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了悟玄機生活禪1(1 / 3)

當然,賽月從來也沒有出生過。

多少世人就像“賽月的父親”那樣被馳騁的心搞得團團轉呢?世間有許多人都有豪言壯誌,然而僅僅將這些豪言壯誌放在嘴上,那就成了人們常說的空想了。毫無疑問,空想會想出很多絕妙的主意,卻辦不成任何事情。

1、低調做人的玄機

低調做人是一種境界,也是一門人生哲學。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無垢性品》所講,“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仆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要把眾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貴,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薩要常常這樣觀想,有時即使被打罵,始終也不加報複。用各種巧妙的方法,來調伏自己的心。

有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可以做。偶爾會覺得自己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總是把事情想象得很美妙,但又跌得很慘,也時常寬慰自己,年輕人嘛,犯錯誤是正常的,但是總犯錯誤不行,而且漸漸地也不年輕了。什麼都會的天才兒童畢竟是極少數,而且天才兒童也不一定什麼都能辦好。要相信能人多的是,自己那點小招數,還夠不上如此囂張跋扈的。不是別人沒有能耐,是別人不屑與你爭。

麵對物欲橫流的世界,做人難,做一個低調的人更難,難於從躁動的情緒和欲望中穩定心態;這是一種修為,是一種對人生的理解,必須把自己調整到以合理的心態去踏踏實實做人。當然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人們好好品味的內容。

首先,在行為上要低調,“才大不可氣粗,居高不可自傲”,做人不能太精明,例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樂極生悲。

其次,在心態上要低調,不要鋒芒畢露,不要恃才傲物,要知道謙遜是終生受益的美德。

再次,在姿態上要低調,“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所謂“高處不勝寒”,低調做人也未嚐不是件好事。

另外,在言辭上要低調,說話時莫逞一時口頭之快,不可傷害他人自尊,不要揭人傷疤,得意而不忘形,要知道禍從口出,沒必要自惹麻煩。

低調做人,不是指低聲下氣,奴顏婢膝,而是指要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一分子,使自身融入到大眾中去,融入到社會中去,不追名逐利,不自命不凡,為人處事不張揚。高調生活,不是指高人一等,居高自傲,而是說精神境界要高,見解見識要高,綜合素質要高,品位要高,不庸俗。

沒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多的朋友,沒有人不期望自己得到更多尊重,沒有人不期望自己成就更多事業,沒有人不期望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高調生活,就是說在心誌上要高調,立高遠之誌,創輝煌人生。要有勇氣,有夢想,要知道鍥而不舍才能成就傳奇。

第一,在行為上要高調,心動不如行動,擁有夢想就要去行動,要相信自己的潛在優勢,猶豫不決的人將一事無成。

第二,在心態上要高調,要樂觀,要時常給自己希望,保持向上的激情,別讓借口“吃掉”你的希望;要堅定生活的信念,相信醜小鴨也能變成白天鵝,把挫折當成墊腳石,對生活充滿熱情。

第三,在細節上要高調,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用心做事,對待任何事情,即使小事也要傾注全部熱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與人相處,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隻要你稍微處理不當,就有可能找來不少麻煩。輕者,工作不愉快;重者,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在與人相處的藝術中,低調做人相當重要,特別是在與小人的相處中,更加重要。

學會低調做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浪費在無謂的人際鬥爭中,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也要學會保留,學會隱藏,學會克製,這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種能量的內斂。不招人嫌、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嫉妒、無聲無息地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永遠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不要抱怨自己的功績成了別人的功德,不要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不要自視清高,不要招搖過市,那是一種膚淺的行為。我們要相信:我們還有很多不懂的,不懂的比懂的多;我們同樣要相信:世界上厲害的人比不如我們的人多。

作為年輕人,有衝勁,敢闖敢拚確實不錯,但是什麼事情都要有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謬論,凡事都是過猶不及,所以,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冷靜,做人要低調。低調做人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煉。即使隨波逐流,也不要成為有個性的異類。不要想著自己什麼時候都是焦點,都是明星,有時候做一個無名小卒更合適。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作客,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

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獲。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還給人“窩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覺,但這樣的人並不可小看。有時候,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在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抱負,而這種表麵“無能”,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策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奠定了他王業的基礎。

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在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名叫張飛;另一個是在逃殺人犯,流竄江湖,名叫關羽。而他,劉備,皇親國戚,後被皇上認為皇叔,肯與他們結為異姓兄弟,他這一來,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湧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聖關雲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河開始彙成汪洋。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小子,前後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名位,隻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這長輩喝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製的閉門羹,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得丟了臉麵,連關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這又一低,一條更寬闊的河流彙入他寬闊的胸懷。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鬆。益州別駕張鬆,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後,誌得意滿,驕人慢士,數日不見張鬆,見麵就要問罪。後又向他耀武揚威,引起對方譏笑,又差點將其處死。劉備派趙雲、關雲長迎候於境外,自己親迎於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鬆深受感動,終於把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的地圖獻給了劉備。這再一低,西川百姓彙入了他的帝國。

最能看出劉備與曹操交際差別的,要算他倆對待張鬆的不同態度: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結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最後良機,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國的川內平原。

在這個故事中,劉備胸懷大誌,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還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上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傲氣衝天,耀武揚威。他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

一個人,無論已取得成功還是還沒有出師下山,其實都應該謹慎平穩,不惹周圍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態盡露。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姿態、一種風度,更是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而低調做人也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

2、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很多人為了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滿麵,甚至與他人大打出手,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克製憤怒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些怒火橫衝而不加抑製的人是難成大器的。

我們分析一下明朝幾經沉浮的官員李三才的失敗根源,就不難發現這點。

明神宗時,曾官至戶部尚書的李三才可以說是一位好官。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他曾經極力主張罷除天下礦稅,減輕民眾負擔。而且他嫉惡如仇,不願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甚至不願與那些人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詣卻太差。

有一次上朝,他居然對明神宗說:“皇上愛財,也該讓老百姓得到溫飽。皇上為了私利而盤剝百姓,有害國家之本,這樣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說話也不客氣的行為激怒了明神宗,他因此被罷了官。

後來李三才東山再起,有許多朋友都擔心他的處境,於是勸他說:“你嫉惡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鏟除,也不能喜怒掛在臉上,讓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對抗不能隻憑憤怒,你應該巧妙行事。”李三才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那樣做是可恥的,他說:“我就是這樣,和小人沒有必要和和氣氣的。小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家夥,要讓他們知道我的厲害。”沒過多久,李三才又被罷了官。

回到老家後,李三才的麻煩還是不斷。朝中奸臣擔心他再被重新起用,於是繼續攻擊他,想把他徹底搞臭。禦史劉光複誣陷他盜竊皇木,營建私宅,還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結朝官,任用私人,應該嚴加治罪。李三才憤怒異常,不停地寫奏書為自己辯護,揭露奸臣們的陰謀。

他對皇上也有了怨氣,居然毫不掩飾憤怒情緒,對皇上說:“我這個人是忠是奸,皇上應該知道的。皇上不能隻聽讒言。如果是這樣,皇上就對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