能力。
寶寶啼哭時的第一次流淚
經多年研究觀察發現,寶寶智力發展有八次飛躍,每次飛躍發生時間大體相同,而且在開始出現變化時寶寶都有幾天或幾周表現得不安寧。寶寶智力的第一次飛躍時間是出生後第5周左右,這時所有的感官都開始工作,並且迅速成熟。變化最明顯的是寶寶啼哭時第一次流淚,也更多地以微笑表示高興;對氣味和動靜會做出較明顯的反應。
新生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新生兒,大約3周後,生活就會趨向規律化,父母可以試著把他們大小便了。估計新生兒快要排小便時,應提前拿過便盆,發出“噓”的聲音,讓新生兒排便,逐漸形成條件反射,一般滿月的寶寶就懂得排大小便了。
此外,父母在把便時應注意新生兒的姿勢要舒適,忌頭胸貼在一起而影響呼吸,應將雙下臂緊貼他們的背部,身子略向後傾。一次把便時間不宜過長。培養有規律的大小便習慣,能很好的鍛煉新生兒膀胱括約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