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當皇帝學到了一套套的處事經驗,在實際中更是運用自如,完全具有大家的風範,處理朝綱已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乾隆親政初期,由於滿族官員占了上層權力圈的多數位置,乾隆一度產生了抑製朝中漢官的傾向,因此在鄂爾泰與張廷玉兩派的力量對比上,常常是鄂爾泰占上風,這在他們兩人的經曆中就可窺出一二。
時勢造英雄,特殊的資曆成就了漢官張廷玉。當張廷玉當上軍機大臣後,名位僅在怡親王允祥之後,成為權傾朝野的一代漢官。
鄂爾泰比張廷玉小八歲,進入軍機處較順,但短短幾年間,他的名位就超過了張廷玉。雖然鄂爾泰失勢過,但乾隆仍不計他的過,複其官職。隻是鄂爾泰剛愎驕躁,乾隆雖有心袒護滿官,但明白在官僚之爭中,還要維持表麵上的公正,不能明確表示對某臣某派係的過度袒護。
因此,乾隆決定先從鄂爾泰著手,挫掉其鋒芒,讓他收斂一下囂張的氣焰,從而打擊他的黨羽。其實,打擊鄂爾泰並不是遏製他,而是維護自己的尊嚴。
於是,乾隆在雍正藩邪的問題上作文章。雍正生前有意把他的住所舊居改為廟宇,鄂爾泰作為雍正信臣,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但是,在雍正死後,鄂爾泰為了贏得乾隆的弟弟、和親王弘晝的寵信,向乾隆提議把雍親王府賜給弘晝。他的多事引起了乾隆的不快,就沒有接納他的建議,自顧將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賜予喇嘛禮佛念經。這件事就是對鄂爾泰的一個冷遇。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朝廷討論“三老五更”之事,這是例行古代帝王敬重譽老的意思。當時,鄂爾泰和張廷玉都可以當三老之位,而張廷玉遇事謙退,以“典禮隆重,名實難副”為由堅決反對行此禮,鄂爾泰卻以為自己足可以成為三老之一,儼然以耆老自命不凡。這使乾隆對他又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乾隆六年,鄂爾泰真正惹惱了乾隆。這年夏天,乾隆到古北口行圍,按照慣例檢閱了當地軍隊,隻見軍容整齊,技藝嫻熟,乾隆對此很滿意,當即賞給統領大員黃廷桂兩匹戰馬,一匹綢緞。黃廷桂從此受到乾隆器重,升為巡撫。而鄂爾泰素與黃廷桂不和,他趁乾隆出巡未歸,先發製人地彈劾黃廷桂犯有“濫舉匪人”之罪,說他接受了古北口守備和爾敦的賄賂,於是就把和爾敦這樣的劣才舉薦升遷。鄂爾泰想這樣把黃廷桂“降二級調用”。
這時君權和臣權的矛盾出現了。鄂爾泰主管兵部,他下令嚴審和爾敦,兵部審後又交刑部,但和爾敦始終不承認賄賂黃廷桂。鄂爾泰串通刑部官員以最快的速度趕在乾隆出巡返京前結案,奏請皇上批複。
鄂爾泰原以為在外行圍的皇上批閱奏章不會那樣仔細,誰知乾隆一眼就看出了奏折中的問題,他生氣地說:“黃廷桂不過是因朕出口行圍,才在防備上作了一些對策,這並沒有什麼惡意。”
乾隆明白鄂爾泰這個做法是想挾私報複,於是一針見血地指出:“辦此事之大臣素與黃廷桂有不睦之處。”還下令“將辦理此案的大學士鄂爾泰等人嚴行申飭”。
乾隆毫不留情地點了鄂爾泰的名,從此鄂爾泰有所收斂。
乾隆十年(公元1735年),鄂爾泰因病去世,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鄂黨勢力雖仍固結不散,但其鋒芒已被大大挫傷。乾隆帝的平息朋黨之策最終取得了成效。
善於識破他人陰謀,並迎頭痛擊,這是乾隆的高明之處。派係之爭,時有發生,有的人自認為聰明,打擊別人,不擇手段,向上隱瞞實情,但總會露出狐狸尾巴,隻要他的上級心明眼亮,其陰謀就會破產,這就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