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夜襲敵營
蘆蕩水泊聚英豪,抗日烽火燭天燒。金戈鐵馬興義旅,怒海邊城起狂飆。
健兒百戰忘生死,斯民千劫誌愈高。敵愾同仇望雪恥,誅寇戰歌上碧霄。
渤海之濱的滄州,是一座曆史悠久的邊陲名城,縱貫神州大地的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清澈的河水滔滔不息地流淌著,翩翩起舞的浪花似奏鳴的琴弦,向人們彈奏著烽火歲月的華彩樂章和壯美的戰歌。
一九三七年中秋,颯颯的秋風吹散了西天殘紅的晚霞,深沉的夜幕降臨在彌漫於戰火硝煙之中的古城滄州。在連續挫敗了日本侵略軍磯穀師團的多次瘋狂進攻以後,滄州及新海縣一線喧囂了一天的槍炮聲終於停歇了下來。
夜空中流雲飛動,慘淡的月光和星光不時地透過雲層的縫隙撒落下來,無常的明滅變幻給劫後餘生的人們增添了無限的惆悵。中秋佳節本是萬家團圓賞月玩景的美好時光,卻由於日寇的大舉進攻而陷於血與火的煉獄。
在滄州城東開元寺附近駐守著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部隊,二十九軍三十八師的指揮部就設在開元寺的禪院內。夜色中,穿著灰布軍裝打著綁腿的軍人出出進進,給這座佛門的千年古刹增添了本不該有的肅殺氣氛和火藥味兒。
開元寺前,雄奇威武的“鎮海吼”在颯颯的夜風中傲然挺立著,似即將上陣殺敵的抗日將士一般,精神抖擻地昂首發威作咆哮奔騰狀,急欲衝鋒陷陣,滅敵於橫排若鋸的利爪和牙列如鉤的鋼鐵巨口之下。
滄州的“鎮海吼”是中華第一雄獅,它雄姿偉岸,怒目圓睜,背負巨盆,神態威猛,壽逾千年,名播華夏。千百年來,它曾在太平盛世享盡香火之榮,而今又在這烽火遍地的戰亂歲月飽經兵戈之苦;但是,作為一位專事降妖伏魔鎮波安瀾的神將,它依然執著地護佑著滄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據民間傳說,“鎮海吼”是五台山文殊菩薩坐騎青獅的化身。相傳在一千多年以前,滄州東麵的渤海灣之內有一條孽龍時常興風作浪出來禍害老百姓,淹沒耕地良田,衝毀房屋農舍,肆虐無度;一次,文殊菩薩路過滄州,恰見孽龍猖獗作怪,不由得懲惡之心頓生,當即命青獅懲治孽龍,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終將孽龍降伏。後人為紀念這隻為民除害的青獅,便請高手匠人仿照它的模樣鑄造了這尊雄奇威猛的鐵獅子安置在此,並給它取名為“鎮海吼”!
“鎮海吼”的神奇傳說寄寓著勤勞善良勇敢的滄州人勇於抵禦外侮,不屈不撓的戰鬥情思,也寄寓著滄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給鋼鐵化鑄的“鎮海吼”注入了鮮活的靈魂。現在,當日本侵略者已經把血腥的戰火延燒到家門口的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把胸中不屈不撓的戰鬥情思和“鎮海吼”疾惡如仇的戰鬥精神緊緊地熔鑄在了一起。
臨近午夜時分,在開元寺內集結待命的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大刀隊的戰士們聚攏到了“鎮海吼”的身旁。在大刀隊總隊長韓德平的指揮下,三百多個彪形大漢分列兩行,個個身背寒光閃閃的大砍刀,腰插德國造的二十響駁殼槍,腰後斜挎著四顆木把式手榴彈,全副武裝,整隊待發,準備前去偷襲日軍營地。
韓德平站在隊列前麵,用堅定犀利的目光將排列整齊的戰士們自頭至尾掃視了一遍,然後亮開洪亮的大嗓門高聲喝喊道:“弟兄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三百多個喉嚨同時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聲。
吼聲一落,韓得平揚起手臂向北一指,怒聲道:“狗日的小鬼子用飛機大炮轟炸了咱們一整天了,咱們的好多弟兄都犧牲在鬼子的炸彈炮彈之下,現在找小鬼子報仇的時候到了!咱們雖然沒有飛機大炮,可是咱們手中有老祖宗給我們傳下來的大刀,就讓我們用手中的大刀去給犧牲的弟兄們報仇去吧!”
“出發!”隨著他的一聲令下,三百多個全副武裝的戰士在他的帶領下踏上了征途,在著朦朧的夜色掩護下趲行疾進,順著蚰蜒般的田間小路悄悄地向著北麵的日軍陣地摸了下去。
自八月中旬以來,二十九軍和天津保安隊在滄州以北的流河、北王莊、丁苑莊、馬廠及新海縣滕莊子、康莊子布防,抗擊南犯的日軍血戰達一月有餘,給進攻的日軍以重大殺傷,駐守在馬廠的三十八師也傷亡慘重。
由於兵力薄弱,流河與北王莊的陣地相繼失手。後在三十九師師長馮治安率部增援之下,與日軍肉搏拚殺竟日,繼而又短兵相接激戰一晝夜,才重新奪回了北王莊陣地,形成了新的相持局麵。
日軍在接連遭到挫敗以後,再調重兵,向二十九軍陣地發起了多次的正麵強攻,出動飛機、坦克、裝甲車配合野戰重炮對中方陣地實施立體轟炸,把中國守軍陣地炸成了一片火海,隨即出動步兵進行猛烈突擊。經過數日激戰,在9月11日,二十九軍守軍在付出重大犧牲後被迫後撤,撤至現在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