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三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初,西北農村的一個小村莊裏,三間土房加一個不大的院子,就是他的家,出生時由於是第三個,故取名張小三。
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沒什麼文化,小三的名字就這樣得來。
平日裏父母都是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三從小也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村裏唯一的小學就在他家附近,有時放學了,他就把書包朝外一扔,跑去地裏幫家裏幹活了,那時雖然條件艱苦,教育資源有限,但小三的成績一直都還不錯。
小三的上麵有兩個姐姐,爹媽生到第三個時才得到這個兒子,因此格外的寵愛他。
說到寵愛,窮人家的孩子也享受不到什麼優待,無非就是姐弟們打鬧時,爹媽都數落其他幾個,從來不說小三,有好吃的也都會給小三多留點。
在農村這種現象司空見慣,兩個姐姐也都不說什麼,太平常了。
張小三的父親張原理在特殊時期時上過幾天學,有點文化;
出生教育世家的張原理,也是受家裏人熏陶,上過幾年的私塾,後來被當成反動派整過,導致學也沒上成,人也被打回原籍,最後回老家務了。
再後來特殊時期平反後,仗著自己有點文化,被村裏請去當會計,就也算是拿著點工資的“公家人”了,平日裏村委會不忙時他就下地裏幹活,有事時就請他去幫忙算算賬啥的。
好在這麼多年,張原理的文化底子在那兒,村委會的每筆賬他都給算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這樣,一家人日子也就還算過得去,但要養活兄妹三個也是不易。
張小三那時,就經常看見家裏牆上時常掛著一把破舊的算盤和幾本破爛的賬本,他就不懂了,那些個破本爛賬關他家什麼事。
平日裏,學校放學回家後,張原理都會檢查檢查小三的作業本啥的,有時還會出幾道題給他寫寫、算算,而對於他的兩個姐姐,他可是從來都不聞不問的。
好在小三的母親王英,這些年來把兩個女兒都照管的很好,至少沒少吃少穿,餓著凍著的,每天給她們梳洗、打理的井井有條,就這樣,一家人的日子雖然過得緊巴,倒也算過得自在。
小三和兩個姐姐平日裏,相處的也十分融洽,甚至好過父母;因為爹媽平日都在田間地頭忙活著,就算不忙時,也是一個去了村委會,一個去幫人家幹活去了;因此他們與小三一起,呆在家裏的時間少之又少,關係不親密就可以理解了。
反而兩個姐姐和他在一起的時間更長,加上兩個學校離得又都很近;放學後,兄妹幾個一起到田間地頭玩耍,常常快天黑時他們才回家,到家後,小三自然而然成了“少爺”。
兩個姐姐都要去忙做飯和收拾家務,因為爹媽幹活到很晚才回來,家務活自然就落在了兩個姐姐身上,小三在這點上享了不少福,他隻管做好他的作業和搞好學習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